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对门人书画作伪的态度及其影响
2021-03-26陶小军
陶小军
(上海戏剧学院 创意学院,上海 200040)
一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后,以字行,改字为徵仲,自号衡山居士(1)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卷3),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第209页。。在画史上文徵明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文徵明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自1495年开始直到1522年期间27年间9次应试均落第,1523年经推荐任翰林待诏(2)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卷3),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第322页。,1526年辞官,次年(1527年)返回家乡定居。除短暂出游外,一生大部分时间均生活在吴中地区。
初归时,适玉峰朱公希周与公先后归,又同里闬;时吴中前辈多已雕谢,遂以二公之德望文学并称者垂三十年(3)[明]文嘉:《先君行略》,周道振编:《文徵明集》(附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22页。。
文中所称朱希周(1463—1546年)是1496年的状元,官至礼部右侍郎,在吴中地区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1527年文徵明辞官回乡时,唐寅(1470—1524年)、王鏊(1450—1524年)、祝允明(1461—1527年)等吴中地区的文化名人均已去世,文徵明实际成为吴中地区书画与鉴藏活动的引领者,好事者认为与之交游乃为时之幸事。
先生门无杂宾客,故尝授陈道复书,而陆仪部师道归自仪部,委质为弟子。其最善后进者王吏部榖祥、王太学宠、秀才彭年、周天球。而先生之二子彭、嘉亦名能精其业,时时过从,谈搉艺文,品水石,记耆旧故事,焚香燕坐,萧然若世外。而吴中好事家,日相与载酒船,候迎先生湖山间,以得一幸为快(4)[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8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第370页。。
文徵明凭借其文学与艺术方面的素养,实际上引领了吴中地区近三十年的书画风尚。吴中地区原先多样化的书画风格亦开始渐渐转变为文氏风格一统的局面。
明代中后期,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减弱,地方社会力量的主导作用逐渐凸显,同时地区性的联系逐渐加强。在地域性的纽带作用之下,吴中地区的书画家群体形成了艺术上的彼此认同感,书画风气亦盛极一时,“学诗、学画、学书,三者称苏州为盛,近来此风沿入松江”(5)[明]范濂:《云间据目钞》(卷二),《丛书集成三编》(第83册),台北:台北艺文印书馆,1973年,第396页。。
吾吴中自希哲、徵仲后,不啻家临池,而人染练法书之迹,衣被徧天下,而无敢抗衡(6)[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5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第485页。。
吴中书画由文徵明推向了高峰,其门下弟子甚多,经前人整理大致有40余人(7)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卷八),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第730-734页。,“他们在与文徵明的关系之外,各享有不等的社会地位,有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乡绅阶层,也有实际上靠薪金过活的雇员。用来描述他们的语言亦各有等差,有的用以称高门大族,亦有用于呼贩夫走卒的”(8)[英]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刘宇珍、胡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171-172页。。其中跟从文徵明专注学习并精通书画的弟子中,以王宠与陈淳最为优异,可惜都在文徵明之前去世,并不能传承其薪火。
数公而下,吴中皆文氏一笔书,初未尝经目古帖,意在佣作,而以笔札为世道,岂复能振其神理,托之豪翰图不朽之业乎?(9)[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28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3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第225页。
文徵明去世后,周天球以书法,钱谷以绘画,以及其子文彭、文嘉及门生传续着文徵明的书画风格,一同支撑着吴中地区的书画发展。
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业市场繁荣,书画交易亦随之发生变化。书画创作主体、鉴藏群体、消费群体日益增多,书画交易日趋频繁。书画交易渐而正规化、固定化、专业化、规模化,与此同时书画市场的高度繁荣,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商品经济的刺激和社会“尚雅”风气的带动下,书画作品被赋予区别雅俗之分的功能,追求书画收藏成一时普遍观念,书画鉴藏作为文人经营美感生活的重要环节,成为文人自我标榜的标志(10)王鸿泰:《雅俗的辩证:明代赏玩文化的流行与士商关系的交错》,《新史学》2006年第十七卷第四期。。
文人书画作为文人雅士寄情赏玩之作,备受文人阶层的重视,把玩书画被视为文人阶层彰显个人品位和独特身份的高雅活动。“文人参与世俗的书画交易,进而通过对书画商品的改良使之精致化,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并进一步通过书画作品的影响来提升社会文化品位。”(11)王菡薇:《晚明商业社会对陈洪绶画风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文人转向于书画创作以迎合社会潮流渐为普遍,促使传统文人为追求经济利益向职业书画家过渡。在书画市场交易中,书画创作主体的经济意识亦随之增强,渐而追求经济利益转型为职业书画家。
随着书画消费群体的扩大,消费市场逐渐扩展,供求关系日益紧张,文人的个人创作速度难以适从广大的消费需求,由此带来了为名家代笔的行为,进而发展成作伪,以文徵明为代表的吴中画派也逐渐波及其中。
产生代笔的主要原因是书画作品的需求增多,文徵明无法及时完成,只好请弟子代笔来共同完成作品以满足需要。文徵明以德望和书画造诣被推崇为吴中地区的书画领袖,其作品为时人备受追捧,以至于达到不论真伪均有大量的需求,涌现重金争购的现象,甚至“文徵明的书画赝品在其生前便已于市场上流通”(12)[英]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刘宇珍、胡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214页。。
夫太史之字与画,毋论真鼎,即其厮养赝为者,人争重值购之。海内好事家无太史之字与画以为缺典(13)[明]江盈科:《文翰林甫田诗引》,周道振编:《文徵明集》(附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11页。。
“代笔,指的是在书画家本人认可的情况下,由他人代书画家本人创作的行为”(14)陶小军:《民国书画市场中的代笔与作伪问题》,《文艺研究》2013年第4期。。文徵明的行书多为文彭代笔,画作多由文嘉、钱谷、朱朗、居节等人代笔(15)杨仁恺:《中国书画鉴定学稿》,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第247页。。除了其子文彭、文嘉之外,代笔的弟子家境大多贫苦。文徵明请他们代笔,在缓解自身书画应酬的笔债之外,给予他们一部分润笔用于减轻生活负担亦是目的之一。
扇骨八把,每把装面银三分,共该二钱四分。又空面十个,凡装骨,该银四分,供奉银三钱。烦就与干当干当。徵明奉白子朗足下。(16)[明]文徵明:《致子朗》,周道振编:《文徵明集》(补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68页。
朱朗从文徵明学画,画风酷似,文徵明许多代笔之作皆请他代劳。在这封信里可以看出,文徵明除了对朱朗说明了润例之外,更是直接附上“白银三钱”作为代笔的费用,朱朗在为文徵明代笔完成他人委托的作品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可见这种代笔非偶尔为之,应是具有长期合作的默契。
文徵明书画作品的代笔普遍,在其交游圈中并不是秘密。为了得到文徵明的书画,需求者有时就直接与代笔者联系,请代笔者直接完成作品。
寒泉纸奉上,幸作乔松大石,他日持往衡翁亲题,庶得大济耳。此出吾兄高义不待多嘱也,更得早惠,尤感、尤感。姬水顿首。磬室老兄(17)[清]陈焯:《湘馆斋寓赏篇》(卷4),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709页。。
这是黄姬水写与钱谷的信件,从信中看不出黄姬水对这幅作品的用途,可能是用于收藏或朋友应酬的用途。黄姬水与钱谷一同从文徵明学习过,算是同门师兄弟。黄姬水欲求得文徵明的作品,并没有直接求于文徵明,而是径直商请钱谷帮忙代笔,并明确强调需要在作品完成后送到文徵明家中,由文徵明亲自题款后完成全部作品。可以看出文徵明流传下来的画作,即使有文徵明亲题的落款,也不一定是文徵明亲笔所作。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文徵明有些作品平淡无奇,了无精神。
这种代笔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文徵明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彼此合作作伪。“在原作者这种默认甚至鼓励态度的保护下,在平时就已获得代笔资格的一些书画家相对于其他模仿者更有可能转变为作伪者。”(18)陶小军:《民国书画市场中的代笔与作伪问题》,《文艺研究》2013年第4期。
(朱朗)学画于文徵明,乃以写生花卉擅名,鲜艳有致。其山水与徵明酷似,多托名以行(19)[清]徐泌:《明画录》(卷6),周骏富编:《明代传记丛刊》(第72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第101页。。
朱朗作为文徵明的代笔者,由于其山水画作品与文徵明自己绘制的作品相似度极高,以至于绘制的作品直接托名文徵明,用于书画流通,这就从代笔者转变为作伪者。
朱朗,字子朗,为衡山高足,徵仲应酬之作多出子朗手。金陵一人客寓苏州,遣童子将币于子朗,求徵仲赝本。童子误送徵仲宅,致主人意,徵仲笑而受之。曰:“我画真徵仲,聊当假子朗可乎?”一时传以为笑(20)[明]朱谋垔:《画史会要》(卷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第538—539页。。
这个事件中,金陵客商原本是打算去朱朗家直接购买文徵明的赝品书画,由于差遣去办事的童子会错了意,直接到了文徵明家。文徵明在弄清楚来意后,并不生气,反而坦然受之,并半开玩笑的提出“真徵仲与假子朗”的话语。由此可见朱朗在当时作伪文徵明的书画作品,不仅对购买者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文徵明本人亦是默许,乃至于是纵容。门人在代笔的过程中有更为着意去模仿文徵明的书画风格,在艺术审美上承袭文徵明临古温雅的一脉风格,这也使得其门下弟子拘于师法家风,不再取法古帖,在技法上难有进一步的变革与创新。
从代笔者转为作伪者亦是一步之遥,毕竟“落款文徵明”的书画作品不仅好出售,而且在价格上亦比自己创作的作品价格上要高很多。由于文徵明本人对书画作伪的默许,文徵明的门人在文徵明在世之前与去世后从事书画作伪来谋利。
三
书画市场繁荣,大众书画消费盛行,由于书画鉴赏话语权掌握在文人阶层手中,普通消费者多受社会“好古”风气影响进行书画消费,并未具备一定的鉴赏眼光,购买者整体赏鉴书画能力低下,促使投机营利者抓住商机,投其所好,售以名家之伪作,以供其需。
在明代中后期浓郁的商业氛围之下,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经济意识普遍得到提升,传统的思想价值体系受到冲击,而书画市场的暗流涌动,进一步促进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鄙弃旧有的价值观,确立新的价值观念,重商趋利、求财拜金蔚然成风。经济利益的使然,亦促使谋财逐利者投身其中,投机盈利以主动迎合市场;进而形成擅长于作伪的群体、作赝的地区,书画作伪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书画市场鱼龙混杂,真者无多,赝者充斥。例如沈周之作,“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十日,到处有之,凡十余本”(21)[明]祝允明:《记石田先生画》,《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4页。。
吴中地区由于商业经济繁荣,在商业领域占有相当大比重的书画市场亦随之兴盛。随着书画消费的盛行,消费群体逐步扩展到社会各阶层,书画的市场消费需求激增,促使书画作伪成为一时之风。
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真赝不辨(22)[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页。。
在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下另一种作伪方式为改画作伪。随着作伪水平的不断提高,书画作品真伪难辨,书画上的名人题跋成为鉴别书画真假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种观念的流行反而成为作伪谋利的流行途径,主要手段是填改名人款识,以售高价。吴中鬻古,皆署以名人款求售(23)[明]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6页。。
作伪只图谋利,而不顾书画质量之高低。面对市场需求,书画作伪蔚然成风。正是由于书画市场繁荣,经济利益的诱惑,促使书画作伪渐至规模化、规范化。伴随作伪的兴盛,形成了专门精于作伪的地区,最为著名的便是苏州地区的书画作伪,渐而突起,时称“苏州片”(24)“苏州片”是指明末到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一批专造历代名家青绿山水、花鸟画和工笔重彩人物的书画。据记载,苏州山塘街专诸巷和桃花坞一带聚集着一批民间作画高手,以分工合作的作坊形式专以制造假画为业。参见朱红亮《海派、浙派书画品鉴》,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年,第55页。。
文徵明生活在书画市场渐入繁荣的时期,对于整个书画市场的作伪十分熟悉。文徵明不仅是以书画见长,而且其鉴赏眼光备受时人所重,书画作品一旦得到其评价,价格就会上涨。
吴善以赝售,得其一言,辄价翔,故以文史玩弄,声重于王公间(25)[明]刘凤:《续吴先贤赞》(卷1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9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3b页。。
文徵明虽精于鉴赏,但在明代中后期商业氛围浓郁、经济意识转变的情况下,若书画交易双方买卖自愿,同时出于助人谋生的良好愿望,他常常不点明书画作品的实际真伪。
衡山精于书画,尤长于鉴别。凡吴中收藏书画之家,有以书画求先生鉴定者,虽赝物,先生必曰此真迹也。人间其故,先生曰:“凡买书画者必有余之家。此人贫而卖物,或待此以举火,若因我一言而不成,必举家受困矣。我欲取一时之名,而使人举家受困,我何忍焉?”同时有假先生之画求先生题款者,先生即随手书与之略无难色。则先生虽不假位势,而吴人赖以全活者甚众(26)[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0页。。
文徵明秉持文人意气,心怀若谷,为人谦和,性格内敛。对于收藏书画之人求以鉴定真伪之事,执持保留态度,甚至对于持伪作求其题款以谋利者,亦没有当面说破,并随手为之题款。对于赝品的宽容是对贫苦文人的关照,这亦为文徵明赢得了“忠厚”的名声。
有以书画求文待诏鉴定者,虽赝必曰真迹,所以周全贫士也。前辈存心忠厚如此(27)[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卷4),《丛书集成初编》296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页。。
文徵明不仅在鉴定书画作品时本着“忠厚”之心,在对待作伪自己的书画作品时亦是宽容。文徵明的书画赝品,大多为后人、弟子们所做,他不仅主动请人代笔以应付书画应酬,在知道门人作伪自己书画时并不制止他们的作伪行为。
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2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61页。。
然而,文徵明对书画作伪的纵容虽然为自己赢得“忠厚”的名声,也帮助了他的门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谋生手段,却断送了他们在书画方面的天赋。“作伪者本身也是其作伪行为的牺牲品”(29)陶小军:《民国书画市场中的代笔与作伪问题》,《文艺研究》2013年第4期。,在书画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为了更好地作伪,其门人尽力模仿文徵明的原作,使得自己的书画才能在无限的模仿中被磨灭。在书画风格愈来愈追求酷似文徵明的过程中,文徵明的门人们也就开始放弃自身的书画天分,加上缺少正确的绘画观念,他们虽在自身书画风格上各有特色,在总体上却趋于雷同。
文徵明去世后,作伪者由于更加没有了顾忌,大量伪作开始涌现。由于作伪者大部分原本就是文徵明的代笔者,致使整体的伪作水平极高,真伪实难辨别,购买者在鉴定上无从下手,这些伪作就与真品相杂在一起,被收藏家所珍藏,以至于流传下来的文徵明作品中真迹还不到十分之二。文徵明门下弟子的笔意、风格与文徵明神似,在对书画鉴赏功力不足的收藏者而言,很难分辨出真伪。
书画作品的真伪同价格的关联度极高,卖家为了高价的目的,时常用赝品冒充真迹,买家亦担心高价购买的真迹作品是赝品,对那些有特殊目的的买家,有时直接购买价格相对低廉的伪作反而是自己更好的选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作伪的时风。
明代中后期书画交易市场繁荣,促使书画作伪的专门化,书画市场真假混杂,同时作伪水平的高超,令人难以识别真假,而书画作品的真伪同价格的关联度极高。即使颇具鉴赏能力的书画收藏家,亦不能轻易辨别。
詹景凤(1532—1602年)是晚明时期重要的书画鉴藏家,“他广泛地接触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子、客旅商贾,并与当代重要鉴藏家交游往来,活跃于江南几个艺文重地,如南京、苏州、徽州、杭州等,进而树立了其‘神鉴’、‘具眼’之名声”(30)刘心如:《新安具眼:詹景凤与晚明鉴赏家的地域竞争》,《明代研究》2012年第18期。,其在文徵明刚去世之时(1559年)购买了一批文徵明书画,一幅价格大多在一金以下,亦有三到五钱,其甚为得意。
太史(文徵明)短短幅小长条,实为本朝第一。然太史初下世时,吴人不能知也,而予独酷好,所过遇有太史画,无不购者。见者掩口胡卢,谓购此乌用。是时价平平,一幅多未逾一金,少但三四五钱耳。予好十余年后吴人乃好,又后三年而吾新安人好又三年而越人好,价埒悬黎矣,夫以太史染抹之奇遇见有淹速,物固不能违时也(31)[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附录题跋),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51-52页。。
同一时期的另一个书画收藏家兼书画商人项元汴(1525—1590年),在1556年购买文徵明所作《袁安卧雪图》,则是花费了“原价十六两”(32)[明]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卷5),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932页。。再相比于明代中后期书画名家作品大致在二十两左右的价格,大致可以判断詹景凤购买的文徵明作品为伪作,文徵明同一时代的鉴赏家亦不能看出文徵明书画的真伪。
四
明代中后期文徵明以其德望、文学成就,成为吴中地区书画与鉴藏活动的引领者,主导吴中地区风雅之好三十余年。作为明代中后期的书画大家,文徵明是中国书画史、鉴藏史上的卓越艺术家之一。因其才华横溢、书画兼精,在吴中地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文徵明对吴中地区的书画具有引领的作用,其书画作品颇受时人的赞赏与推崇,在慕名尚奇风气引导之下,书画的消费需求激增,文徵明在面对广泛的书画市场需求以及社交应酬之时,不可避免地托人代笔以应时需,甚至对代笔、作伪行为持默认、鼓励、纵容的态度。而随着文人经济人格的萌动,在经济利益影响下,其门人弟子主动积极的模仿文徵明的书画风格、韵味,以迎合市场,为书画市场带来了混乱,代笔与作伪作品充斥,而文徵明的弟子们在极力模仿文徵明作品的同时,致使其书画风格趋于雷同,技法上难以得到变革、创新,最终导致了吴中地区书画创作整体僵化,这也是吴中地区书画创作从明代中后期开始日益衰微,总体走向衰落,声名不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