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2021-03-26郑璐王小飞
郑璐,王小飞
(锦州医科大学 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针对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战略部署,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相关疫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放眼长远,努力补齐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弱项和短板。[1]国家治理体现在国家和社会面临重大挑战时、体现在日常社会运行中、同时也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各方面。如何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下,有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发展与改革的重心。[2]质量文化是高校的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在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增加学校美誉度、强化学校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成为持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证。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何加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治理效能、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高校质量文化的基本内涵
1.高校质量文化的定义。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以质量为主旨的信念意识、价值观念、思维式样、道德标准、准则制度和行为方法的总和,属于内隐的文化范畴,通过潜濡默化的方式指引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从而产生对质量理念、质量目标、质量准则、质量行为的认同感与责任感。2018 年11 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是高校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办学需要,对指引和推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实现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质量文化的体系。高校质量文化是贯通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3]第一,精神文化组成了高校质量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高校对质量文化的认识和看法的总和,由质量本质观、质量道德观、质量价值观、质量方法观、质量过程观等质量观念组成,能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内在感召力和凝聚力,是达成质量文化目标的最高追求。第二,物质文化形成了高校质量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包括了高校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宿舍等基础设施,也包括了生态景观、校园环境等文化设施,还包括由校园的教育教学设备、科学研究设施所组成的学术和教学环境等物质条件,从视觉和感知方面对高校师生员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制度文化构成了高校质量文化的保障。制度文化是高校所制定的关于质量要求的各种规定和制度的总称,由一系列质量计划、质量准则、质量政策、质量法规等规章制度文件组成,具有强制性、标准性、稳定性等显著特点,是高校师生员工必须恪守的行为准绳。第四,行为文化推动了高校质量文化的实施。行为文化是高校在质量文化建设中所产生的风格,是师生员工在具体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体现质量价值观的态度风气和行为手段,是质量意识在质量行动中的具体呈现,不同的行为模式将导致高校不同的质量文化强度和特色。
3.高校质量文化的作用。高校质量文化具有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质量意识,是顺利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前提与关键。第一,发挥凝聚作用,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向心力。质量文化是高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寄托了大家的理想、希望和要求,具有同化作用和融合作用。能推动全校师生员工形成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同心同向的命运共同体,能够对学校的办学思想、质量目标、价值追求产生凝聚力、认同感。第二,发挥激励作用,满足高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需要。质量文化能够通过各组成要素来激发人们自我成就动机与潜在能力,进一步调动高校师生员工精神层面的力量,使众人产生自豪感、归属感和收获感,具有持久性、整体性和全员性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第三,发挥规范作用,体现对高校师生员工的管理功能。质量文化具有规范、调整师生员工行为的特征,明确告诉人们行为的模式与标准,可以在质量管理中完善政策制度、行为规范等要素中存在的不足。使学校师生员工按照质量标准和要求,对自我的意识和行为进行诊断、监控、督促和改进。第四,发挥导向作用,实现高校教职员工的价值。质量文化能够营建出积极进取的条件氛围,并将其内化为自我的行为标准,推动师生员工对事物的评价达成共识,把握共同的价值趋向,主动形成积极的工作作风,构建健全的道德品行,面对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奋发行动。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质量文化理念有待更新。质量文化理念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价值体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应着力于高校质量文化的发展。当前,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对高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统一进行检查和评估。致使一些高校在执行质量标准、实施质量保障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被动地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等“硬性”指标上,常常忽视了质量文化建设中自我精神等“软性”目标的重要影响。这些问题导致了质量思想仅体现在表面功夫上,却没有真正地确立起准确的质量价值观,需要更新和重塑质量文化理念。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给高校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掀起了改变了教、改变了学、改变了管、改变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习革命”,进而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将质量文化的元素体现在质量保障的各项活动中,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质量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理念,来科学指引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适应性变革。
2.质量文化意识有待提高。质量文化意识是质量文化在高校师生员工思想中的表现形式,具有控制质量行为的作用。目前,一些高校的质量文化意识的引导作用偏颇,强调标准、制度、规定等内容,具有鲜明的强制性特征。只注重针对具体成效对师生员工进行外在的考核,却忽略了人们内在的幸福感、满意度等积极情绪的指引,导致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发展的质量意识不足、主动精神不够,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主动权缺失。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校纷纷启动线上教学,全国几千万大学生也以在线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老师和学生无法面对面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疫情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怎么做到在线学习和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成为每一个高校都要直面的必答题。[4]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师生员工确立强烈的质量文化意识,从质量文化中得到慰藉,来调动人们潜在的诸多力量,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内在需要、道德自律和自觉行为,打造通往疫后新常态的高等教育之路。
3.质量文化水平有待提高。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为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其建设水平受到高校的办学思想、质量管理的制度体系、崇尚质量的校园氛围等要素影响。目前,一些高校的办学思想功利化,陷入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认知上的误区,盲目跟风学校的更名、升格等工作,忽视了自身的区位优势、办学传承,特色化的质量文化发展弱化;一些高校的质量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教育质量管理的生态环境面临恶化的困境,直接影响质量文化的作用与功效;一些高校对自身质量精神的培育不足,推崇质量的校园氛围还处于初级层次,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凝练积淀不足,建设千篇一律,文化气息和传承不够,影响到师生员工对质量文化的认识和自觉维护态度。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危机给高校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变局。面对质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必须从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彻底改变,不断提高质量文化的建设水平,才能抓住“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最佳发展机遇,完成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历史任务。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探索
1.树立质量理念,掌握高校质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质量理念是高校以质量建设为核心,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校社会满意度和知名度的根本思想和执着追求。新冠疫情发生之前,一些高校重视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教育的传统教育发展理念。但是通过疫情可以看到,生命在疾病和死亡面前极其脆弱。后疫情时代,生命和健康是第一位的,高等教育要为健康赋能,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生命质量、人生价值。[5]高校必须摒弃片面的育人观、片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回归到教育本位即育人上去。高校要更新质量观念,用疫情防控的鲜活事例,树立加强“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理念,努力把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科研质量文化和服务质量文化的内涵,从全局的角度积极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愿景、质量战略并付诸实践,从“自在状态”走向“自觉阶段”。在引领学校卓越发展、塑造学校品牌与形象、统整学校文化、持续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发挥出质量文化的积极作用。
2.强化质量意识,发挥高校质量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质量意识是高校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师生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当前,新冠疫情给高等教育带来了直接的冲击,也给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带来了新要求,不仅对质量文化理念、质量文化内涵,同时还对质量文化意识的确立和贯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是以人为主体的变革,以人为导向,最后的目标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充分发挥质量文化的作用和功能,通过提高质量文化意识,使得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主动认同学校的质量要求,并转换为自觉行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与学校发展同心协力的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关心学校的建设,主动把个人进步与学校发展融合为一,认真参加学校的质量决策、质量建设活动,打造高效率、高水平的质量管理行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加强质量管理,完善高校质量文化的制度和机制。质量管理是指高校围绕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确定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质量规划、质量控制、质量保障和质量改善等行动,实现学校相关质量管理职能和质量诉求的活动。新冠肺炎发生以来,高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要紧紧围绕保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加强学校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质量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和完善高校质量文化制度和机制的前提与保证。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高校要确立并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高校要健全组织结构,形成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质量建设的大好局面。高校要完善和改进内部激励机制,将质量管理的制度和要求规范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的行为准则。高校要强化外部评价,加强与第三方评估评审机构合作,重视相关社会力量的评价,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高校通过质量文化的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师生员工提供体制性支持,在平稳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初步形成教育新形态,推进疫情防控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双胜利”。
4.营造质量氛围,打造高校质量文化的特色和亮点。质量氛围是指蕴含在高校整体环境中,体现高校所推崇的质量传统、习惯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对于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气质作风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从“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到分批返校复学复课的“线下教学”,高校的教育教学景象已然发生改变。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要统一认识,引导形成积极、正面的质量氛围,将质量文化建设与育人功能相结合,凝练、重塑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风学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高校要通过质量文化的熏陶疏导员工的情绪,提高质量行为的敏感度和识别能力,增强质量意识,形成质量追求,达到质量自觉,并使之转化为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强手如林的高校中占据一席之地。
5.实施质量行为,促进高校质量文化的推广和应用。质量行为是高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办学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综合服务水平的现实行动或响应,是质量观念和质量情绪的外在体现。2020 年春季学期开始以来,全国高校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攻坚克难,广泛开展在线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教育新形态在平稳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初步形成。面对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高校要加强自身质量管理,将质量行为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一种日常工作方式。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专家报告、优秀质量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在办学的全过程中,分层分类地开展全员、全方位的质量提升活动。最终通过良好的质量行为培育聚焦质量的教育情怀,形成广泛共识的质量观,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增强质量责任意识、落实质量主体责任,自觉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质量追求与发展愿景,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和质量建设中。
总之,质量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中一项根本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基础工作,渗透于高校改革与进步的各个方面,牵引和驱动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新飞跃,是高校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迫切需要我们在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重新审视未来的高等教育。我们要“以患为利,化危为机”,进行深入总结和反思,在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持续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助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