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探析五行生克理论与抑郁症病机及治疗的相关性

2021-03-27黄小梅梁爽周波

江西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肝木五脏情志

★黄小梅 梁爽 周波

(1.宁夏医科大学 银川 750004;2.银川市中医医院 银川 750001)

抑郁症主要临床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有心境低落、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思维迟缓以及睡眠障碍、乏力、便秘等。这与中医学情志疾病中的郁证相类似,如脏躁、梅核气、百合病等。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但目前尚缺少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西药,且大多药物有成瘾性,必须长期服用。由于中医药具有整体调整、多靶点、疗效复合的特点,对抑郁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因此,从中医方面探究抑郁症的病机与治疗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

1 五行生克理论与抑郁症的病机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五脏“气”之五脏所病,有所受,有所传,有所舍,有所死,始之我所生,而终之克我者。肝五行之中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病太过,会影响脾之功能;心属火,肝木生心火,木火相生,肝功能失常会波及于心;肺属金,金克木,肺金过盛乘于肝木,肝木过盛,肺金偏虚,则肝木反侮于肺金;肾属水,水生木,肝肾为相生关系,肾之疾会传于肝。从肝而论,据五脏生克理论,古又有“肝为五脏之贼”之说。肝功能之异常,会影响脾的功能,使脾失健运,出现脘腹胀满、肢体乏力、面黄、便溏等症。肝失疏泄导致肺气宣降失司,出现咳喘上逆、气短不足等症。肝失疏泄会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失眠,心绪不宁等症。肝失疏泄会导致肾主水的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出现水肿、癃闭等症状。正如清代名医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道:“故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痉厥、癫狂、痞满、眩晕、哕呃、咳嗽、哮喘……皆肝气不能舒畅所致也。”从而说明了肝失疏泄,五脏受其影响,贼邪丛生。同理,五脏如果生邪,也会影响肝主疏泄功能。《素问·五运行大论》有言:“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其令宣发。”这里明确指明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宣发”。肝通于春,春为一年之始,此时大地初醒,蛰虫出没,万物繁荣生长,呈现一派蓬勃生长之象。“宣发”一词,是指肝具有疏泄、舒展之特性。肝失疏泄,郁结日久,郁证可能由此而形成。根据五脏相克理论,心、脾、肺、肾四脏的气血阴阳失衡均会影响于肝,从而引起肝之功能失调,而肝之生理功能又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脾在志为思,在声为歌,肺在志为悲或忧,在声为哭,肾在志为恐,在声为呻,其中“怒”“喜”“思”“悲”“忧”这些情志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的五声,歌、笑、呼、哭、呻,可以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象,能间接反映脏腑内在功能活动,同时,也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以脾为例,脾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如果一个人的歌声强劲洪亮,则脾应该相对健康,脾胃运化正常,生活规律,则思虑就会减少,心境便会相对开怀。五声与五志相辅相成,与抑郁症的病机与治疗息息相关。从中医方面看,由五行生克规律衍生出五志生克: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悲胜怒。医家广泛认为肝是抑郁症的主要病位之所在,其在志为怒。因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所以亦能调畅情志。然由郁怒伤肝引起的躁狂表现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是相反的,其后的郁怒刺激频繁,日积月累,导致肝郁气滞,最终才会往抑郁症上发展,这就是“郁而不舒,皆肝木之病也”。据五志生克理论,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悲胜怒。因此,在人肝火旺盛,怒之极致之时,若出现大悲之情绪,则怒火便会随之消散,这便是五志之相克。从肝出发,若能将五志生克理论配合其相对应之五声,合理运用到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有望消其症状,去除病因,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凃晋文认为中医所谓情志之郁属狭义郁证包含抑郁症,情志内伤是其病因,它的发病关键是肝失调达气血失和,在这过程中要注重调畅气血,配合心理疏导[1]。所以说,肝失疏泄失其条达,日积月累,气血失和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病机之一。肝主疏泄与抑郁症关系尤为密切。他脏病变,通过五行生克之途径,最终都可能会影响肝之疏泄功能,从而引起抑郁症。反之,肝失疏泄,波及五脏,五脏郁结,亦会导致抑郁症。

2 从肝探析五行生克理论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病机复杂,与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但抓住了肝之功能失调这一牛耳,从五行生克理论角度去探讨治疗抑郁症,就抓住了疾病发病的关键。

2.1 宣肝理气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病邪丛生是形成抑郁症的一个主要原因,治疗上应该遵守宣肝理气的原则。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抑郁症的早期表现为肝气郁结,常以情绪低落、胁肋痛、纳呆等为主要症状,治疗以宣肝解郁为主,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川芎入手足厥阴经,合用加强行气止痛作用;陈皮导胸中滞气,枳壳下气、调五脏,二者共奏理气行滞之功;佐之白芍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体现肝“体阴用阳”之生理特性;甘草安魂补虚损,张老认为本方药味虽少,但疏肝、养血、理气并行,使疏肝而不劫肝、行气而不伤血。诸药合用,共奏舒肝郁、畅气机之功[2]。

2.2 养心调肝 肝失疏泄,心属火,木火相生,可能会波及于心,导致心血不足,心神恍惚,长此以往,最终可能导致抑郁症。从心论治,应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灵枢·五味》说:“心病者,宜食麦”,其代表方是甘麦大枣汤。吴鉴明[3]以加味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32例,有效率92.9 %。

2.3 调肝理脾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升清,脾气虚弱。这亦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之一。《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这表明肝脾在病理上、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肝病及脾,肝木乘脾致肝脾不调,或土反侮木,而土壅木郁。刘泰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肝郁脾虚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其从肝脾论治抑郁症,自拟疏肝健脾方(柴胡、当归、芍药、白术、煨生姜、薄荷、丹皮、栀子、茯苓、炙甘草、郁金、合欢皮),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心神不宁加夜交藤、酸枣仁安神等,并将此法运用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上,疗效显著[4]。

2.4 宣肝降肺 肝主疏泄,肺主肃降,肝属木,肺属金,金克于木,肺失肃降会引起肝失疏泄,宣发与肃降失调,导致气机的失调,气机不畅,则百病丛生,抑郁症可能因此产生。如清代《续名医类案》载:“朱氏郁郁神识不清,胸满谵语,上不得入,下不得出,此因郁所伤,肺气不降所致,但通其肺气。”[5]因此抑郁症的治疗不仅要宣肝,保证肺气宣降正常也不容忽视。

2.5 补肾调肝 《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清血”,说明了肝藏血,肾藏精,肾属水,肝属木,木水相生,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失疏泄会累及于肾,导致肝肾阳虚,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梅建强教授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是一个由不足到虚衰的渐变过程,根据其临床表现可辨证为肝气不足证、肝肾阳虚证和肝肾阴阳两虚证3个阶段,其在治疗抑郁症时更加重视调补肝肾[6]。

3 结语

在工作、生活等各种压力下,抑郁症的发病率日益攀升,该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及生存质量,也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生活负担。随着对抑郁症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对抑郁症病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治疗该病的手段也在不断精进,但还是相对不足,许多患者会通过自杀来终结自己。对于抑郁症,现代医学至今没有发现其具体的发病原因,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中医学的很多经典著作虽然对其有较丰富的描述且记载了一些经典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发病的顽固性及其复杂性,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抑郁症属中医情志疾病,核心在于肝之疏泄功能失调而引发诸多脏腑病变,以肝为核心,从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出发,就能抓住治疗抑郁症的内在关键,是治疗该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肝木五脏情志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失眠与五脏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