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021-03-26易苏丹柳冕陈文余为仆谢磊

作物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稻虾荆州市荆州

易苏丹,柳冕,陈文,余为仆,谢磊∗

(1 荆州农业科学院,湖北荆州 434000;2 石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石首 434400)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有上万年农耕历史,创造了丰富农耕文化。早在东汉时期,汉中、巴蜀等地开始流行稻田养鱼,当地农民利用两季田的特性,在夏季稻作生长期放养鱼苗共生养鱼,或利用水田冬闲季节养鱼[1]。我国稻田养鸭历史最早见于明代,先后经历了流动放牧、露宿饲养等传统稻田养鸭模式。后来这一技术传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并在这些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古野隆雄通过种植试验这一模式,进而研发出“综合稻鸭种植方式”,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传入我国,我国各地劳动人民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和生产实践,在稻鱼、稻鸭模式之上进而发展出了稻虾、稻鳅、稻蛙等“水稻+鱼(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并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在这些主要模式基础上衍生出 稻—鱼—萍、稻—鸭—萍、稻—虾—鳖、稻—鸭—蛙等生态种养模式[2]。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稻鸭共作、稻渔共作技术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稻田综合种养也从零散分布的传统模式逐步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新模式,这一绿色高效模式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种粮经济效益,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新时代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以及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荆州是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大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45 万hm2左右,池塘养殖面积在13 万hm2左右,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在18 万hm2左右。水稻、水产在荆州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探索水稻、水产高效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助推荆州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荆州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不仅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资源优势挖掘,缓解区域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双重压力,同时有利于传承和发扬长江流域经典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随着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快速发展,荆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持续增加,在稳粮、促渔、增效、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出现了无序发展、技术服务滞后、产业化不足等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当前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典型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现阶段荆州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中存在的难题,提出了荆州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以期为荆州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及典型模式

荆州稻田综合种养以稻虾模式为主导,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主要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有稻虾、稻鳅、稻鳖、稻鸭等。2020 年荆州稻田综合种养总面积18.59 万hm2,比2019 年增加1.07 万hm2,其中稻虾18.03 万hm2,占比97%;稻鳅0.07 万hm2;稻蟹0.09 万hm2;稻鸭0.30 万hm2,其他模式(包括稻蛙、稻鱼等)0.08 万hm2。其中稻虾模式和稻鸭模式规模较大,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2020 年,荆州市小龙虾养殖面积23.20 万hm2,其中稻虾模式18 万hm2,占比77.90%,超过湖北省稻虾共作面积的1/3,稻虾共作小龙虾产量34.9 万t,占全省小龙虾总产量的36.8%,占全国总产量的18%,产值超过460 亿元。荆州在多年稻田综合种养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监利福娃稻虾共育模式、公安月湖稻虾连作模式、石首调弦稻虾季节性流转经营模式、洪湖宏业稻虾订单生产模式、湖北荆香缘稻田立体种养模式、石首鸭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

1.1 监利福娃稻虾产业化模式

监利福娃集团作为全国稻米加工“三强”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建基地,大力推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拓展小龙虾产销业务,实现企业战略转型,成为荆州市集虾稻、稻虾产销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领头企业。公司虾稻共育面积2 000 hm2,年产值1.5亿元,辐射新沟镇、周老嘴镇13 个村近万农户。公司建有213 hm2高标准稻虾共育基地和53 hm2小龙虾优质种苗繁育及研发中心,开展小龙虾育种、繁殖研究;进行稻虾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注册了“福娃龙庆湖”商标和福娃“龙庆湖”生态农业公司和龙庆湖小龙虾交易中心,主营小龙虾活体销售,业务涵盖虾苗供应、饲料销售、龙虾加工、冷链物流、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等小龙虾产业链各个环节。监利福娃通过稻虾共育模式实现了小龙虾产业与主业稻米的完美契合。

1.2 石首稻+鸭+蛙产业化模式

自2014 年以来,湖北石首立足当前农业生产环境,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将稻鸭、稻蛙共作技术有机结合,创新探索出“稻+鸭+蛙”生态种养技术,开展产业化探索,逐渐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新型生产经营方式,于2019 年推广规模1 600 hm2,2020 年3 000 hm2。重点依托4 家专业合作社,进行鸭蛙稻产业化种植和技术推广实践,依托金祥米业、荆襄九郡、洞庭(鹭米)生态农业、宗尧集团等4 家稻米加工、品牌营销企业进行鸭蛙稻米及鸭蛙稻酒的等相关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为了进一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还成立了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稻鸭蛙产销协会,目前已形成4 个系列鸭蛙稻米品牌,1个为有机认证品牌、3 个为绿色食品认证品牌。目前共有等10 多种产品[3,4]。

2 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

目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产效益高,导致农户重水产轻水稻的问题严重。以稻虾共作为例,小龙虾经济价值较高,其产值在8.8 万~11.2 万元/hm2之间,而水稻产值仅在1.9 万~2.1 万元/hm2[5]。巨大的产值差导致部分农户不重视水稻生产,粗放管理导致水稻分蘖差产量下降,过量的饲料投入导致土壤负荷加重,稻米品质变差。

2.2 盲目跟风,无序发展

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以稻虾共作为主导,占比95%以上,模式较单一。近年随着小龙虾产业的持续火爆,和小龙虾价格的一路走高,大量农民受稻虾共作高效益吸引,盲目跟风,导致荆州市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迅猛,从2010 年的6.75 万hm2快速发展到2020 年的18.0 万hm2,面积增长1 倍多。养殖产品效益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稻虾产业的迅速增长导致系统性风险增加,荆州市单一的种养结构导致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一旦小龙虾市场过饱和,农民大量弃养小龙虾,复耕复貌难题将凸显。

2.3 科技支撑不足,技术研究有待深化

一是苗种体系建设不足。缺乏适宜综合种养模式的优质水稻品种和优质水田饲养动物种苗。水产苗种繁殖主要依靠养殖户自繁自育,种质退化严重,苗种产量不稳定,影响了效益的提高。二是技术服务支撑不足。基础科技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完备的技术规程,技术性能的稳定性和模式效益水平差别较大。另外,缺乏从事稻田综合种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精通水稻种植与渔业(禽业)养殖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机械化、智能化管理缺乏。稻田人工投饵、捕捞等管理用工量大,但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老龄化加重,劳动力严重缺乏,智能化、机械化是稻田综合种养持续发展的保障。

2.4 市场融合、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荆州稻田综合种养形成产业的主要有稻虾共作和鸭蛙稻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均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种业、加工、流通、餐饮、休闲旅游等产业环节发展不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严重滞后。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市场,推进上下游产业开发利用,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从而构建研发、生产、加工、消费等多方面组成的产业联盟或者联合体。

3 荆州市稻田综合种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布局

因地制宜,保障可持续发展是推行稻田综合种养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荆州地区有着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得天独厚的温光、耕地和水资源优势,利益驱动下导致盲目扩张。2020 年,荆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已占水稻总面积的40%以上,稻田养殖水产品产量达36 万多吨,其中小龙虾占比近97%。近几年荆州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大幅下滑,种养户积极性下降。在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中,首先要恪守“稳粮增收、稻渔互促”的基本原则,确保水稻的主体地位,架构“稻+N”模式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其次应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坚持“总量控制,模式优化”原则,结合各县市农业资源禀赋及市场需求,开展种养模式分类引导,创建地域农业名片;再次,优先发展利用中低产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稻、渔产业持续健康平衡发展[6]。

3.2 强化科技支撑,构建服务体系

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荆州应充分发挥域内科研及推广优势,加强与高层次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部门合作,开展联合攻关,深化稻渔(禽)互作机理研究,完善技术路线。

一是开展区域适宜性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研究,为综合种养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荆州现有稻田综合种养以稻虾为主,技术模式较单一,模式研发迟滞,技术成熟的模式较少。应加强对稻—鳝(鳅、鳖)、稻—鸭—鱼、稻—鱼—萍、稻—再—鳅、稻—虾—鳖等模式研究,开展田间沟坑布局、品种配套、种群数量配置、茬口衔接、种养协同、配套机械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是开展现有模式的技术难点攻关,提升种养效益。例如稻虾系统中由于大面积稻虾共作引起的土壤潜育化问题,虾饲料、虾药的安全性问题,稻米品质提升问题,渔产品收获季节集中、品质低等问题;以及稻鸭模式中机插秧缓苗期引起的草害问题,鸭子效益提升等问题都需进一步的技术攻关。在牧渔动物养殖层面,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较低,种养智能化、机械化是稻田综合种养持续发展的保障[7]。

三是针对推广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开展技术监督指导。例如针对“重渔轻稻”现象,科学规范田间工程,设立养殖红线,养殖面积不能超过农田面积的10%[8],同时优化模式中配套水稻品种,采用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根据2019—2021 年在荆州市公安县等地开展的稻虾模式水稻品种多点试验结果,适宜荆州地区稻虾模式的水稻品种有鄂香2 号、桃优香占、Y 两优991、虾稻1 号、泰优398、福稻88 等。另外,我市稻虾模式中80%以上的虾农以虾苗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应提倡以20~80 育养分离模式及以养大规格“七钱虾”、高品质小龙虾获取较高收益作为稻田养虾新常态。

四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区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着重培养既懂“渔”又懂“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在农业的生产组织、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3 开展模式创新,推进三产融合

荆州近几年在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涌现出了7 种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对地区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其产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依然集中在初级产品产销上,产业链较短。当前,我们应加强产业化模式研究探索,以稻田综合种养为基点,将产品加工仓储、农业旅游观光、餐饮、科普教育、文化等有机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开花[9]。另一方面,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树立、推介产业化典型,集中资源做大做强。对监利福娃稻虾,石首鸭蛙稻等在有一定声誉及影响力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等方面进行倾斜。再次,应结合各县市区区位及资源优势,进行差异化产业布局。如在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江陵县等近郊地区结合产业布局发展休闲农业;在荆州区、松滋市、石首市则可结合纪南文旅区、洈水风景区、麋鹿保护区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旅产业,突出荆州稻作历史,通过稻作主题园、文化旅游节等形式,传承和发扬长江流域传统农耕文化。

3.4 加强质量监管,创建名优品牌

稻田综合种养的优势在于生态、节能、增效,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人们更注重增收增效,如不加规范,最终将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消费者关注的首要问题,要确保稻田综合种养中稻米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建立稻田综合种养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产前、中、后的品质安全监控,做到质量安全可追溯,塑造品质过硬的名优品牌。

同时,应加快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及宣传推广。建立健全区域公共品牌“协管”机制。加大品牌宣传和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通过稻渔展销会、博览会,举办稻渔(禽)科普观光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品牌宣传,培育地方优质农产品代言网红,引导市场和消费者。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商,引导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丰富稻渔品牌内涵和提升美誉度,创建名优稻渔(禽)品牌,推动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10]。

猜你喜欢

稻虾荆州市荆州
捉迷藏比赛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2019年第一季稻虾行情报告新鲜出炉,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广大虾农们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发展稻虾产业,重振鱼米之乡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南县稻虾产业富民强县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稻虾共生高效种养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