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的文艺活动
2021-03-26张炼
张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完成行军战斗任务,还肩负着革命文艺表演和政治宣传等工作。每天面对不同的人民群众、不同的民俗民风、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文化氛围,他们勇挑重担,拿起文化的武器,根据当地的特色环境和风俗习惯进行创作、宣传、演绎,传播革命主张,为红军的浴血征战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让沿途老百姓认识红军、了解红军、拥护红军,向国民党反动派展现了红军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宣传形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工农群众喜闻乐见,充分发挥了团结群众、教育人民、调查敌情、瓦解敌人的特殊功能,在提高部队的政治素养和传播革命理想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红军文艺工作者在长征途中做了哪些工作,形成了什么样的文艺作品?下面,笔者在查阅大量的史实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歌舞、演艺和宣传三个类别向读者作一个简要的阐述,希望对大家了解红军长征中的文艺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歌舞类
歌舞类包括红军词曲、民间舞蹈、民歌民谣等。红军歌曲初创时期,大多采用“旧曲填新词”的办法,曲调主要来源于民歌小调、外国歌曲、学堂乐曲等。如《送郎当红军》就采用的是江西民歌和“锦歌”的曲调,《红军纪律歌》则是借鉴了普鲁士乐曲的曲调,《少共国际师》就是源自学堂音乐《桃花源》的曲调。长征途中,红军利用八九个省的民间歌谣进行改编,或根据地方民俗即兴编唱,创作了《渡黄河歌》《扩军歌》《再占遵义歌》等大量朗朗上口、广为传颂的作品。长征文艺活动的代表性人物李伯钊,是一名多才多艺的女红军,对红军文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创作的《一、四方面军会合歌》《打骑兵歌》在红军中广为传唱。
在长征战场上,革命歌谣瓦解了敌军斗志。1935年4月,红军在四川江油三合场与敌人作战,相持期间,红军剧团演唱了《劝郎回头》等歌曲,歌声唤起了民众的觉醒,瓦解了敌军的斗志。在艰难困苦里,文艺鼓动、提振了战士的信心。如过雪山时,红军为了克服饥饿寒冷,集体唱起歌,在歌声的鼓舞下,红军顺利翻过了艰险的夹金山。在民族工作中,文艺作品缓和了敌对情绪。红军进驻甘孜期间,为了打破与藏族同胞的隔阂,缓和由于反动宣传所造成的敌对情绪,红军文艺工作者通过歌舞与藏族同胞交流互动,剧团战士教藏民跳海军舞、乌克兰舞,藏民教剧团战士藏族锅庄舞。藏族同胞还请剧团同志到家里做客,用最好的酥油炸馓子、糌粑、奶茶、奶酪招待战士们,军民关系大大改善。长征历时两年,跨越了苗、瑶、壮、侗、羌、彝、藏、回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区,红军歌舞也因此融入了更多地方特色,在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引导当地百姓创作了一大批歌颂红军战士的歌词、小调和民谣。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编唱的《当兵就要当红军》《苗家救星》《一举一动为穷人》等。红军中的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总是出现在队伍前面,鼓舞着部队奋勇前进,沿途老百姓也受到感召,源源不断地加入红军队伍,同红军一起战斗。
演艺类
演艺类包括戏剧、话剧、街头剧、活报剧、快板等。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成立了战士剧社、火线剧社、猛进剧社,红二方面军成立了战斗剧社,红四方面军有总政剧团,红二十五军成立了火星剧社。
演出内容贴近实际,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为了丰富战士们的文化生活,红军中的文艺工作者利用民间戏曲小调,自编自演了很多剧本,如话剧《一只草鞋》、歌剧《血汗为谁流》、活报剧《我当红军去》、川剧《打倒刘湘》、街头剧《除霸从军》、哑剧《抗日的烽火》等。黄镇创作的独幕话剧《破草鞋》,讲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国民党军赶到江边时,只捡到红军留下的一只破草鞋,该剧深受欢迎,演遍了红一、二、四方面军,被人们誉为“长征名剧”。
演出条件异常艰苦,表现手法深入人心。演出的道具十分简陋,多数道具是演出前根据需要临时筹借或自制的;从棉衣里扯出一缕棉花,往嘴上一粘,就是胡子;找个草帽一戴,就可扮演放羊娃子;用根小棍子,绑上条小绳子,就是一杆鞭子。演艺的方式以灵活简便为主,表演前很少排练,做个简单的分工就开始演出。在行军途中,演员往队前一站,两手一合,就能吹出公鸡打鸣的调子;在会场上,两人往中间一站,就可唱一出“双簧戏”。这些即兴创作的作品,朴实无华,广受欢迎。部队行军比较疲劳的时候,宣传队往路边一站就唱起来,这时走得慢的同志也会迅速赶上来。
宣传类
宣传类包括报刊、文告、宣传画、标语、文体活动等。红军通过印制报刊、文告、布告,书写标语、绘制漫画等多种宣传方式,消除沿途群众对红军队伍的误解,让“红军是穷人的军队”这个印象深深镌刻在劳苦大众心里,群众从害怕红军到拥护红军,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老百姓成群结队地帮助红军,带领红军打土豪,在自身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红军提供粮食和补给。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看了有关红军保护少数民族的标语和传单之后,发自内心地热爱和支持红军,有的还加入了红军队伍。
《红星》报作为红军长征途中内部的主要传播媒介,在长征中发挥了宣传政策、传播胜利、鼓舞士气的作用。红二、红六军团占领贵州毕节后,印制了《红军读本》,为提升战士的文化和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征中留存至今的文告有《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毛泽东朱德给全国工人农民士兵及一切劳动群众的信》《关于对苗傜(瑶)民的口号》等,布告有《中国共产党目前的主张》《苏维埃政府反日主张》《白军士兵抗日六条纲领》等,宣传画有《工农红军联合起来》《蒋介石出卖祖国》《打倒苛捐杂税》等。
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红军标语了。长征途中,为了鼓励红军指战员书写标语口号,军委机关报《红星》报曾多次刊文强调,“写标语、画壁报是红军素有的特长”,要求“各级政治机关引起必要的注意”。红军总政治部还发出命令,要求“各部队立即动员自己部队中凡能写字的,用木炭、用毛笔、用大字、用小字,在屋壁上,在门板上,遍写下列材料12条,做到每人每天至少写一条”。标语一律采用白话文,简单明了,针对性、战斗性强,主题鲜明。标语再配上漫画、壁画等,更加形象生动,易被工农大众所接受。在遵义苟坝地区,红军画一块木板漫画,画上有一座尖山,一位紅军战士把写着“运动战”的旗帜,插在山顶上,旁边写着“把红军运动战的特长最高地发扬起来!”在黔东南黎平城中,绘了一幅大型漫画,画着蒋介石手捧东北三省地形图,卑躬屈膝地献给日本侵略者。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黄镇凭着娴熟的美术功底,在长征途中绘就了许多真实感人画面,他不仅为《红星》报画插图,还写标语、画宣传壁画,将沿途的难忘场面、动人事迹记录下来。他说:“长征二万五千里,我画了整整一路,大概也有四五百张,现在留下来的有24张。”廖承志的长征木刻、黄镇的长征画卷、舒同的长征书法等,构成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为记录长征、宣传长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征中的文艺活动,谱写了革命文化壮丽的乐章
红军长征中的文艺活动是伟大长征史诗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让艰苦卓绝的长途远征变得生动、活泼,使浴血奋战的漫漫征途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红军的漫漫长征路绘就了一幅精彩的画卷。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红军宣传干部彭加伦说:“红军中没有职业的诗人,也没有固定的歌手。我们的诗人和歌手是全体指战员。我们的事业是一首万古流芳、无限壮丽的伟大史诗,我们的人,也是一群充满诗意的无敌的英雄。红军就是一个诗的集体,歌的阵营!”
作者系中共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正县级干部、遵义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