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智能制造工程师沙龙在京召开
2021-03-26智能制造编辑部
文/ 《智能制造》编辑部
资讯 Information
2020智能制造工程师沙龙在京召开
文/ 《智能制造》编辑部
智能制造是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变道超越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北京也将其纳入到高精尖产业体系的重点专项中。在从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工程师、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师生还存在着对智能制造交叉领域理解不准确、对产业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了解滞后以及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产业升级的方向把握不清晰等问题。
为更好地研讨智能制造学术研究、科技研发和工程实践中的新难题、新见解和新思路,2020年12月22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工程师学会、北京科技咨询中心、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制造杂志社和北京建筑大学联合举办了2020智能制造工程师沙龙活动,智能制造工程师沙龙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北京工程师沙龙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沙龙活动的嘉宾包括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副主任张海新,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产业与市场研究所所长田付新,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涛,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系教授秦建军,北京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李楠,PTC业务转型经理高谊,达索系统中国技术总监胡其登,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副主任赵猛,中望软件全球技术支持中心资深顾问于帆,CAXA市场经理李溶冰,以及中国工业报社装备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卓等。
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副主任张海新和与会来宾分享了我国工程师评审制度的整体发展现状,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与注册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北京市工程师学会的建设与运作情况。张海新表示,“智能制造正在成为我国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为全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驱动力。而对于北京市产业转型、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发展规划来说,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必将成为未来北京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产业与市场研究所所长田付新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了智能制造强势崛起,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在2020年席卷全球的疫情和全球涌现的贸易保护、单边主义影响下,技术差距所引发的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将更加明显。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量,智能制造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发展必将成为我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
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涛从“什么是智能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水平的诊断与评估”“工业互联网的本‘姓’”三个角度,诠释了智能制造的核心特征。解读了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的国家战略。
在随后的分享会上,北京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李楠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实践过程中的应用经验。中望软件全球技术支持中心资深顾问于帆、CAXA市场经理李溶冰则分别介绍了国产工业软件的最新技术、发展现状、应用经验和成功案例。
在沙龙讨论环节中,各位专家与企业代表就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及工程师认证体系等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PTC业务转型经理高谊认为智能制造的发展不能局限于装备,“人”才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智能互联设备、智能互联流程都只是工具,要实现智能制造,并利用智能制造促进生产,还需要大量掌握新技术的人才,把智能制造的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
达索系统中国技术总监胡其登表示,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实现“软硬结合”,而今天中国的工业软件在研发与应用方面都相对薄弱,深入发掘工业软件、云端应用以及SaaS化的平台应用,必将为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工程师认证体系应不断加强对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工程师评审与认证的含金量,逐步推动工程师认证与国际接轨,让工程师认证制度真正为工程师提供有力的劳动力保护。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副主任赵猛则认为,智能制造在企业的落地,需要从企业整体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入手,既要高举高打,从领导层面构建顶层架构,也要深入基层,在全企业中的各个部门间实现跨部门、跨业务的通力合作,全面实现IT和OT的融合。以全面智能制造体系为基础的业务平台,势必为企业优化流程、巩固核心竞争力及增强创新能力提供更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