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与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2021-03-26丛钊
丛 钊
(吉林医药学院专业外语教研室,吉林 吉林 132013)
大学公共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虽同属大学英语课程,但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学公共英语至医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和衔接是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医学院校学生而言,在结束大学英语课程必修课之后,都会在高级阶段增加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以满足相关领域学习和工作的需求。探索两者的有效衔接过渡模式,能够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有效提高医学英语教学质量。
1 问题的提出
1.1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专业化趋势
我国于2007年正式发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将普通英语类和专业英语类等课程有机结合,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之间泾渭分明,大多数改革都仅限于简单地在大学英语的提高阶段加入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而非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因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连贯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1.2 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医学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有其特定的词汇和句式篇章结构,同时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医学专业知识。普通英语教师本身教学任务重,再加上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所以一般难以胜任。而医学专业教师虽然医学专业知识丰富,但大多数英语口语欠佳,语言学知识欠缺,又都没接受过系统的语言教学训练。所以,长期以来,由谁来上医学英语课成了争论的焦点,医学英语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规模。那么要想解决这个困境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将大学英语和医学英语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并整合,帮助医学生从两个课程中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2 大学英语至医学英语衔接模式设计
在一系列语言与专业结合的课程组织模式中,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趋向语言的极端,而医学英语则趋向专业这一极端。真正能融语言与专业教学于一体的课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更可行的是分别在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加入彼此的元素,使语言课程专业化,使专业课程语言化。以专业学习能力为主线整合课程是基于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于2002年2月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7个领域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其中“沟通技能”“信息管理”和“审辨式思维”三大领域属于核心领域。而教育部于2007年9月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英语语言教育的目标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对“沟通技能”“信息管理”和“审辨式思维”三大核心领域的要求是一致的。医科学生所应具备的这些专业学习能力,完全可以借助语言和医学专业相结合的平台进行培训。
具体改革内容如下:首先,按照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步骤,即制定目标、组织教材、实施教学和评估学习,以核心模块为组织形式设计大学英语-医学英语的整合课程。其次,大学英语和医学英语两门课程仍然相对独立存在,保留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但是核心模块兼具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特点,其核心目标、教材、教学和评估互相兼容,形成有机的整体。最后,两个学科的教师分别在教学中融入该模块的内容,原有的大学英语课程将被“情景化”“专业化”,而医学英语课程将更具备语言教学意识。两门课程以核心模块的形式被连接、整合起来,因而将具备共同的教学目标、互相渗透的教学内容、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及互相呼应的学习评估方法。
(1)组织教材。以医学常识为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涵盖以下医学相关的话题:医学科普知识、医学职业价值和态度。这些教学内容将通过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呈现给学生:医学科普文章或视听素材、介绍医学发展史的文章或视听素材、医学影视剧、国内外与医疗相关的新闻或社会热点(包括文字、声音和视频资料)。
(2)教学实施。以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为形式,运用跨学科、多元化的教师合作模式。听力方面包括泛听和精听训练,阅读方面包括泛读和精读训练,口语方面包括小组讨论或辩论,写作方面包括总结或摘要书写。教学模式为共同备课/独立上课模式。两个学科的教师可以进行课前的共同备课,协调上课的内容和活动形式,课后再交流上课效果,各自发挥专长。
(3)学习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语言技能评估和专业知识评估相结合。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至医学英语衔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缺乏相关的医学英语背景知识,急需拓展医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二是医学英语教师队伍需要扩大,医学英语教师多为英语专业出身,缺乏相关医学背景,没有衔接意识;三是大学英语与医学英语二者没有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长期以来泾渭分明,不利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体发展。把二者进行有效衔接,有利于帮助医学院校学生从两门课程中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进而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