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栽培种花生含油量QTL定位与上位性互作分析

2021-03-27张胜忠胡晓辉苗华荣杨伟强崔凤高邱俊兰陈四龙张建成陈静

华北农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含油量上位表型

张胜忠,胡晓辉,苗华荣,杨伟强,崔凤高,邱俊兰,陈四龙,张建成,陈静

(1.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100;2.威海种子管理站,山东 威海 264200;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35)

花生(ArachishypogaeaL. 2n=4X=40)是世界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是人类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前栽培种花生的平均含油量为51.4%,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潜力[1]。据测算,花生榨油原料中含油量每提高1%,相当于产量提高2%,加工企业的效益则可提高7%以上[2]。因此,提高花生含油量,是花生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为了缩短育种进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已在多种作物、多种性状的改良方面得到应用[3-6]。花生含油量属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复杂,且受环境影响较大[1,7-8],导致相关基因/QTL定位难度较大,MAS在改良花生含油量方面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开展花生含油量相关位点的挖掘、开发连锁分子标记以及克隆相关基因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前人利用不同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对花生含油量基因位点进行了研究。Sarvamangala等[9]以TG26×GPBD4为材料构建的图谱包含45个SSR标记,检测出1个与含油量相关的主效QTL。Pandey等[10]通过构建的2个遗传图谱(分别包含206,378个标记位点),分别定位到6,9个含油量QTL,最大表型变异贡献率(PVE,Phenotypic variance explained)分别为10.23%,14.07%。Shasidhar等[11]基于ICGV 07368×ICGV 06420的F2群体,构建了包含854个位点的图谱,共定位到8个含油量QTL,包括2个主效位点qOc-A10(PVE=22.11%)和qOc-A02(PVE=10.37%)。Wilson等[12]利用91个SSR标记,对一个BC3F6群体进行含油量基因检测,共定位到3个QTL位点。Liu等[13]基于ddRAD-seq技术构建了包含2 595个位点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到7个含油量QTL,并且将其中的稳定主效位点qOCA08.1进一步缩小至0.8 Mb区间。另外,Selvaraj等[14]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Bulk segregant analysis)对栽培种花生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和QTL检测,发现了1个与种子含油量相关的QTL,贡献率为11.03%。黄莉等[15]通过对一个RIL群体和自然群体的含油量进行关联分析,鉴定到一个与花生含油量相关SSR标记。

随着花生栽培种狮头企、Tifrunner和伏花生的基因组序列陆续公布[16-18],以栽培种花生基因组为参考,进行相关基因/QTL定位、功能预测与分子标记开发,将更加准确和有效。目前定位到控制含油量的稳定主效QTL依然较少,可用于育种改良的位点不足,仍需要对含油量新位点进行挖掘。本研究以花育36号和高油品系6-13的181个F2∶7-F2∶8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开展多年份多地点进行QTL定位与互作分析,提高主效QTL的真实性,为花生高油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花育36号×6-13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F2∶7-F2∶8)为试验材料,该群体包含181个家系。母本花育36号为高产优质抗逆大花生品种;父本6-13为高油品系。

1.2 田间种植

2017年,将材料种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滨农场(E1:N 18.65°,E 109.80°)。2018年,将材料种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E2:N 37.46°,E 118.49°)和山东省莱西市试验农场(E3:N 36.86°,E 120.53°)。种植方式为起垄单行单粒覆膜播种,每个家系种植1行,每行种植10株,行距85 cm,株距15 cm,每隔20行种植一次亲本,每个家系均设置3次重复。田间水肥管理等同于常规大田,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成熟后及时收获晾晒,选择每行中间8株用于含油量检测。

1.3 含油量测定和数据处理

利用脂肪核磁共振分析仪(minispec mq one,Bruker Corporation)对群体各家系和亲本的干种子进行脂肪含量测定,每个家系至少测定3次重复,取平均值。利用SPSS软件(IBM®SPSS®statistics 19)获得群体含油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偏度、峰度,并进行正态分布检测和亲本显著性分析,利用QTL IciMapping V4.1[19]进行方差估算,用于广义遗传率计算。

广义遗传率计算公式:h2= σg2/(σg2+σge2/n+σε2/nr),其中h2代表广义遗传率,σg2代表基因型方差,σε2代表误差方差,σge2代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n代表环境数,r代表单一环境下重复数。

1.4 QTL定位

利用该RIL群体构建的高密度SLAF-seq遗传图谱和表型数据,对含油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遗传图谱基于栽培种花生基因组序列构建,共包含3 866个SNP和SSR标记,覆盖20个连锁群,总图距1 266.87 cM[20]。利用R/qtl软件包[21],采用复合区间CIM方法检测不同环境下的QTL,通过CIM区间作图法定位性状,用PT检验1 000次进行设定阈值,首先考虑0.95置信度对应的LOD阈值,若没有结果则手动降低阈值到2.5。加性效应的正和负,代表增效等位基因分别来自6-13和花育36号。利用QTL IciMapping V4.1检测多环境下的上位性QTL,LOD大于5.0作为存在阈值,相关定位参数Step=1 cM,PIN=0.000 1。QTL的命名规则为QTL+性状(OC,Oil content;e,Epistatic)+染色体数+同一染色体上QTL次序。

1.5 基因功能注释

参考花生栽培种Tifrunner序列(https://peanutbase.org),确定主效QTL的侧翼标记物理位置。基于BlastX算法,将定位区间序列与UniProt数据库中的Nr(Nr,Nonredundent)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将比对得到的基因进行GO(GO,Gene ontology)分析[22]。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和群体含油量表型分析

对不同环境下花生亲本和RIL群体含油量进行测定,发现母本花育36号平均含油量为(51.50±1.53)%,父本6-13平均含油量为(59.10±1.30)%,亲本间的含油量存在显著差异(图1、表1)。3个环境下(E1、E2、E3)RIL群体含油量变幅分别为43.18%~61.33%,46.70%~61.39%,45.83%~59.62%,存在超亲遗传。次数分布图均呈现连续单峰分布(图1),同时K-S测验表明符合正态分布,含油量的广义遗传率为0.55 (表1)。以上结果表明,含油量满足数量性状遗传特点,符合QTL定位的基本要求。

表1 亲本和RIL群体含油量表型统计分析Tab.1 Statistics of oil content in parents and the RIL population

2.2 基于RIL群体定位含油量相关QTL

利用该RIL群体构建的高密度SLAF-seq遗传图谱[19]和表型数据,对含油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由图2和表2所示,在E1、E2、E3环境下共定位到5个QTL,分布于第6,8,15,17染色体上,LOD值为2.85~4.67,表型贡献率变幅为7.39%~17.67%。在环境E1(2017SY),分别在第6,8染色体检测到2个QTL,qOC6和qOC8.1,表型贡献率为17.67%和9.17%。在环境E2(2018DY),共检测到3个位点,qOC8.2、qOC15和qOC17,表型贡献率分别为8.83%,16.53%和7.39%。在环境E3(2018LX),共检测到1个位点qOC15,表型贡献率为17.39%。其中qOC15在E2和E3环境下均可表达,覆盖约2.8 Mb基因组区间,该位点对含油量影响较大且稳定,可作为含油量育种和分子克隆的研究重点。qOC8.1和qOC8.2均位于第8染色体,表型贡献率为9.17%,8.83%,相距约30 Mb。加性效应绝对值变幅0.50~1.17,其中qOC6和qOC17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母本花育36号,qOC8.1、qOC8.2、qOC15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父本6-13。

表2 多环境下含油量性状相关QTL定位Tab.2 QTL identification for oil content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由图2和表3所示,基于3个环境表型数据共检测到21对存在上位性互作的QTL,分布于第1,3,5,7,8,9,10,12,13,14,15,16,17,18,19,20染色体,LOD值为5.01~8.22,上位性效应对表型贡献率变幅为1.24%~3.54%,其中,qOCe3.1与qOCe5.3之间的互作效应对表型变异贡献率最小,为1.24%;qOCe10与qOCe20之间的互作对表型变异贡献率最大,为3.54%;qOCe5.4与qOCe9.2之间的上位性效应最小,为-0.45;qOCe10与qOCe20之间的上位性效应最大,为-0.94。上位性QTL与环境互作效应在不同环境下各不相同,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变幅为0~1.67%。这21对上位性QTL共涉及16条染色体上30个位点,其中qOCe5.3、qOCe14、qOCe17.2、qOCe18.1、qOCe20分别与2,2,2,6,5个位点存在上位性互作,其他位点仅检测到1个相应互作位点。另外,发现位点qOCe8.3(Marker4924~Marker4928)与加性位点qOC8.2(Marker4912~Marker4928)存在重叠,表明该标记区间内基因可能不仅直接影响种子含油量,也可能与基因组其他位点互作来调控种子含油量。

表3 基于RIL群体的含油量性状上位性QTL分析Tab.3 Identification of epistatic QTL related to oil content with the RIL population

2.3 含油量主效位点qOC15的基因注释

参考栽培种基因组确定qOC15侧翼标记的物理位置(表2)。通过将该区段序列与Nr数据库进行比对,预测候选基因的功能,共发现97个潜在候选基因。通过GO分析,发现这些基因的细胞组分分类主要为细胞组分(Cell part)和细胞(Cell);分子功能分类主要为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和结合活性(Binding);生物途径分类主要为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和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可见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内相关催化反应和代谢途径(图3)。根据GO分析结果,发现候选基因Arahy.W2PYYJ和Arahy.0GQ7VV分别编码类絮凝蛋白(Flocculation protein)和假定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可能分别参与脂质的转运和代谢;候选基因Arahy.8MB6Y9和Arahy.E792FE分别编码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6(Long chain acyl-CoA synthetase 6)和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β-氧化多功能蛋白(Peroxisomal fatty acid beta-oxidation multifunctional protein),可能分别参与脂肪酸的合成途径和β-氧化过程(表4)。

表4 候选基因功能预测和分析Tab.4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candidate genes

3 讨论

重组自交系群体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定位群体,以其稳定和相对丰富的遗传基础,广泛应用于花生等作物重要性状基因/QTL的定位[23-26]。已有研究表明,含油量遗传基础复杂,利用不同组合、不同世代的材料分析含油量遗传规律,结论可能不同。陈四龙等[8]利用不同亲本组合的F2群体对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发现有的组合符合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特征,有的组合符合多基因遗传特征。禹山林等和廖伯寿等[1,7]分别利用不同杂交组合,发现含油量受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但是基因的效应类型、大小不同。利用花育36号与6-13构建了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共包含181个家系。父本6-13含油量为59.10%,母本花育36号为51.50%,两亲本含油量存在较大差异。对该RIL群体(F2∶6)的含油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发现群体含油量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27]。本研究发现RIL群体各家系含油量在不同环境(E1、E2、E3)、不同世代(F2∶7、F2∶8)下变化趋势一致,呈近似正态分布,且存在超亲遗传,有利于对稳定含油量QTL的检测。

本研究在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5个含油量相关位点,表型贡献率为7.39%~17.67%,其中有2个主效位点(qOC6和qOC15),与遗传分析预测结果一致[27]。本研究中含油量广义遗传率为0.55,表明含油量受环境影响较大,导致不同环境QTL定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E1环境下检测到2个位点,环境E2定位到3个位点,而E3环境下仅检测到1个位点。这些QTL中,仅主效位点qOC15可在2个环境(E2、E3)下稳定表达,而其他位点的表达均受特定环境的影响。在E1和E2环境下,在第8染色体上共检测到2个位点,qOC8.1和qOC8.2,两者相距约30 Mb。Liu等[13,17]前期利用徐花13号×中花6号的RIL群体在第8染色体定位到一个稳定主效位点qOCA08.1,其物理位置(参考Tifrunner基因组)为42.21~44.53 Mb,与qOC8.2的相距较近。由于qOC8.2仅在一个环境下被检测到,两者是否为同一位点,有待进一步确认。Pandey等和Shasidhar等[10-11]分别在A6、A8、B7和A8连锁群也检测到含油量相关位点,由于缺乏共有标记或是无法确定这些位点侧翼标记的物理位置,因而难以与本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此外,Liu等[13]第15染色体上定位到2个相邻QTL,qOCB5.1和qOCB5.2,其物理位置分别为7.89~8.82,9.73~10.58 Mb[17],与本研究中的qOC15(18.52~21.36 Mb)相隔约8 Mb。因此,qOC15可能是控制含油量的新位点,可通过开发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花生含油量性状改良。

对qOC15区间内基因进行注释,发现大多数基因参与细胞内相关催化反应和代谢途径。前人研究表明,植物体内油脂含量受多种途径调控,包括油脂合成途径、降解途径和运输途径,而这些过程受到具有不同催化性质的酶类的调节,包括合成酶、连接酶、脱氢酶、酰基转移酶等[28-32]。本研究在qOC15区间发现了4个潜在的候选基因,Arahy.W2PYYJ、Arahy.0GQ7VV、Arahy.8MB6Y9和Arahy.E792FE,GO分析推测这些基因分别参与脂质的转运、代谢与脂肪酸的合成和降解。这些候选基因分子生物学功能以及对含油量的影响,有待后续研究验证。

上位性互作是数量性状遗传的重要方面,对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3-34]。前人研究发现,QTL上位性互作包括3种类型:主效应QTL之间互作(类型Ⅰ);主效应QTL与背景位点间互作(类型Ⅱ);互补位点间互作(类型Ⅲ),3种类型的上位性互作,可能与基因间的调控网络有关[35-36]。例如大豆中I位点和K1位点存在上位性互作,主要是K1位点的功能基因,可通过影响小RNA来调控I位点功能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大豆种皮颜色[37]。本研究共检测到21对上位性互作,其中5个标记区间与其他至少2个位点存在上位性互作,表明花生含油量遗传存在复杂的分子调控网络。其中多数上位性QTL互作属于类型Ⅲ,即无单独个体效应的QTL间的互作。而由于qOCe8.3(Marker4924~Marker4928)与主效应位点qOC8.2(Marker4924~Marker4928)区间存在重叠,qOCe8.3参与的互作应属于类型Ⅱ,表明该区间功能基因不仅可能直接影响种子含油量,也可能与其他位点互作来调控含油量。因此,在花生含油量育种中,既要考虑聚合主效QTL的作用,也要考虑上位性QTL互作对含油量的影响。

本研究基于RIL群体多环境下含油量数据,鉴定了5个花生含油量相关的主效应QTL和21对上位性位点,明确了不同遗传效应对含油量的影响,并对一个稳定主效位点qOC15进行了候选基因功能注释,鉴定了4个可能参与油脂合成、代谢和转运的候选基因,为花生后续含油量分子育种和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含油量上位表型
基于电子病历的表型分析方法及应用综述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棉子含油量的遗传特性分析
特斯拉 风云之老阿姨上位
含油污泥的固化实验研究
基于ZigBee和VC上位机的教室智能监测管理系统
高油油菜育种研究荣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基于VC的PLC数据采集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