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管理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03-27李明捷黄欣宁
李明捷,黄欣宁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机场学院,四川 广汉)
一 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由于民用机场的运输业务量随经济的发展飞速增长,机场数量快速增加,机场密度持续加大,机场的规模也愈来愈大。目前,我国民用机场正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民用机场管理水平低、安全管理不到位、运行效率慢以及保障能力低等一系列的问题。与世界民航强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截止到目前,我国运输机场的数量已达246个,在机场不断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环境资源的约束增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逐渐凸显[1]。2020年1月,民航局正式指出,将要全面建设安全高效、绿色环保、智慧便捷、和谐美好的四型机场。因此,通过持续不断深化民航机场类专业教学改革,不仅是提高机场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供重要保障,而且是培养机场专业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 新形势下对机场管理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17年以来,教育部将新工科的建设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文件[2]。在新形势下,我校机场类专业亟待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培训体系规范化建设、优化新工学学科知识结构,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场所。
(一) 机场管理与工程人才培养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伴随着疫情常态化,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恰逢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同时,在我国将逐步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而机场作为提供城市和区域进入航空运输系统的门户,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其他相关就业。《民航局关于促进机场新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3]正式发布,其中指出“对机场从规划设计到生产运行的各生产要素、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优化并纳入《机场新技术名录指南》”,并明确了大、中小型枢纽机场和非枢纽机场分阶段推进新技术应用的时间周期和具体要求。应对新形势新变局,机场管理与工程人才培养需要对机场新技术进行系统学习,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建立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形成育才用才的良性机制,为推动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促进机场新技术应用贡献力量。
(二) 机场管理与工程人才培养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机场行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经由简单的专业技术能力转变为系统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机场管理与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面向工程实际,并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在工程“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实践”和“创新”,增强工科学生的使命担当,迫使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以实践检验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查漏补缺,以此来巩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 机场管理与工程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机场管理与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在此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效率。在机场管理与工程人才培养中,更是要对标机场与企业的需求。以社会、企业需要为基础,使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是机场管理与工程专业人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 机场管理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机场管理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构建适宜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制定目标时,充分考虑教学条件和企业需求。然后,需要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学习成果,构建与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并且自定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接着,需要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评价主要分为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两个部分。校内评价主要是在校教师研讨,通过对学生成绩分布,知识掌握情况等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价结果;校外评价则主要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往届毕业生的反馈和用人单位调查反馈,对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评价报告。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汇总整理成培养目标合理性综合评价报告,针对评价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如图1所示。
图1 培养模式构建示意图
四 机场管理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建议与措施
(一) 产-学-研-用相结合,打造人才培养开放融合新生态
实践能力是机场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的素质。因此,机场管理与工程人才培养要将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与相关企业合作交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同时,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并优化教学实践体系。着重培养机场管理与工程类人才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构建有效的实习方式和实习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职场,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除了教学实习和实训,还应通过形式多样的课题研究训练、社会调研活动,举办机场模型大赛、机场规划设计大赛、机场运行指挥模拟技能大赛等素质拓展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面,可采取“订单班”模式,即按照企业的需求,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学生的培养与教学过程,强化实践教育,使学生完全满足行业和企业的要求。被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前往订单企业就业,也可进一步加强校企融合发展[6]。
另外,对于机场类本科生培养,可以采用三年的基础理论教学和累计一年的工程实践教育的“3+1”模式进行培养;而对于机场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同样可采取“2+1”的培养模式,即两年基础理论教育和累计一年的工程实践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大多在机场企业或机场设计单位开展。在理论教学中,学生首先会对机场专业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再进行工程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累计一年的工程实践时期,大致分三个阶段:低年级时期的认识实习阶段、第二学年(研究生)或第三学年(本科生)结束后的连续三个月的生产实习阶段(含论文选题)以及最后一个学年的毕业设计阶段[7]。在企业学习阶段,可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或双班主任制(本科生)。
(二)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知识体系
机场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对象除本科和研究生以外,为应对市场和行业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面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需要研究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解决方法是,以任课教师组成的课题组为团队,针对培养对象的特点制定课程设计大纲,按照大纲,分析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一个或多个课程目标选择相关教学内容,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最终达到完成课程目标的目的。
1.机场类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根据我国教育部出台的本科教学相关规范以及工科与工程教学的专业认证要求明确机场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厚基础、宽出口的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效融合,加快校内实验实训场地建设。另外,开拓思路,积极合理争取资源,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力度。
加大对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施。机场专业人才教育中的课程设计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的计划。为让学生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课题组结合生产实践,选取民航机场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热点问题规划与课程相关课程设计。机场专业学生主要在指导教师的直接参与或指导下完成的,通过将学生分组,设定课程设计的题目,指导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并提交设计成果,借此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转化。
2.机场类专业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机场类专业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深化统筹培养与分类培养相结合,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可行性。
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避免单纯因人设课。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8]。
加强企事业单位和培养单位合作,设置相关探索与实践课程,以工程项目为背景,促进研究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借此培养研究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索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务实的工作态度。
3.机场类专业非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机场行业随着技术和知识的不断更新,行业规章不断出台、行业规范不断修订,机场相关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引进新技术和新理念,需要对其员工不断进行培训。通过对机场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员工始终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行业前沿信息,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对于企业来说,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和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而培训对象不同,培训的目标、知识体系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根据送培人员工作内容、相关法规对于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和对应的课程大纲,因材施教。同时,可将行业前沿热点问题作为本科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的选题。
(三)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工匠精神
由于受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信息、文化、信仰、价值观的多元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意识形态、价值追求,以及学生的品德培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民航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重复思政课程的某些内容或结论,而需要结合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方法、视角,引导学生认识、分析与课程有关的社会和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自身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如介绍中国机场发展的历程,可以从机场规模由小到大、机场数量由少到多,机场设施设备由简陋到性能优越等,介绍行业发展与国家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还应关注立德树人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善于结合专业的发展过程,前辈学者的艰辛探索、杰出贡献和人生故事,把崇高的精神追求与专业的发展、探索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不畏艰险、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报国之志和崇尚真知、勇于创新、关爱他人、协同合作等良好品质、高尚道德、严谨学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加强科教成果对教学的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方式与手段
现代高校的职能教学与科研。新时代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可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行科技研究是创新的过程,师生参研的过程也是形成与培养科研精神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师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分享科研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求知、实事求是、批判创新的科研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着手,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师学术与教学水平。建立健全教师奖励制度,营造以教为荣、以教为本的教育教学氛围。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建立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优秀团队。加强打造“工程技术型人才+专业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努力建设一支由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组成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提供提升教学必需的技能与手段,搭建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同时,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注重师德的良好氛围,感染、引导全体教师,进而带动师德的全面建设。
五 结语
论文首先对我国机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分析,对新形势下机场类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提出以成果为导向,通过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来对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的我国机场管理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有针对性地从机场管理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知识体系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与措施,为制定机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等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