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里药之辛味作用内涵探析

2021-03-26冯秀芝吴继雷任艳玲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6期
关键词:辛味干姜吴茱萸

冯秀芝 吴继雷 任艳玲

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辽宁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一科,辽宁沈阳 110032

温里药均具有五味之辛味,且除附子(辛甘)、肉桂(辛甘)、吴茱萸(辛苦)外,其余温里药只具有辛味[1],因此五味之辛味与温里药的主要功效具有最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中药辛味的作用为“能散”“能行”“能润”。“散”是指其发散、消散的作用,其中发散是指发散表邪、温里散寒,消散是指消散寒、气、痰、瘀等邪气结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行”是指理气行滞、活血化瘀的作用;“润”则是指润养,源于《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载“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见于个别具有补肾作用的中药中,例如菟丝子、益智仁等。文献研究显示,研究五味理论的文章较多,而专门论述温里药之辛味作用内涵的少之又少。有关中药药性的大量现代药理研究从现代科学的层面揭示了温里药之辛味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微观依据,现代研究方法的应用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内容。

1 温里药之辛味作用

温里药主要具有五味之辛味,因此温里药的功效与辛味的关系最为密切,辛味具有“散”和“行”的作用特点,结合温里药温里散寒、温助阳气、温经止痛等方面的功效,探讨其中辛味的作用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温里散寒

温暖脏腑组织经络、祛散在里之寒邪是温里药最为显著的作用。《素问·藏气法时论》载“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味顺应肝行散之性,即明确了辛味发散、疏散的作用特点,结合药性之温热而能温里散寒,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寒证,包括阳虚导致的虚寒病证和外寒直中导致的实寒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也指出“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皆言辛味属阳,具有发散之性,辛味合温里药温热之性既可温煦脏腑组织经络,又可借其辛烈之性祛散寒邪外出,使里寒邪气得以消散。单有温热之性则无力鼓动寒邪外散,辛味之散与其温热之性相辅相成,温煦机体的同时辛散寒邪。如《本草备要》载附子能“逐风寒湿”,《注解伤寒论》言附子、干姜“辛以散寒”,《珍珠囊》谓干姜能“去脏腑沉寒痼冷”“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本草纲目》言花椒“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黄宫绣言:“寒气久滞于内,更当辛温以除,故温散之味,实为中虚寒滞所必用也。”

张明发等[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干姜等八味温里药与其温中散寒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抗溃疡、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胃肠运动、抗腹泻和抗炎等。蒋苏贞等[3]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干姜醇提取物对胃溃疡模型的胃黏膜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胃溃疡指数,味辛、性温、归脾胃经是上述温里药的共性,因此共同功效温里散寒与其辛温之性密不可分。有文献研究显示,中药辛味相关物质辣椒素能直接诱导细胞将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转化为热量而散发,增强机体的产热过程[4]。

1.2 活血化瘀

古代文献中对单味温里药即有类似活血化瘀作用的表述,如《神农本草经》言附子能“破癥坚积聚,血瘕”,吴茱萸可“除湿血痹”。《名医别录》载肉桂“通血脉”,花椒“去老血”。《药性论》载肉桂“主破血,通利月闭,胞衣不下”,花椒治“女人月闭不通”“破血”,干姜“破血”,治“血痹”。《本草纲目》记载附子可治“半身不遂,麻痹疼痛,折腕损伤”,干姜可“去恶养新”。《本草蒙筌》载胡椒“疗产后血气刺痛,治跌扑血滞瘀肿”。《本经逢原》言高良姜可治“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等。从以上古代医药文献的记载中可探知温里药能消散瘀滞、疏通血脉。寒主收引凝滞,无论是阳虚导致的虚寒,还是外寒直中的实寒均会出现不同程度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一方面温里药温热之性能够温暖脏腑组织经络,另一方面其辛味能散寒邪,均有利于恢复气血运行畅通的状态,正所谓辛散温通,此外温里药之辛味本身亦有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本类药物活血化瘀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肿瘤等方面。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附子、肉桂水煎剂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扩张麻醉犬外周血管、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冠状动脉、脑及四肢血流量的作用[5]。附子水煎剂、肉桂水煎剂、吴茱萸水提取物、荜澄茄、干姜水提取物及其挥发油、高良姜水提取物及挥发油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抗血栓形成的药理作用[6]。附子、干姜、高良姜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干姜水提取物及所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具有预防血栓形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7],另有实验研究表明附子、干姜可以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等[8-9]。临床研究显示吴茱萸穴位贴敷能改善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从而改善冠心病低心率变异性[10]。温里药以上药理作用均与其辛味之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关。

1.3 温中行气

人体之气是各项生命活动的动力,气机畅通则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而寒主“收引凝滞”,易引起气机阻滞。温则通,辛能行,温里药均具辛温之性,且多数温里药具有温中行气的功效,与其辛温之性密不可分。《黄帝内经》载:“辛可行气,使肺气升降有常,脾气输布津液,心肾之气相交,一身之气运行不怠。”辛味能散,可以鼓舞阳气伸达四肢九窍,调达气机升降和调整脏腑功能,以奏疏通气滞之效,临床可用于治疗气滞证,结合其温热,尤其适用于寒凝气滞,对寒邪阻碍气机的运行导致的气滞发挥温中行气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1-12],温里药所具有的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调节胃肠运动等药理作用亦是温中行气作用的体现。例如附子和干姜均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理作用。张明发等[11]研究发现温里药对胃肠道平滑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另有研究发现干姜所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可增强胃肠的蠕动性和节律性,从而促进胃肠的消化功能[12]。吴茱萸与芒硝外用辅助治疗重症胰腺炎能明显缓解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吴茱萸以其辛热之性,疏利肝胆、行气化滞[13]。

1.4 温经止痛

温里药辛散温通,通则不痛,对寒邪凝滞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组织失于温养的挛急疼痛及寒邪直中或阳虚所致的脘腹冷痛等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寒邪具有“收引凝滞”的致病特点,可导致脏腑经络及组织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不通则痛,气血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又可出现不荣则痛,温里药之温热之性可补助阳气,温养脏腑经络组织,辛味可散寒邪,行气血,且能行药物温热之性,辛温相合,有利于恢复气血运行畅通的状态,从而收到温经止痛的效果。

实验研究表明花椒、吴茱萸、干姜、丁香和荜澄茄可显著抑制离体兔空肠收缩活动,可能通过抗胆碱样和抗组胺样作用抑制肠管活动,通过解除胃肠道痉挛而达到抗脘腹冷痛的临床效应[14]。另有动物实验研究了附子、肉桂、干姜、丁香、花椒、吴茱萸、高良姜和荜澄茄八味温里药温经止痛的现代内涵和作用机制,发现镇痛、抗炎、抗变态反应是其内涵,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促进糖皮质激素释放及局部麻醉作用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15]。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临床广泛用于风湿痹痛及多种疼痛的治疗,附子之辛散温通能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气血瘀滞所导致的“不通则痛”。

1.5 温助阳气

温助阳气是指温里药之辛甘可鼓舞阳气的生发,药之辛味和甘味合用以资阳气,即“辛甘化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辛甘发散为阳”,汉代张仲景善用“辛甘化阳”组方,甘则能补,辛味的作用趋向为向上向外,其作用性质应归属于阳,辛味的作用性质加甘味之补则能扶助阳气,又温里药均温热,因此药性为辛甘温热的温里药大都有温助阳气的作用,结合药物的归经,其具体功效包括温心阳、振脾阳、温肾阳及回阳救逆。温里药与温补肾阳药性能相似,都具有辛甘助阳、温散寒邪的作用特点。如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等皆辛温祛寒,又辛甘助阳。

郝志红等[16]以温阳通脉法治郁证,以肉桂、桂枝之辛温助阳通脉,使气机调和、血脉通畅,每获良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辛味药的作用大都与挥发油有关[17],主要表现在发汗、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甘味多源于药物所含的糖类、苷类、氨基酸及蛋白质等,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抗癌、生津等,故能滋养补虚。如此辛味和甘味配合应用,可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并可补充营养物质从而发挥“辛甘化阳”相关的药理作用。研究发现,附子、肉桂、胡椒等辛味中药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18-21],正是其增强机体“阳化气”之功能,且辛味行散,有利于津液的输布,从而用于消渴病。郑咏之等[22]对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发现,附子处方频次在涉及药味中居第二位,附子-山茱萸提取物能明显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清脑钠肽水平,升高心肌细胞Na+-K+-ATP 酶活性,改善左心室组织病理学形态[23],附子辛、甘,大热,能温助阳气,阳气充足,则血脉畅通、水湿得运,有助于恢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这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的其强心作用不谋而合。

1.6 行助药势

辛温或辛热相合可增强药物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之功,临床治疗里寒证、风寒湿痹症等也多配伍辛味中药。辛味属阳主动,其行助药势当归属于“能行”的作用范畴,辛味的走窜之性能引领药物之温热以达病所,行助药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温热之性对脏腑的温煦作用。从古至今都有论著充分阐释辛味之行药力的作用内涵[24-25]。《神农本草经》言肉桂能“宣导百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也续《神农本草经》之言,曰肉桂“因其香窜之气内而脏腑筋骨,外而经络腠理,倏忽之间莫不周遍,故诸药不能透达之处,有肉桂引之,则莫不透达也”。《本草求真》载附子辛而大热,“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本草纲目》载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本草备要》言附子辛甘,大热,“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大热为其性,辛甘主其用。温里药之吴茱萸为足厥阴肝经的引经药,而足厥阴肝经上达颠顶,下至足趾,吴茱萸善治寒凝肝脉诸证,与其辛味行散之性密不可分。

药理研究表明,肉桂油、丁香油、高良姜油、茴香油及干姜油对葛根素均具有一定的促渗作用,其中的辛味能促进葛根素的透皮吸收[26],肉桂油、干姜油、高良姜油及丁香油对香附四物组分的透皮吸收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7],上述研究结果直观地验证了温里药之辛味的行助药势。

2 结语

中药的性味理论来源并完善于漫长的医疗实践,是对临床实践的高度概括,内容较为抽象,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发挥的药理作用又是极其复杂的,但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仍然能从特定的层面和角度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丰富和拓展了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内容。温里药之辛味具有特定的物质基础,其药理作用和温里药的功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从古代文献和现代相关药理研究中均能发现其中的作用内涵和规律。温里药之辛味不同的作用或作用趋向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并且与药物的温热之性、兼有药味及归经等特性共同决定了各味药物的具体功效。充分理解药物的性、味、功效及其之间的关系将能丰富中药药性理论体系并更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辛味干姜吴茱萸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夏吃辛 养肺金
辛味开散宜适当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
吴茱萸敷腹治疗婴幼儿腹泻及护理69例
吴茱萸脐敷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