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区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研究
2021-03-26张强
张 强
(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定西743000)
定西市安定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降水量380 mm左右,蒸发量高达1 526 mm,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安定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是一项革命性措施[1]。多年来,农业技术人员通过积极开展不同种植模式的试验研究,示范成功了马铃薯黑色全膜种植技术[2],实现了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的新跨越。在此基础上,为了不断探索适合同类地区马铃薯的不同种植模式,2019年开展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马铃薯品种为陇薯7号,由甘肃定西百泉马铃薯有限公司提供。马铃薯配方专用肥,N∶P2O5∶K2O=10∶15∶20,由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地膜为黑色普通地膜,宽1.2 m,由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秸秆为当地玉米秸秆。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陈家洼村,海拔高度2 050 m,全年降雨量478.1 mm,日照时数2 156.9 h,年均气温7.4℃,土壤为黑垆土。试验地前茬作物为芹菜。前茬作物收获后深松耕,播前旋耕整地,起垄覆膜,结合整地施马铃薯配方专用肥600 kg/hm2。起垄、覆膜时在膜下压设滴灌管带。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6个处理,处理1:大垄无微沟覆膜种植;处理2:大垄微沟覆膜种植;处理3:双垄沟覆膜种植;处理4:垄上短秸秆覆盖种植;处理5:大垄微沟露地种植;处理6:无垄平作种植(CK)。小区宽2.4 m,长10 m,面积24 m2。种植密度53 400株/hm2。于4月20日同一天播种,10月16日统一收获。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生长期间调查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收获时,统计块茎数、块茎重及商品率,按各试验小区分别单收计产。
1.5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统计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由表1可知,各处理出苗期均较对照早,相差1~4 d;现蕾期、开花期差距较小,为1~3 d;成熟期均较对照迟,推迟2~9 d。
2.2 产量
由表2可知,马铃薯产量最高的是处理1,产量为90 420.19 kg/hm2,较对照增产36309.82kg/hm2,增产率为67.1%;其次为处理2,产量为69534.75 kg/hm2,较对照增产15 424.38 kg/hm2,增产率为28.5%;处理3产量为39144.56kg/hm2,较对照减产14965.81kg/hm2,减产率为27.7%;处理4产量为51 275.63 kg/hm2,较对照减产2 834.74 kg/hm2,减产率为5.2%;处理5产量为52 943.12 kg/hm2,较对照减产1 167.25 kg/hm2,减产率为2.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马铃薯产量差异极显著,多重比较显示,处理1与处理2无显著差异,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2与处理4、处理5、处理6差异不显著,与处理3差异显著。
2.3 经济性状
由表3可知,单株结薯以处理1居多,为11.4粒;处理3最少,为5.9粒;其余处理介于7.2~8.2粒之间。株粒重以处理1最高,为2 117 g;处理3最低,为917 g。商品率以处理1和处理2最高,为91.8%;处理3最低,为76.3%。
3 结论
采用大垄无微沟覆膜栽培马铃薯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率为67.1%,株粒重、株粒数均高于其他处理;采用大垄微沟覆膜栽培,马铃薯产量位居第二。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大薯率相对较高。双垄沟覆膜栽培模式减产幅度较大,表现为单株结薯粒数、单株薯块重、大薯率等参数都比较低,影响了产量的提升。
表1 不同处理物候期
表2 不同处理产量分析
表3 不同处理经济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