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德·药规·药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与策略
2021-03-27汪东平
汪东平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浙江宁波 315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论述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是论证了课程思政的内涵[2],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建构逻辑[3],对价值意蕴、核心问题及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论证[4],并结合学科、学校、地区的课程思政实践,诠释了课程思政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5]。以上研究成果为高职院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
然而,分析课程思政研究相关问题发现,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多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鲜有基于行业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课程如何一体化协同育人的相关研究。为此,本文将聚焦行业特质职业道德课程“药德”价值引领,“药规”知识传授和“药技”能力培养三者间课程思政一体化的逻辑构建,尝试从“药德·药规·药技”(以下简称“三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策略”三维生态关系框架出发,着力探讨职业道德与职业知识、技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路逻辑和推进策略,以期能够较为系统地为立足行业特色办学的高职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1 “三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融合,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思想性、针对性,就必须充分把握好融合这一时代特征[6]。药品兼具政治、经济、民生、道德和技术等多重属性,也是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商品[7]2-4,新时代药事法规、药事监管政策以及医药产业技术的提速升级迫切需要“三药”融合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融合育人特征。
1.1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的使命在于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8]。需要适时解构与重构课程体系、更新与创新教学资源,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嬗变[8]。“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发展背景下,党中央对药品安全提出了“四个最严”要求,2019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9],加强了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国家药品审评制度改革提速,政策法规密集出台,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不断迭代,对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一是新时代医药行业发展的特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医药从业者养成专心专注、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恪守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追求更高标准,不断打磨技艺,以创新精神持续提升药品质量[7]21。二是要求医药从业人员要严守相关药规,包括医药领域从国家到部门的所有规范性文件,以及从行业到企业的所有技术规范和标准等,牢固树立法治信仰、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养成良好守规习惯,并能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药规,保障药品的质量[7]64。新时代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要求高职院校一体化推进“三药”课程建设。
1.2 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10],使其不仅应担负起传播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功能属性,更应承担起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属性,达到知识传授、技能提高和价值引领间的有机统一[11]。“药德”作为药学类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医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药规”“药技”作为药学类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者在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之间具有诸多接触点和融合点,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上必须实现一致性。
2 “三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三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仍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需要去突破,这些困境主要在教学主体、课程目标、评价机制和思政资源等主客观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和明显。
2.1 主体认知缺深入
当前医药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倚重“药规”知识掌握、“药技”能力培养与运用,而偏失“药德”价值的传承与发扬,造成药学技能与职业道德育人目标不能有机统一的现实困境。具体而言,就是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能够担负起传播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的功能属性,还不能承担起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职业道德属性,达不到药德价值塑造、药规知识传授和药技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教学境界。主要原因是“药规”“药技”专业课教师分属于不同的学院部门和教研室,学校对“药规”知识传授、“药技”能力培养与“药德”价值引领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教师在观念认知上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教育培训,总是认为“药德”职业道德塑造是通识课程内容,是思政教师的责任或是学生工作部门教师的责任,“药规”和“药技”等课程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能力。以致药德课与药规、药技专业课之间彼此游离,“药德”价值精神与专业课的融合度较低,很少协同互动,很难形成合力,难以达成促进学生“三药”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2.2 课程目标缺贯通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12],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3]。“药德”作为医药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职院校从全局出发,在新时代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系统梳理药德的时代特征和本质内涵,构建具有行业职业特质的育人体系,制订一套全校性的“课程思政”建设纲领文件[14-15],使“药德”课程教学目标与药规、药技专业课程目标纵向贯通起来。目前,很多医药类高职院校制订了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但尚未制订和实施职业道德与职业知识与技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纲领文件,使得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偏重普适性,缺失行业职业特质的统一部署和规划,“三药”课程思政在纵向推行上缺乏科学性和协调性。
2.3 评价机制缺引导
当前,由于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评价机制的引导,教师和学生都重视课堂学习而忽视价值观念的形成[16-17]。医药类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药规”“药技”类专业课程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评价较为完善具体,但很少设置“药德”职业素养评价观测点。专业课的评价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虽然学生也会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评价,但一般放于课堂讲授之外,“药德”价值引领是否起到效果,效果如何,很少给予精确量化评价。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无论是思政理论课程,还是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似乎都是单向度的自成一家,在知识输入上以单线灌输为主,课程开设上以大班教学为主,存在着“学科孤岛”和“课程割据”现象[11],当前高职院校“药规”“药技”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缺失深度挖掘,没有充分发挥“敬畏生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厚朴守正,严守药规,精益求精”的药德价值引领作用[7]104,三者思政教学资源的融合明显不足,导致“三药”一体化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建构仍不健全。
3 “三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
强化“三药”课程思政建设,院校党政领导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培育课程思政教学主力军,拓深课程建设主阵地,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系统梳理,多管齐下,方能真正落实协同育人目标。
3.1 强化党政领导双主责,构建统筹推进保障机制
“三药”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院校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系统构建保障机制。一是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18]。二是强化协同落实,加强办公室、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的协同联动,细化工作安排和年度推进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落实。三是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督评,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
3.2 培育课程思政主力军,协同提升师资德育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一是高职院校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订“厚德施教”系列激励和培育管理制度,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19],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二是选树优质教学主体。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强化专业课与思政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通过教学观摩、技能比赛、教学研讨等活动,多角度评价,选树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遴选课程思政优质基层教学组织,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三是强化教师教育培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育人意识,让教师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20-21],引导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等不同教学主体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把课程德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助教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四是完善教师育人评价。改进激励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研究课程思政,在课程评价标准、教学比赛、课堂优秀教学奖评比的制订中设置药德精神“价值引领”观测点,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纳入评教指标体系。
3.3 拓深课程建设主阵地,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载体,需要进行系统架构。一是挖掘并提炼新时代“敬畏生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厚朴守正、严守药规、精益求精”等药德核心精神[22],并将其融入药规、药技课程群。二是在“药规”“药技”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药德”课程思政目标,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在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学习任务中[23-25],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文档。三是要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在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16],并在课程教学评价、教学比赛、课堂优秀教学奖等教学过程和评比活动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3.4 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课程思政要有机融入“三药”课堂教学全过程。一是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依托在线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引导教师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中,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中,注重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二是评选课程思政专题教改课题。着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思政的学理性和实践性研究水平,引导教师申报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课程思政教改教研项目,学校给予配套经费和其他政策支持。三是重视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推进“校、院、班”三级学业指导体系,全方位强化学生的学业指导,促进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知其生而善其教。以诚信药德、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等为主题,开展专业特色德育活动,形成以德育活动与学业指导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进的育人新局面。
综上,“三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创新之举和应有之义。医药类院校科学厘定各育人主体和客体要素的优势与能力,有效聚集创新育人资源,并以彼此间育人资源共享与育人信息互通来联合攻关,共享教学资源,坚持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同育,打好组合拳,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定能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