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小站稻发展现状与振兴策略

2021-03-26郭云峰王凤行陈子学邢志卿于美荣

作物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耕地水稻生产

郭云峰,王凤行,陈子学,邢志卿,于美荣

(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0074)

小站稻是天津特产,自清朝末年成为宫廷御米,特供皇室及贵族大臣食用,2020 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近年来,小站稻种植及品质提升工作得到天津市政府高度重视,2021 年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已达6.7 万hm2。为保障粮食安全及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充分遵循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小站稻耕地质量安全、耕地建设保护标准、土壤持续利用和改良标准均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利用最新方法评价耕地等级,开展有机肥和生物肥替代化肥、地力培育、清洁生产与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强行业监管和品牌建设,以保障小站稻健康发展和品牌提升。

1 小站稻产业振兴背景与发展现状

小站稻始于明,兴于清,发展壮大于20 世纪60年代。至20 世纪90 年代末,由于受持续干旱、海水倒灌及机械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小站稻种植面积下滑,2003 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仅0.7 万hm2。2013 年5 月14 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农业生产时专门对小站稻进行了询问。2018 年4 月12 日,习近平到海南国家南繁基地考察时,再次向天津市的水稻专家询问了小站稻生产情况,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为全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做出更大贡献。

1.1 小站稻振兴背景

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明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是对我们保持和做大“小站稻”这一传统优秀农产品品牌的巨大激励,要专题研究部署,让老产品焕发新活力;要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为指引和精神动力,做强“小站稻”品牌,让全市人民吃上高品质“小站稻”。时任市长张国清同志提出具体要求,靠前指挥、协调推动,牵头组织规划制定、抓好招商引资。

1.2 小站稻产业振兴进展情况

近年来,天津市农业农村部门采取了扩大种植面积、搭建标准体系、引进优质品种、应用绿色技术和强化品牌打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小站稻振兴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1.2.1 种植规模稳定增长

编制了«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在顶层设计上绘制了小站稻产业振兴的任务书和路线图。逐年拟制小站稻产业振兴重点工作,定期召开工作研究会、工作推动会,在责任源头上确保了小站稻产业振兴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可追溯。利用乡村振兴目标信息管理系统将小站稻种植生产指标任务分解到区、细化到月,实现小站稻种植指标任务分时、分区量化管控,有效推动了种植指标任务的责任落实。小站稻种植规模从2013 年的2 万hm2提升至2021年的6.7 万hm2。

1.2.2 地方标准体系搭建完成,优质品种引擎动力不

启动天津小站稻标准体系提升行动,围绕小站稻全产业链规范化生产需求,组织全市水稻育种、栽培、品种管理及食味研究单位制定天津小站稻系列地方标准6 项,构建了天津小站稻从品种到种植、加工、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向全社会公布推介了首批小站稻优质品种4 个(金稻919、津原U99、天隆优619、津川1 号),依托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17 个,进一步丰富了水稻种质资源。印发«小站稻优质品种保护实施方案»,有效促进小站稻优质品种种植规模持续扩大。

1.2.3 绿色种植推广普及,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组织实施小站稻现代化、智能化高端米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和天津小站稻提质增效产业化等重点工程项目。打造2 个小站稻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累计推广基质育秧技术5.1 万hm2,实施小站稻统防统治技术10 多万公顷次,建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87 hm2,试验示范水稻秸秆就地肥料化全量还田技术,推动水稻生产过程中耕整地、育秧、插秧、植保机械化全覆盖,有效促进了小站稻生产的集约化发展。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新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0.27 万hm2,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 万hm2以上。开展“国家小站稻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带动依标生产全覆盖。

1.2.4 品牌价值不断跃升,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

认定3 个水稻良种、6 个小站稻产品为“津农精品”,小站稻品牌体系初步形成。自2018 年起,连续3年举办天津小站稻品牌推介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云上中国品牌日”“中国品牌农产品展销庆丰收”等活动;充分利用主流媒体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加大小站稻品牌宣传力度,有力地提升了小站稻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力发展以小站稻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依托天津食品集团、嘉里粮油等大型龙头企业,构建产加销闭环经营模式,深化农商对接机制;上线发布天津小站稻联盟电商公共平台,促成小站稻入驻天猫、京东,建立小站稻旗舰店,进一步优化销售网络,提升品牌营销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1.3 主要成效

依托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实施了一系列技术及品牌提升项目,在良种培育、品质提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1.3.1 育种研发深入推进,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利用品种津原U99 生产的宁禾牌和利达牌大米荣获金奖;品种天隆优619 连续3 年在全国优质稻鉴评活动中荣获金奖。品种口碑持续积累,小站稻优质品种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1.3.2 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优质化程度不断提升

将病虫害绿色防控、化肥减量施用、水稻秸秆就地肥料化全量还田等技术在小站稻种植中进行示范推广,进一步扩大了减肥减药、增产增效的绿色发展趋势,安全品质、食味品质、商品品质等指标得以充分保证,进一步实现了人民群众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持续推进小站稻高质量发展。

1.3.3 品牌建设纵向发力,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品牌经济价值在销售渠道拓展中持续提升。充分挖掘小站稻文化底蕴,搭建文旅项目,不断扩大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品牌社会价值在消费群体传播中持续提升。天津津南小站稻种植系统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小站稻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品牌文化价值在农耕遗产传承中持续提升。

2 存在问题

2.1 耕地地力等级依然较低

农田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摸清土壤资源,科学划分地力,可为农作物种植、土壤改良、培肥地力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天津市水稻主要种植区耕地地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小站稻品牌振兴的要求。需应用«耕地质量等级»等相关国家标准和最新方法评价耕地等级[2],通过科学的方法全面有效提升小站稻耕地质量等级,进一步夯实小站稻发展基础,以助力天津小站稻生产高效高质绿色发展。

2.2 资源投入方式依然粗放

水稻高产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农用化学品投入量不断增加、资源消耗多且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不但影响稻米的质量安全和水稻生产的可持续性,而且降低了稻米的市场竞争力[3]。开展有机肥、生物肥替代化肥和培育地力技术研究,对促进水稻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稻米市场竞争力和种植效益、进一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保护环境、保障小站稻健康发展和品牌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需深化

水稻清洁生产是将清洁生产的理念应用到水稻生产周期的全过程,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肥料、农药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节能、增效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保证水稻优质、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包括清洁投入、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出三个环节,是一种农用化学物投入减量化、技术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化、环境友好化、产品绿色化的新型水稻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和资源安全的统一[4]。采用水稻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实现小站稻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有效改善过量施肥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2.4 品牌建设仍然滞后

近年来,天津市水稻品牌建设成绩显著,但多数水稻仍按照传统品质、传统市场价格销售,大多数农户依然享受不到品牌带来的附加效益。同时,水稻品牌知名度仍然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致使天津水稻发展多年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与五常大米等品牌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3 小站稻耕地地力提升方案和振兴策略

总体目标:通过开展针对小站稻单一作物的系统性、精准化地力评价,高质量完成天津小站稻农田土壤质量等级划分,为后续小站稻农田地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替代化肥,开展减肥、土壤微量元素调控等田间试验,进行小站稻农田地力培育技术研究,分析微量元素对改善和提升小站稻品质的影响,完成小站稻减肥调微与综合地力培育技术规范制定[5-7];开展清洁生产与秸秆还田试验,应用科学方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效解决水稻秸秆处理难题,完成适宜于优质小站稻种植的清洁生产与秸秆还田技术规范制定。

3.1 开展全市小站稻分布区域调查和耕地地力评价

系统完成全部小站稻耕地布点的详细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植株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全面掌握本区域不同类型耕地的养分丰缺状况,为精准划分地力等级打好基础。开展全市小站稻分布区域调查,对小站稻农田分区域按土壤类型对包括基础地力因子和微量元素环境因子等进行质量调查,完成土壤理化性状和微量营养元素状况分析、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分析等。以原有耕地质量监测和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为基础,适度增加耕地质量调查点位数量,在结合小站稻产量和品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天津小站稻农田土壤质量等级,对小站稻农田地块进行分区定级,完成耕地质量等级确认,形成天津市小站稻农田质量等级划分报告,为下一步改善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3.2 开展减肥调微和地力培育,推动小站稻绿色发展

针对生产需求,开展减肥调微与综合地力培育技术研究,包括区域耕地地力问题分析、耕地地力提升技术试验,开展有机肥和生物肥替代化肥技术研究,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培肥土壤,促进养分循环,从而改善稻米品质[8]。根据不同区域地力特点制定不同的地力培育方案,精确剖析小站稻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开展有机肥、生物肥替代化肥和微量元素调整试验,研究有机肥产生的活性物质对促进水稻生长和提高稻米品质方面的作用,确定有利于小站稻品质提升的微量营养元素种类及用量,制定小站稻减肥调微与综合地力培育技术标准[9]和小站稻土壤改良及品质提升规范[10,11]。

3.3 开展清洁生产,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尤其对盐碱土的改良作用。水稻秸秆有机质含量为20%左右,直接还田可使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促进土壤腐殖质更新,有利于形成较多的水稳定性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的容重、孔隙度、耕性、持水和保肥能力等多种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系统开展小站稻清洁生产与秸秆还田技术研究,以清洁生产与培肥地力为重点,建立适宜于优质小站稻的清洁生产与秸秆还田技术标准,制定清洁生产与秸秆还田方式技术规范。

3.4 加强品牌管护,增强品牌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小站稻地方标准制定和推广力度,提升小站稻依标生产水平,持续抓好国家小站稻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完成小站稻栽培核心示范区建设工作,整合品牌管理力量,制定和细化管理章程,严格规范授权使用主体行为,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打造强有力的监管平台。坚定品牌自信,快速提升小站稻品牌价值,组建小站稻共同体,形成品牌合力,保护小站稻品质及口碑。

4 研究展望

在进行地力评价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地力等级,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质量,加强行业监管,力争实现全面标准化生产模式,构建可信的追溯体系,挖掘稻作文化价值,为天津小站稻振兴提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4.1 持续加大力度,改善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稻米品质的先决条件。耕地的自然条件、理化性状和养分条件直接导致稻米生长状态和产出质量,因此需要从基础的耕地抓起,将提高耕地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为小站稻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以小站稻农田地力培育和质量优化、小站稻产量和品质提升为出发点,系统化集成土壤样品综合分析、耕地等级精准化评价与提升、以减肥调微为基础的耕地地力培育试验、清洁生产与秸秆还田技术等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小站稻农田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小站稻耕地质量,实现小站稻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

4.2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有限的土地相对集中到种田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手中,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产出率,并通过规模效益来保护和提高农民的水稻生产积极性。在成方连片区内重点打造生产技术集成化、经营主体新型化、营销模式品牌化于一体的核心示范工程,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水稻规模化发展[12]。不断优化种植结构,以小站稻地方标准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品种研发水平,加大稻渔综合种养实施力度,将天津打造成为全国高端优质水稻发展引领区。

4.3 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完善溯源体系

加大水稻生产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的监管力度,对各类生产投入品记录是否及时、完整、农药使用是否规范等关键点进行督导巡查。谋划搭建小站稻品牌及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强化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和信息化监管,完善全市水稻的优质化生产和安全准出制度,采取推行日剂量包装、可视化消费、定制式销售、会员制服务,设立“一码锁定”溯源标识等手段和措施,确保小站稻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质量可追溯。

4.4 深入挖掘小站稻景观和文化旅游价值

以宝坻区“里自沽稻香田园综合体”“八门城稻海田园综合体”等为核心,打造小站稻休闲观光康养区,继续开发宁河区农、文、旅、康综合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推动木头窝田园综合体建设,提升水稻田园风光游、水乡特色民居游、稻蟹文化体验游等特色项目吸引力,加快推动津南区佳沃葛沽小站稻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

猜你喜欢

耕地水稻生产
什么是海水稻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一季水稻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水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