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登革热41例临床分析

2021-03-26陈清凤蔡锋铭周逢洽余洽超余艳媚开平市中心医院儿内科广东开平529300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登革热急性期抗体

陈清凤,蔡锋铭,周逢洽,余洽超,余艳媚 (开平市中心医院儿内科,广东开平 529300)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1]。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2]。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3]。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高峰在7~9 月份。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的发病以儿童为主。2014 年广东省出现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爆发流行,儿童也是受累人群,每年其他地区均有散发病例或不同程度的流行[4]。为了加深对儿童登革热认识,本文对儿童登革热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9 年5-11 月在本院确诊的41 例登革热住院患儿,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的诊断标准[5]。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流行病学资料、发病情况、体温及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收集其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尿常规、粪便常规、胸片、心电图检查结果,及部分患儿因病情需要所完善的胃肠道B 超检查结果等。病原学检查: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DENVRNA),试剂由中山大学安达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免疫胶体法检测登革热IgM(DF-IgM)和IgG 抗体(DF-IgG),试剂由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41 例登革热住院患儿中男27 例(65.9%),女14例(34.2%),男女比例为1.93∶1;年龄6个月~13岁,<1岁1 例(2.4%),1~3 岁8 例(19.5%),3~6 岁22 例(53.7%),>6岁10例(24.4%)。

2.2 地区及发病时间分布

卫东管区22例,三江开发区16例,其余病例散发在本市其他地区。发病时间为2019 年5 月24 日-11月28日,高峰在7~10月。

2.3 临床表现

本组登革热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40 例(97.6%),体温波动于37.8~40.3 ℃,热型不规则,热程1~7 d,平均(5.1±1.3)d;皮疹38 例(92.7%),皮疹形态以充血性斑丘疹为主,分布在全身躯干及四肢,其中有1 例患儿同时伴皮肤瘙痒;颜面、胸背部皮肤潮红30 例(73.2%);乏力/肌肉疼痛14 例(34.1%),>6 岁儿童均有头痛、乏力/肌肉疼痛;出血13 例(31.7%);咳嗽10例(24.4%);咽痛9 例(22.0%);头痛8例(19.5%);腹泻7例(17.1%);腹痛6例(14.6%);恶心、呕吐各4例(9.8%);气促2 例(4.9%);结膜充血、皮肤瘙痒与皮下瘀斑各1例(2.4%)。

2.4 实验室检查

本组登革热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是白细胞减少40 例(占97.6%),淋巴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均38 例(92.7%),血红蛋白减少34例(82.9%),血细胞比容(HCT)升高32 例(78.0%),C 反应蛋白(CRP)升高28 例(68.3%),乳酸脱氢酶升高26 例(63.4%),谷丙转氨酶升高25例(61.0%),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CK)升高均24 例(58.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24例(58.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22 例(53.7%),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18(43.9%),白蛋白降低10例(24.4%),血清钾降低6例(14.6%),血清钠降低4例(9.8%),肌酐与尿素氮升高各2例(4.9%)

2.5 病原学检查

急性期检测登革热抗体IgM 阳性25 例(61.0%),行登革热核酸检测阳性39 例(95.1%),急性期IgM 检测阴性患儿行登革热核酸检测均呈阳性。

2.6 治疗及预后

所有病例均收入隔离病房,房内均装有纱窗、纱门,且有灭蚊措施。治疗措施以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发热以退热、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合并消化道症状或呼吸系统症状,按治疗原则使用抗生素、调节肠道菌、保护肠黏膜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预后:41 例登革热患儿住院4~8 d,平均(5.6±1.6)d,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无重症病例,预后良好。

3 讨论

登革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由于登革热流行有季节性及地方性。我市本次流行集中于7~10 月,可能原因是因为该年份天气热,雨水多,气候潮湿,形成较大广泛积水。流行地区主要集中在卫生环境较差的城中村,可能这些区域靠近市场,出租房屋多,人流密集。受环境、气候影响适宜蚊虫繁殖、疾病的传播,流行区域由城中转向农村,城镇发病率高于农村,可能是由于城市人口密度高,生活垃圾多,清理不及时容易滋生蚊虫,成为城市向农村流行的重要因素。

本院收治所有病例均入住隔离病房,加强灭蚊措施,无1 例院内感染,证明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登革热院内感染有效措施。通过对收集病例资料分析,学龄前期3~6 岁儿童感染病例最多,可能与学龄前期儿童户外活动多、活动范围广、无自主灭蚊及防蚊意识有关。

儿童登革热临床表现在不同年龄儿童表现不一。发热、皮疹、皮肤潮红是儿童登革热的主要表现,与成人相比,婴幼儿临床表现相对单一,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潮红,年长儿临床表现相对典型如发热、皮疹、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等[6]。本组41 例中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休克重症表现,此点与成人不同[7]。本次收集病例初步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经登革热IgM 抗体检测或登革热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登革热,本组患儿DF-IgM 在急性期阳性率为61.0%,主要因为免疫系统常需要4~5 d 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量,部分登革热患儿早期抗体检测阴性,可能与抗体滴度水平低,使用免疫层析法敏感性不够有关[8];而实时荧光PCR 方法检测DENV-RNA 在急性期阳性率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抗体检测敏感性不足的缺陷,可作为登革热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9]。因此即使急性期IgM 阴性,对临床表现可疑或者来自发病率高地区合并有呼吸道感染或者消化道感染患儿,应行登革热核酸检测,以免漏诊,特别在流行季节,有发热患儿应加强登革热检测。

治疗方面,登革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对症支持治疗[10],包括防蚊、灭蚊隔离,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退热、补液等,对反复高热、精神、食欲较差或有重症倾向患儿予丙种球蛋白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能迅速减轻中毒症状。登革热属于传染性疾病,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11]。目前尚无疫苗可用于保护免受登革热病毒的感染,因此对登革热病毒疫苗的研究及早期识别重症登革热患者仍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登革热急性期抗体
一类具变系数交错扩散的登革热模型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健康教育在登革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乙肝抗体从哪儿来
Galectin-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