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研究
2021-03-27谌志超章文春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 谌志超 章文春(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诸病源候论》于隋代大业六年问世,作者为巢元方,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书,也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撰的医学理论专著,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全书总计五十卷,分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七候,全书虽无方药,但将导引法灵活运用到疾病的治疗当中,所述病候,大都附有导引法以代药品,对中医导引的发展壮大起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来探讨一下《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法。
1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1]认为,从人体生命的构成上,人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组成的。形是人体生命的房舍,是一个有形实体。如形体组织结构、脏腑形体官窍,以及人体生命活性物质等,都包含在内;气是指充斥在人体生命之中的无形非实体物质。中医气学说认为它充斥在人体组织结构之中,弥散在有形实体的周围,气是万物之源;神是意识活动,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主宰作用。它包括人对外界的感知、反映和思维。在人体形气神三个生命要素当中,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它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形气神作为构成人体的三个要素,他们不是孤立的,他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他们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章文春教授提出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并使之三位一体就是气功锻炼的实质。其内容是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其过程是通过对形、气、神的调控,使形气神达到三位一体[2]。
2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研究
2.1 “形”之导引 “形”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构成要素,它是生命活动的房舍,因此,在中医导引中,对形体的导引是最基础的。在《诸病源候论》列举的导引法中,离不开对“形”的导引,通过对形体的导引,一方面能引动经络、疏通气血、调理脏腑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调控气与神,使形气神三者合一。形体的锻炼,多有其规定的动作及功法套路,通过不同的导引法,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使生命得到自我优化。
2.1.1 四肢导引法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第十九篇《偏风候》中云:“一足踏地,一手向后长舒努之,一手捉涌泉急挽,足努、手挽……治上下偏风、阴气不和。”[3]偏风是由于人的一侧血气偏虚,风邪乘机而入,伤害人体一侧所致,多表现为肌肤不知痛痒,或者手足弛缓不收,或肢体疼痛等。按照《诸病源候论》所载导引法操作:一足踏地,一只手尽力向后伸出,另外一只手握涌泉穴迅速向上牵拉,左右交换各做十四次。可以治疗上下偏风,阴气不和之证。用力向后拉伸手臂及用力伸出脚,可以抻拉手足三阴三阳经,既锻炼了身体一侧的肌肉,又活动了全身气血,达到抻筋拔骨的作用。形体上的问题解决了,那么神与气也就自然得到了恢复。
2.1.2 头部导引法《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第三篇《白发候》中云:“坐地,直两脚,以两手指脚胫,以头至地。调脊诸椎,利发根,令长美。坐舒两脚,相去一尺,以扼脚两胫,以顶至地十二通。调身脊无患害,致精气润泽。发根长美者。令青黑柔濡滑泽,发恒不白。”[3]白发是由于人身体血气虚,血气虚无以充养肾气,则肾气弱,肾气弱,则无以化生骨髓,以致骨髓枯竭,所以最终导致头发变白。按照《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所述:人平坐于地,两臂自然下垂,两脚伸直自然分开,用两手握住两足踝,全身自然放松,从头部开始,脊柱椎骨逐节逐段放松,卷曲而下,腰部成拱状,直到头部靠近地面。起身重复12次。此法以龙头带动全身脊柱前拔,“头为诸阳之会”,促进人体阳气、清气向上升发;全身脊柱大幅度的牵引,抻动督脉,一方面激发肾间动气,充养肾气,肾气化生骨髓,有利于头发生长;另一方面,“发为血之余”,通过动作形体的导引,使全身气血通畅,头发精气润泽。
2.1.3 躯干导引法《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第一篇《腰痛候》中云:“互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长引腰极势,然始却跪使急,如似脊内冷气出许,令臂膊痛,痛欲似闷痛,还坐,来去二七。去五脏不和、背痛闷。”肾主腰脚,当肾经虚损时,各种外邪内侵,就会引发腰痛。按照《养生方》所述,采用跪坐姿势,两手手臂尽量向前伸展,以腰为轴,慢慢转动,感到全身关节松散时停止,放松腰部,恢复坐姿。然后重复14次。此法通过刺激人体脊柱及任督二脉,通过跪坐姿势,调养心气;手臂尽量向前伸展,可以极限拉伸手三阳和手三阴经脉,引动经络之气;转动腰胯部,通过牵动任督二脉,刺激督脉,疏通任脉,以强腰固肾,使肾气充足;至全身关节松散时停止,放松腰部,通过一松一紧来促进督脉和太阳膀胱经气血的流通,“通则不痛”,气血经气通畅,疼痛也随即消失。因此,此导引法可以祛除五脏之气不和,腰背部胀痛闷的病症。
2.2 “气”之导引 古有“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说,导引气机也是《诸病源候论》功法的重要内容,所载导引法多从形体入手来对气进行导引,或者通过意识来导引气,还有部分导引法通过声音来导引气的出入升降。
2.2.1 以形引气在《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第十七篇《虚劳里急候》中云:“正偃卧,以口徐徐纳气,以鼻出之。除里急、饱食。后小咽气,令温中……两手相摩,令极热,以摩腹,令气下。”[3]根据虚劳里急的各种病因,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来进行导引,首先正面仰卧在床上,口慢慢的将气吸入体内,随之用鼻子慢慢将气呼出,可以治疗腹中拘急和饮食过多。饱食后,小咽气几十次,可以使得中脘温暖;如果是寒邪所致,使人干呕腹痛,用口吞气70次,极大的填充了腹中后,再小小的咽气数十下,同时两手相互摩擦,使得手心非常热,按摩腹部,引导气向下。虚劳病人,大都是因为肾气不足,以致冲脉受损,冲脉为阴脉之海,起于关元穴,从腹部直上,上至咽喉。劳伤患者,肾气内损,冲脉失于濡养,所以腹中不适。通过这种呼吸导引法,可以充实温养人的冲脉,使得冲脉气血调和,虚劳病诸症自然也就随之消除。
2.2.2 以意引气《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第十三篇《风偏枯候》中云:“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暝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3]风偏枯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中风及其后遗症。《诸病源候论》认为其病因在于气血两虚,导致局部腠理打开,然后又感受了风湿邪气,邪气又导致气血凝聚在局部,使得相关组织不能得到濡养所致。根据文后所附导引法,将背正靠在墙壁上,手足自然放松,静心冥想,从头顶百会处将气源源不断的贯入脚底涌泉穴,反复21次,一直到掌心有气感为止。这一方法重在用意念引导正气到达相关病位,并将正气贯通贯透到全身,正气复则邪气退,疾病自然得到康复。其重点在于身体放松,精神专一,引气到达病所。
2.2.3 音声引气《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第一篇《肝病候》中云:“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旋眼痛,呵气出而愈。”[3]肝属木,主疏泄而藏血,肝气主生,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4]。故其病理多表现为精神抑郁、烦闷不乐、思虑过度、急躁易怒、眼睛干涩疼痛等。《养生方·导引法》让我们通过发呵字音来进行治疗,瞩患者睁开双目,口呼鼻吸,口中发出呵字音,来把肝经及肝内气机不通顺的地方呵出,则肝病可治愈。
2.3 “神”之导引 在形气神三位一体中,神居君主之位,主宰人体生命活动。《诸病源候论》从“神”入手,通过存神观想,积极主动运用意识来使得人体生命活动达到与自然相呼应的状态。
例如在《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第十二篇《五脏横病候》中云:“从膝以下有病,当思齐下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黄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赤光;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绿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已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疾却邪甚验。笃信,精思行之,病无不愈。”[3]就是根据人体不同病变部位及寒热关系,通过存想五脏对应的颜色来培补各脏的正气,同时通过神将五脏之五色之气导引至全身各部,使得全身气血充足,经脉和畅,达到驱邪治病的效果[5]。
又如卷之五《腰背病诸侯·胁痛候》中云:“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左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寅直符吏,入左胁下取病去。”[3]如果患者左胁肋部疼痛,可用存神法,通过神之导引,念肝脏为青龙神,从左目魂神中出,将率五脏营兵千乘万骑,直接进入到左胁肋部取病魔而去,则疾病自愈。《医方考·胁痛门》谓:“胁者,肝胆之区也。”[4]通过神的指令,将肝胆的正气疏导到胁肋部,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病痛自然而然消散。
3 总结
《诸病源候论》全书共载有养生方法120条,导引法278条,分别见于38卷、157候之中,为我国导引法应用于治病保健、延年益寿起了积极的作用,全书不拘泥于单个因素的导引,而是主张练形、练气、练神三者有机统一,在调控形时注重形与神合,形随神动,气随神动,气与神合;在导引气时做到形、神与气相结合,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任何人体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对神的锻炼和调控,通过意识是提高人体生命活动技能,优化人体生命状态的第一要旨。通过意识导引或意守存想的方法,将意识与形体动作及气机变化紧密结合,发挥意识的主导作用,使形气随神而动。因此,因此,《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法都是以形体动作为辅助,配合意识的引导,意与气合,以意引气,通过形气神三者有机结合,达到优化人体生命状态的目的。由此可见,导引的实质就是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并使之三位一体,最终使人体生命达到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优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