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执的生命焦虑及其艺术表达
——庄周鼓盆故事主题意蕴发微

2021-03-26井玉贵

文艺理论研究 2021年2期

井玉贵

庄周鼓盆故事见载于《庄子·至乐》,用以阐发“齐万物,等生死”的哲理,表现哲人面对死亡时的旷达态度。庄子丧妻鼓盆而歌的举动,曾遭到好友惠子的质疑。据考证,庄子此举可能受到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丧葬习俗与文化的影响,乃当时民间“唱斋”“娱死”丧葬仪式的表现(李金松7—9),而并非对亡妻不敬的乖谬之举。不过,后世对庄子鼓盆而歌的接受,基本没有将其还原为楚风民俗,尤其在后世大量改编再创作的俗文学作品中,庄子的夫妻关系乃成为唯一被关注的焦点。刊印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的《警世通言》,其卷二为《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以下或称“《大道》”),便是这样一篇曾经产生深远影响的小说。这篇小说不但在国内衍生出戏曲、曲艺及影视等多种艺术作品,而且远播海外,化身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独特媒介。若推举一篇最具影响力的串联东西方的短篇小说,此篇应在当仁不让之列。法国史学家、批评家丹纳谈“艺术品的本质”问题时指出:“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5)鉴于这篇小说所蕴含的强大的传播与衍生力量,大概没有比互文式阅读更适合对其展开研究的了。而此类具有集体认同的可重复性的故事,“必定与人们的生命历程中较为普遍的生存困惑与逆境相关”(董上德119)。深入解读此类故事,对于认识人类心灵深处的生命意识与永恒困惑,具有其他流行故事难以取代的标本意义。

一、 “不忠贞的寡妇”: 无问西东的一个母题

夫妻关系在人生一切关系中的特殊性,早就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与思考,“欢喜冤家”便是用来形容夫妻关系的常见词汇。西湖渔隐《欢喜冤家·序》云:“非欢喜不成冤家,非冤家不成欢喜。”(西湖渔隐主人1)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无冤不成夫妇无债不成父子”条云:“世间恩爱夫妻,称为冤家欢喜;反目夫妻,称为欢喜冤家。”(王有光67)夫妻关系不和谐对人生幸福的损害至为深重。《醒世姻缘传·引起》云:“人世间和好的莫过于夫妻,又人世仇恨的也莫过于夫妻。”(西周生5)《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入话道:“那负心中最不堪的,尤在那夫妻之间”,“惟有夫妻是终身相倚的,一有负心,一生怨恨,不是当耍可以了帐的事”。(凌濛初编著193)《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便是以试妻为核心情节传达负心主题的短篇小说。历史上《秋胡戏妻》《破窑记》《武家坡》《汾河湾》等作品均有试妻的关目,相比之下,《大道》以诈死试妻的设置使其跟死亡焦虑紧密联系起来,而其中“搧坟”“劈棺”等极端化情节,更是使人性恶的观念获得了触目惊心的文学形式。黄裳先生评论据《大道》改编的旧戏《蝴蝶梦》时,指出“在旧戏中能达到如此水准的心理分析与哲理掺入者,这是绝无仅有的一出”(黄裳92),确非虚誉。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主体故事自然是出诸虚构,而此故事之所以附会在历史人物庄子身上,则具有十分复杂的文化心理原因。董康编著《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蝴蝶梦》(一名《搧坟记》,清石庞撰)注引《庄子·至乐》庄惠对话后加按语云:“庄子云‘不能无概然’,是与妻好合无间,特忘情委顺而鼓盆耳,安得有劈棺破脑之说?作者以警世之侈谈节烈,心口不应者,不知其获罪于高贤也。”(董康编著1409)历史上庄子与妻子的关系应是和谐的,鼓盆而歌之举是要传达忘情委顺的人生态度,而正因这一举动是如此违拗传统的处丧方式,后人便不禁对庄子的夫妻关系生发诸多想象,劈棺取脑的恐怖设置顺势得以诞生。显然,《大道》中的庄子早已跳出历史人物的躯壳而获得新生,“获罪于高贤”乃是艺术形象庄子卓然屹立起来的必然结果。国家图书馆藏光绪十九年(1893年)盛京文盛堂刻子弟书《蝴蝶梦》第四回《劈棺》云:“考正史庄子何尝有此事,这都是梨园演就的戏荒唐。”(黄仕忠,李芳,关瑾华编155)人们对夫妻关系与生命存在的深沉思考,便寄寓在此类貌似荒唐的艺术书写中。“不忠贞的寡妇”之所以成为中西文学创作的一个特定母题,原因在此。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将此类故事归入“有关妇人(姑娘)的故事”类型之下(斯蒂·汤普森571),丁乃通编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般的民间故事”之“忠贞与清白”下著录“丈夫考验贞洁”类型(丁乃通187),正是此类故事具备无问西东的普世性的绝好说明。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论汉末仲长统《昌言》“妇人有朝哭良人,暮适他士,涉历百庭,颜色不愧”时,对“不忠贞的寡妇”母题及其反题作了提纲挈领式的述评:

按即《警世通言》卷二庄生诗所谓:“夫妻百夜有何恩,见了新人忘旧人”,或《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所谓:“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警世通言》搧坟劈棺一篇,西方传译,仿作纷纭;古罗马小说曾写艳孀变节,以明“妇人心性不可信恃”,谈者每与是篇并称。窃谓童话有九尾雄狐佯死以试牝狐事,正复此意。胥不外乎莎士比亚名剧所嘲:“不事二夫夸太早,丈夫完了心变了”。夫与妻盟不再娶,妻死而夫背信者,见之载笔,如刘敬叔《异苑》卷六袁乞、《太平广记》卷三二二引《幽明录》吕顺、《夷坚甲志》卷二《张夫人》、《丁志》卷九《太原意娘》、卷一八《袁从政》、《聊斋志异》卷八《鬼妻》之类,偶然寓诫,而寥落未成惯题。是亦“双重两性道德”之一例。[……]男尊女卑之世,丈夫专口诛笔伐之权,故苛责女而恕论男;发言盈庭,著书满家,皆一面之词尔。(钱钟书,《管锥编》1033—1034)

钱先生此处例举的材料自然无法做到穷尽无遗,但这些材料的经典性却是毋庸置疑的。下面对钱先生所列材料稍作申述,以期对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切些。

《红楼梦》第一回中《好了歌》有云:“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此处有姚燮眉批云:“《蝴蝶梦》戏文原是做与人看的。”(冯其庸纂校订定17—18)姚燮明确地将《好了歌》此节跟庄周鼓盆故事联系起来,可见具眼。又,甄士隐《好了歌注》“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亦可与仲长统《昌言》“妇人有朝哭良人,暮适他士”之语对看。《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之《毁扇》出[秃厮儿]曲庄周对田氏唱道:“早辰俺死,您晚上楚阳台。”(《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6b)显而易见,“朝、暮”“早、晚”这样对比强烈的造语方式,正是对人性的不可信靠及情欲之难以遏抑的文学化表达。

“古罗马小说曾写艳孀变节”,乃指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的小说《萨蒂利孔》中“以弗所妇女”的故事。1762年托马斯·帕西编译《夫人的故事: 六种短篇小说》,收录了六个国度的贞洁夫人在丈夫逝后移情别恋的故事,其中包括《以弗所夫人的故事》《中国夫人的故事》,而后者即《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宋丽娟651)。

“童话有九尾雄狐佯死以试牝狐事”,乃指《格林童话》之《狐狸太太的婚事》的“第一个童话”(雅各布·格林 威廉·格林128—30)。童话结局是雄狐把求婚者连同狐狸太太一道赶出了家门。

莎士比亚名剧所嘲“不事二夫夸太早,丈夫完了心变了”见于《哈姆莱特》。第一幕中丹麦王子便悲慨道:“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伤心绝望之下,王子不禁喊出:“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母亲乔特鲁德的乱伦别嫁让王子对整个世界感到绝望,他眼中的人世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威廉·莎士比亚14—15)。在第二幕中,他更将内心的绝望推向极端:“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49)在第三幕中,他对恋人奥菲利娅说:“我们以后再不要结什么婚了。”“没有结婚的不准再结婚,进尼姑庵去吧。”(66)情爱经验对人生观的重大影响,在《哈姆莱特》一剧中尽显无遗。

钱钟书先生还关注了“不忠贞的寡妇”这一母题的反题,即“夫与妻盟不再娶,妻死而夫背信”这种情况。我们先来看钱先生例举的材料。《异苑》卷六《妒鬼》记袁乞违背不再娶的誓言,遭到亡妻“以刀割其阳道”的残酷惩罚(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650)。《幽明录》记吕顺丧妇后更娶妻子的从妹,妻子亡魂斥从妹道:“天下男子独何限,汝乃与我共一婿!”(733)其事以吕顺夫妻俱亡收场。《夷坚甲志》卷二《张夫人》记张子能夫人郑氏美而艳,临终前丈夫承诺她必不别娶,三年后丈夫续弦,遭到郑氏鬼魂报复而失去生育能力(洪迈11—12)。《夷坚丁志》卷九《太原意娘》写韩师厚答应妻子意娘亡魂不再娶妻,违言后遭意娘索命而亡(608—609)。《夷坚丁志》卷十八《袁从政》写袁与妻子陈氏恩爱,有“彼此勿相忘,一死则生者不得嫁娶”之约,而袁违约更娶,遭陈氏亡魂报复,赴井而亡(689)。《聊斋志异》之《鬼妻》篇写聂鹏云与妻子鱼水甚谐,妻子亡故后其鬼魂继续与他欢会,聂续弦后遭妻子亡魂骚扰(蒲松龄1861)。钱钟书先生指出“妻死而夫背信”这种情况,跟“不忠贞的寡妇”母题相比,“寥落未成惯题”,也就是说没有发展为一个母题。究其原因,钱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此乃“双重两性道德”的表现。对于两性之间显失公平的现象,古人中的开明者亦有觉察,如明代赵南星《笑赞》一则记载:

郡人赵世杰半夜睡醒,语其妻曰:“我梦中与他家妇女交接,不知妇女亦有此梦否?”其妻曰:“男子妇人,有甚差别。”世杰遂将其妻打了一顿。至今留下俗语云:“赵士杰,半夜起来打差别。”(王利器辑录240)

连做梦都不许获得跟男性一样的自由,女性遭男权压抑之深重昭然若揭。钱钟书先生关注“不忠贞的寡妇”这一母题的反题,无疑对我们理解这一母题具有重要参照意义。在《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田氏自缢后庄子曾吟诗四句:“你死我必埋,我死你必嫁。我若真个死,一场大笑话!”(冯梦龙编刊,《警世通言》22)庄子得意于全盘掌控局面的绝对优势,对于试妻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则全无反思。明末陈一球《蝴蝶梦》传奇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出敷演此诗,分别命名为“我死妻嫁”“妻死我埋”“一场笑话”,亦是出于同一机杼。

明清时期,《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经由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在民间广为流传且深入人心,这一点除了见诸各种文献著录外,在通俗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明末小说《欢喜冤家》第十二回《汪监生贪财娶寡妇》中,写到曹王庙戏台正在演《四大痴传奇》,汪监生看到的虽是演卢至悭吝的《一文钱》故事(西湖渔隐主人211),但可以推想《四大痴》“色卷”的庄周鼓盆故事,必为经常上演的流行剧目。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邓九公关心身后名,褚大娘得意离筵酒》中,邓九公看戏时见“台上唱的正是《蝴蝶梦》里的‘说亲回话’”(文康623)。嫏嬛山樵《补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晴雯姐昼责善保妇,林黛玉夜会薛宝钗》中,写贾夫人家“席上唱的是《蝴蝶梦》八出”(嫏嬛山樵336)。得益于庄周鼓盆故事传播的持久与深入,有的小说家在进行创作时,便有意借鉴其叙事模式而造作新篇。这也是庄周鼓盆故事具备充足的互文性的重要一端。举例来说,袁枚《新齐谐》卷十一的《医妒》篇便堪称典型。篇中写轩辕生妻子张氏奇妒,在座主马学士的谋划下,轩辕生假装暴病而亡,媒妪“引一美少年盛饰与观”,张氏大喜,“摒挡衣饰,未满七七,即嫁少年”。洞房中见轩辕生高坐床上,张氏以为前夫显魂,知晓真相后“且恨且惭”,因修德改行,终为贤妻(袁枚239—43)。此篇小说显然借鉴了《大道》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而又将其汇入传统医妒型故事的洪流,其构思不可不谓之巧妙。沈起凤《伏虎韬》传奇又将《医妒》故事作了新的演绎。有的小说家则巧用鼓盆故事固有的心灵冲击制造戏剧效果。俞达《青楼梦》第三十六回《悲中喜挹香魂返,意外望诸美心欢》中,金挹香好友邹拜林不知其已还阳,当他看到金挹香妻子钮爱卿一身艳服,又无悲苦之状,不由得怀疑“爱姐莫非做了《蝴蝶梦》中庄周之妇”(俞达246)。特定的情境使邹拜林自然地联想起鼓盆故事,正可见出此故事已深植于谙熟它的人的心底。

二、 田氏及其族类: 违礼妄行的情欲载体

明末陈一球《蝴蝶梦》传奇有清代林启亨跋云:“其设想之奇,脱尽古今之窠臼。如色大都男子,而以属之妇人,作者之意,必深有慨乎此。惠氏欲取其夫之脑于死后,又何难殒其夫之命于生前,则以色属之妇人,必有见矣。”(陈一球133)林启亨作有《蝴蝶梦》传奇题词十二首,其四云:“由来色戒戒男儿,钻穴逾墙信有之。翻去国风旧时案,而今好色属娥眉。”(134)林启亨指出传奇“以色属之妇人”的创作特色,同样适合剧本据以改编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大道》中的田氏便是一个标准的情欲载体。小说中的田氏除了具有出众的姿色以外,其寡妇身份、违礼嫁人及劈棺取脑的设置,更是使其变身为一个疯狂的淫妇形象。对田氏这一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阐释,对于理解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处境及其悲剧性,具有其他故事难以取代的重要的反思意义。

《大道》中的田氏在庄子诈死后变身为寡妇,而寡妇这一身份在中西文化中,在很多情况下都被赋予了情欲载体的质素。作为失去夫主的女人,寡妇的下一段婚姻必会成为关注的焦点,这是寡妇易被塑造为情欲载体的重要原因。此类寡妇极为繁夥,仅举一例以概其余。《欢喜冤家》第二十回《杨玉京假恤寡怜孤》中,自称杨玉京的骗子骗娶寡妇商氏,将商氏巨额家产洗劫一空。该回取材于张应俞《杜骗新书》卷二“盗劫骗”之《公子租屋劫寡妇》,篇中写王寡妇所生二子“一弱冠,一垂髫”(张应俞49),可见其时王寡妇年龄已不算小,假公子盗劫其财产是使用药酒。《欢喜冤家》中的寡妇商氏只有三十岁,情欲正炽,故轻易中了假公子色诱之计。寡妇服丧期间的服饰也被情欲色彩所渗透,“一身素缟”成为寡妇诱惑性的一个来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周简老表妹居寡期间“缟素甚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646),类似描述不胜枚举。“若要俏,添重孝”“女要俏,一身孝”等俗语,便是此种文化心理积淀的语言反映。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谓周仲莲演《蝴蝶梦·劈棺》时“每一梳头,令举座色变”(李斗128),足可见出田氏的魅惑力对观众冲击之大且烈。

“不坚定”“易变的”“不忠实”“外表忠实”,是《大道》西译各版本对庄周夫人田氏的修饰语。庄子辞世二十余日田氏便思别嫁,这是对从一而终的誓言的违背,其不待服丧期满而别嫁的违礼行为,同样是她被钉在淫妇耻辱柱上的关键节点。按礼法,丈夫去世后妻子须服丧三年,有的小说哪怕是写出轨的寡妇,也要将出轨推延至服满之后,如《警世通言》卷三十五《况太守断死孩儿》中,邵氏在丈夫去世时年方二十三岁,立志守寡,且为丈夫服丧三年期满。《欢喜冤家》第十二回《汪监生贪财娶寡妇》中,王氏以寡妇身份行骗汪监生,编造的理由是丈夫去世已满三周年,按礼法她可以嫁人了。《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黎山老母幻化的妇人自称居孀服满,意欲坐山招夫。三年之丧是否合理的问题可以讨论,但它在古代礼法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结为夫妻乃夫妇伦理之始,那么为夫服丧则堪称夫妇伦理之终,妻子不遵从三年之丧的礼法规定,不啻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状态的表征。德国学者鲍吾刚研究荀子的礼制思想时指出:“它不仅仅是‘仁’的表达,而且是能将违背自然意愿的那种‘仁’创造出来的工具。‘礼’好像是把雕刻刀,用它可以从坚固粗糙的原木中雕出人形来。”(鲍吾刚50)鲍氏这一比喻十分精当,说明不管某种具体礼法的规定是否合理,只要它被制定出来并被人们普遍接受,那么它就具有强大的规范性与约束力。《金瓶梅词话》描绘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第十八回写李瓶儿招赘蒋竹山后吴月娘嘲讽道:“如今年程,论的甚么使的使不的。汉子孝服未满,浪着嫁人的,才一个儿?”孟玉楼与潘金莲听闻此言后怀着惭愧回房,便因二人跟李瓶儿一样“都是再醮嫁人,孝服都不曾满”(兰陵笑笑生199)。《型世言》第四回《寸心远格神明,片肝顿苏祖母》中,孝女陈妙珍的舅舅李权劝她母亲改嫁时举例说:“东村周小一老婆,老公死得半月就嫁人,也没人说他。”(陆人龙54)按《大明律》卷六《户律三·婚姻·居丧嫁娶》规定:“凡居父母及夫丧,而身自嫁娶者,杖一百。”(怀效锋点校61)《大清律例通考》卷十《户律·婚姻·居丧嫁娶律文》因之(马建石,杨育棠主编446)。现实生活中法律规定之难以落实,并不鲜见。《大道》中的田氏在丈夫辞世二十余日后便思别嫁,自然是作者特意将其违背礼法的行为推向极端。小说史上从来不乏跟田氏一样违礼别嫁的寡妇,而要深入理解田氏的极端行为,便须将其置于同类人物中加以观察。

西汉时期的卓文君是历史上较早的以违礼被议论的寡妇。《汉书·司马相如传》谓卓文君“新寡”(班固2530)。《清平山堂话本》卷一《风月瑞仙亭》谓卓文君“及笄未聘”(洪楩辑88),兼善堂本《警世通言》第六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头回中改作“年方十九,新寡在家”(冯梦龙编刊,《警世通言》69)。《警世通言》如此设置无疑更有助于故事的顺利推进。金批本《水浒传》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中,潘巧云祭祀前夫王押司过世二周年,“做些功果与他”(施耐庵844),在请报恩寺僧人做法事期间与裴如海勾搭成奸,结果背负淫妇的恶名被丈夫杨雄残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的头回中,郑生跟妻子陆氏恩爱,死前命妻子不可再嫁,丈夫亡故数月后陆氏便改嫁,终被丈夫亡魂索命而身亡。《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一回《陈哥思妓哭亡师,魏氏出丧做新妇》中,写汪为露后妻魏氏在丈夫下葬时改嫁。汪为露固然是一个素质低劣的恶人,但西周生在第四十二回中仍批评魏氏道:“把那麻绳孝衣、纸匝白髻摘脱将下来丢在坟上,戴了焌黑的金线梁冠,穿了血红的妆花红袄,插了花钿,施了脂粉,走到坟上号了数号,拜了两拜,临去时秋波也不转一转,洋洋得意上了轿子,鼓乐喧天的导引而去,只怕心里也有些过意不去。”(西周生563)服饰上白与红的强烈对比,凸显出情欲控制人心之可怖。《聊斋志异·金生色》篇写金生色逝前让妻子木氏改嫁,夫家遂“约殡后听妇所适”。在母亲鼓动下,“妇思自衒以售,缞绖之中,不忘涂泽。居家犹素妆,一归宁,则崭然新艳”(蒲松龄1198),后遭报应。在这篇小说中,夫姓金,妻姓木,按五行相生相克学说,金能克木,故“这一桩婚姻的悲剧结局似乎从作者为主人公的取名中已可概见”(1204)。《大道》中的田氏决定嫁与楚王孙之后,“把孝服除下,重勾粉面,再点朱唇,穿了一套新鲜色衣”(冯梦龙编刊,《警世通言》20),亦为精心点染的必不可少的一笔。《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之《露衷》出写田氏所穿为“内红外白衣”(《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11a),则更于掩饰情欲外呈露虚伪的面目。在徐渭《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之[赚煞]曲中,祢衡说曹操临终前分香卖履,命妻妾们初一十五“望着西陵,月月的哭他”,却“不想这些歪剌们呵,带衣麻就搂别家”(徐渭9)。祢衡揭出曹操的妻妾迅速变节的无情事实,不啻对曹操的自信与威权的沉重一击。

丈夫逝世后妻子需服丧三年的礼法,落实于现实生活中是有所变通的。《喻世明言》卷十八《杨八老越国奇逢》写檗妈妈女儿的赘婿死后,“已经周年之外”,檗妈妈乃将寡居之女许配给杨八老做“两头大”的妾(冯梦龙编刊,《喻世明言》288)。《肉蒲团》第九回《擅奇淫偏持大礼,分余乐反占先筹》写艳芳丈夫去世,她“守过周年,方才改嫁与权老实”(情隐先生,卷二31a)。《聊斋志异·新郎》写新婚之夜新郎神秘消失,女方提出改嫁,新郎之父反对道:“纵其奄丧,周岁而嫁,当亦未晚。”(蒲松龄168)《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鹿胎庵客人作寺主,剡溪里旧鬼借新尸》中,刘念嗣妻房氏情性淫荡,丈夫去世后“守孝终七,就有些耐不得”(凌濛初编著234),未满一年便席卷家资,改嫁后夫。《醒世恒言》卷三十三《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写王氏在丈夫刘贵被杀后,回应劝她改嫁的父亲道:“不要说起三年之久,也须到小祥之后。”(冯梦龙编刊,《醒世恒言》772)谢弘仪《蝴蝶梦》第三十五出《破幻》中周生劝韩氏改穿吉服道:“小祥已近,换了也不妨。”(谢弘仪,卷下33a)人死以后一周年的祭祀谓之“小祥”。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为亡夫服丧三年的规矩,可以变通为服丧一年,如果某寡妇服丧不满一年便匆忙改嫁,那么她便极易遭到指摘而蒙受淫荡的恶名。《大道》中的田氏在丈夫辞世二十余日后便思别嫁,淫妇的恶名自是万难推掉的。

在叙述作为主体的鼓盆故事之前,《大道》讲了一个搧坟妇人的故事。这个相当于头回的小故事,对于衬托田氏违礼别嫁的行为,十分重要。后世演述庄周鼓盆故事的作品,一般都有搧坟的关目,有的作品则将“搧坟”二字置于题名,如甘肃靖远清嘉庆古钟便有铸目《庄周搧坟》(金登才163)。胡士莹先生指出:“田氏搧坟及楚王孙来吊事,当采自民间传说。”(胡士莹550—51)元人岳伯川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第二折[煞尾]中,岳寿临终前对妻子李氏唱道:“你学那守三贞赵真女罗裙包土将那坟茔建,休学那犯十恶桑新妇彩扇题诗则将那墓顶搧。”(王季思主编152)可见搧坟故事在元代即有流传。《大道》中搧坟妇人急不可待地搧干坟土,跟田氏热丧中便急于改嫁是同一性质。伏尔泰《查第格》第二章《鼻子》乃据《大道》改编,其中高斯罗的年轻寡妇曾发誓,只要溪水在坟边流一天,她就在坟上守一天(伏尔泰5)。为了不违背誓言而改嫁,她把溪水引到别处去,只是表现出一种生活的机巧,远不如搧坟行为之震撼人心。对于寡妇急于搧干坟土这一点,后世衍生作品往往会加以生发。如《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之《搧坟》写无名氏之妻搧坟时,正赶上“这几日天雨”(《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1b);谢弘仪《蝴蝶梦》第二十出《搧墓》写杨妙香丈夫去世两月,“频来看视,土尚未干”(谢弘仪,卷上55a),又苦于雨雪使坟墓更湿;署“光绪三十年春王月尤轮香暮窗录”的《蝴蝶梦宝卷》中,庄子劝说胡氏不必理会亡夫临终之言而趁早改嫁,“倘若天晴到也罢,落雨耽搁女青春”(尤轮香录6)。为凸显寡妇改嫁之急不可待,便让雨雪给搧坟造成困难,此种润饰手法不可谓不高明。日本早期读本小说作家都贺庭钟在《英草纸》第四话《黑川源太主入山得道》中,将搧坟的关目作了归化式改写。篇中写丈夫留给妻子的遗言是:“我死后你即使嫁人,也要过了三年。在冢前种棵桃树,待它开花你再出嫁不迟。”(李树果译20)而桃树种在背阴之处,难以快速成长,妻子便用心培根注水。都贺庭钟之所以作此归化式改写,是因为日本的坟墓不培土堆,无法照搬原作搧坟的关目。

方以智《药地炮庄》卷六《至乐》引夏君宪曰:“妇人好干家功名。庄子一生旷达,必是被老婆逼拶不过。方得脱然,不觉手舞足蹈。著此书必在鼓盆之后。”(方以智328)夏氏这番话清楚揭示出后世改造鼓盆故事的心理动因,而“逼拶”二字尤其值得引起注意。且不论《大道》中的田氏有劈棺取脑的残忍行为,在此之前,当田氏听闻庄子所述搧坟妇人之事后,便已表现出十足的悍妇情状了。对于庄子拿搧坟妇人敲打自己的行为,小说中写她“怒废礼”的言行道:“那田氏怒中之言,不顾体面,向庄生面上一啐。”“田氏口出詈语道:‘有志妇人胜如男子。似你这般没仁没义的,死了一个,又讨一个,出了一个,又纳一个,只道别人也是一般见识。’”盛怒之下乃“就庄生手中,夺过纨扇,扯得粉碎”(冯梦龙编刊,《警世通言》17)。明末陈一球撰《蝴蝶梦》传奇中,庄子妻子惠二娘嫌他不愿出仕,日夜凌辱他,纵有柴米,亦不为炊,庄子被迫入山采蕨而食。必须指出,陈一球将庄妻凶悍一面予以强化描写,跟其本人的身世经历密切相关。据清人施元孚《陈蝶庵传》记载:“一球初娶象山郑氏,琴瑟不调,妇翁讼之于官,其下狱也,亦由彼妇之口云。《蝶梦》诸编,盖有为而作也。”(陈一球160)庄周鼓盆故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衍生力,自然跟它在某一方面触动了后世作者分不开。

劈棺取脑无疑是《大道》中最为惊悚的场景,因其将“最毒妇人心”的观念演绎到了极致。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上卷著录无名氏《蟠桃宴》谓庄周诈死后,韩氏欲与庄周所化美少年成婚,“方欲焚化殡棺,周忽蹶然而起”(北婴151),剧中无劈棺取脑事。古罗马以弗所妇女的故事中,只是将人进行置换,而无取脑情节。苏联作家克拉先宁尼可夫《印度民间故事》所收《妻子怎么爱丈夫》中,女人为了治疗情人的肚痛,去割取新死的丈夫的鼻子(佚名编84)。伏尔泰《查第格》第二章《鼻子》同样将取脑换成割鼻,其惊悚的力度较之原作自是大大下降了。对于劈棺取脑这一关目,《大道》衍生作品中最具文学性的,当属上文提到的《蝴蝶梦宝卷》:

不宣内里庄子仙,且言田氏恶人心。他今要把新人救,不顾亲夫尸骨分。走到孝堂重改扮,脱落红衣换短裙。人起杀心容颜改,花容变得夜叉形。手拿斧头将棺劈,庄子在内也心惊。一阵阴风来吹起,鬼叫连连不绝声。田氏恶妇真大胆,全然不动半毫分。口说丈夫休吓我,待我取脑救夫君。说罢就将斧头擎,乒乓僻拍响连声。一斧劈下人昏乱,烟气腾腾有火星。田氏用力又劈下,棺材不动半毫分。忽听材中一声响,红光直透孝堂门。(尤轮香录28—30)

观照田氏取脑疗疾的关目设置,必须注意考索其历史文化依据。从有关材料来看,人的脑髓在治疗危疾及特殊病症上据说具有奇效。《元史》卷二百《秦氏二女传》记载河南宜阳秦氏家族有二女,“父尝有危疾,医云不可攻。姊闭户默祷,凿己脑和药进饮,遂愈”(宋濂等4486)。《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一《人伦门·父子》中的《割股行孝》《取脑行孝》,记载叶二、王羽曾为救母而凿脑取髓(《湖海新闻夷坚续志》18—1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据说人脑是恢复人的性能力的奇方。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六《内监·对食》中记载,福建税珰高寀“妄谋阳具再生,为术士所惑,窃买童男脑髓啖之”(沈德符158),同书卷二十八《鬼怪·食人》记其“食小儿脑千余”(725)。由此可见,作为一篇颇具情欲色彩的小说,《大道》设置取脑疗疾的关目,很可能跟这方面的知识背景有关。

史语所藏钞本子弟书《劈棺》第四回中庄子唱道:“举斧劈棺取脑髓,一岁一钱要二两三。弃旧迎新真狗贱,治好了王孙想过百年。”(黄仕忠,李芳,关瑾华编145)如此描写,将田氏为图新欢而贪残无耻之状推向极端,其情欲载体的本质亦触目惊心地暴露在世人面前。美国学者H·R·海斯在《危险的性》一书中征引卡伦·霍耐的一段话,正可借用来透视艺术形象田氏的本质:“无论在哪儿,男人通过对妇女的攻击使自己从对女性的恐惧中挣脱出来。他说,‘并不是我怕她;而她确是恶毒的,无恶不作的,她是个猛兽、吸血鬼、巫婆,欲壑难填。她是恶兆的化身’。”(H·R·海斯57)

三、 丈夫“庄子休”: 偏执的生命焦虑主体

邵毅平教授曾指出《大道》之所以风靡中西,是因为其中表达了“男人的悲哀”这样一种心理:“男人希望妻子对于自己的爱情能够在自己死后也继续维持下去,但是他们绝望地发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为此而感到了无可奈何的悲哀,并因而也怀疑起现世妻子对于自己的爱情来。”(邵毅平143)作为一种心理分析的尝试,此论显然具有相当的理据。然而,全面阐释《大道》文本之生成及其小说史意义,尚需考虑士人的历史处境与文化心理等深层次因素,换言之,《大道》乃是透视晚期封建社会士人全方位失落的绝佳案例。

阐释《大道》中的庄子形象,需要引入“性嫉妒”的概念。意大利学者史华罗指出:“男子的嫉妒被中国作家所忽视,这似乎是一种倾向。”他曾引袁枚《子不语》卷六《喀雄》篇作为男子嫉妒的例证:“务子闻其房中笑语,疑而窥之,见雄与周女相狎而心大妒。”许慎《说文解字》释“妒”字云:“妇妒夫也。”释“媢”字云:“夫妒妇也。”(许慎263)王充《论衡·论死篇》有道:“妒夫媢妻,同室而处,淫乱失行,忿怒斗讼。夫死,妻更嫁;妻死,夫更娶。以有知验之,宜大忿怒。今夫妻死者,寂寞无声,更嫁娶者,平忽无祸,无知之验也。”(王充418)生活中“夫妻死者,寂寞无声”是一种事实,“夫死,妻更嫁;妻死,夫更娶”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另一种事实,而这种事实正是文学表现的能事。车王府藏清钞本子弟书《搧坟》下回《赠扇》写庄子想到:“他丈夫一死无知倒也清净,他丈夫若死后通灵可愁不愁?”(黄仕忠,李芳,关瑾华编137)著名婚姻史学者董家遵先生指出:“男子痛恨淫佚的妇女,当然是男性之富于嫉妒性的表现。”(董家遵290)美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在《嫉妒》一书中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男人和女人在嫉妒的诱因上有所不同,“男人在纯性关系领域嫉妒心更重”(约瑟夫·爱泼斯坦55)。《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对“性嫉妒”所下的定义是:“对现实或想象的优于自己的性爱竞争者所持怨恨的情感。”而“自信心缺乏和要求爱情专一是嫉妒产生的两个重要原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技编辑部编360)。清人张贵胜纂辑《遣愁集》卷十一《警悟》记庄子鼓盆而歌道:“我若先死时,一场大笑话。田被他人耕,马被他人跨;妻被他人恋,子被他人打。”(谭正璧编233)《大道》中庄子幻化为楚王孙试探,便是“妻被他人恋”的一番预演。小说中的楚王孙虽为庄子所幻化,但他代表的是庄子逝后田氏的夫婿,所以十分吊诡的一个局面便由此形成: 由庄子幻化的楚王孙越是具有魅惑力,庄子就越是嫉妒自己幻化的楚王孙。陈西汀先生新编昆剧《新蝴蝶梦》中有一处神来之笔,将庄子的嫉妒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剧中写庄子幻化的楚王孙跟田氏抱在一起,楚王孙“忽然泛起醋意。咬牙瞪着田氏,向庄周画像吹了一口气,画像沙沙作响,田氏惊看,庄周眼鼻似在闪动,田氏惊叫。推开王孙战栗不止”(陈西汀22)。楚王孙这一对女性具有致命魅惑力的形象,颇易让人联想起古代文献中的一种淫神“五通”。研究者告诉我们:“五通小说中,淫神多以容易令人产生好感的英俊、贵介公子的‘姿态’出现。”《大道》中的楚王孙便是这样一位英俊的贵介公子。

《大道》开篇如此交代创作意图道:“如今说这庄生鼓盆的故事,不是唆人夫妻不睦,只要人辨出贤愚,参破真假。从第一着迷处,把这念头放淡下来。渐渐六根清净,道念滋生,自有受用。”(冯梦龙编刊,《警世通言》14)所谓“第一着迷处”,便是对成仙得道构成重大羁绊的情欲。学者江晓原将“圣人无性”视为中国人的一个隐传统:“一个完人的自我修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成功地压抑住自己的情欲。”(江晓原220)《大道》交代庄子原为得道的白蝴蝶,因偷采瑶池的蟠桃花蕊,被守花的青鸾啄死而托生,其中情色的意味仍隐隐可感。陈一球《蝴蝶梦》传奇第七出《个中真谛》中,交代庄周前身为散仙蔡琼,因到广寒折桂与玉真月女调情而被谪。元人史九敬先杂剧《老庄周一枕蝴蝶梦》第一折称庄周字子休,原为大罗神仙,因“在玉帝前见金童玉女,执幢旛宝盖,不觉失笑”(王季思主编652),玉帝一怒之下将其贬往下方。此类对前身的交代均显示出庄子在情欲方面跟凡人并无不同,《大道》专门替庄子表白一句“庄生不是好色之徒”(冯梦龙编刊,《警世通言》15),实乃欲盖弥彰之举。庄子既然有大费周章地设局试探妻子的行为,便说明他远未从“第一着迷处”解脱出来,这一点也是他对由自己幻化的楚王孙产生嫉妒的前提条件。

《大道》中庄子大费周章地设局试探妻子的行为,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牵涉到一种叫作“李益疾”的心理症候。《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李益传》记载:“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刘昫等3771)蒋防《霍小玉传》写李益与卢氏同寝时忽闻帐外叱叱作声,“生惊视之,则见一男子,年可二十余,姿状温美,藏身映幔,连招卢氏”。李益于扬州得名姬营十一娘后,“出则以浴斛覆营于床,周回封署,归必详视,然后乃开”(汪辟疆校录98)。严重的猜忌心理致使他三娶皆不如意。晚明文人徐渭是历史上患有“李益疾”的另一著名人物。徐渭因猜忌心理大发作而杀死继妻,见载于各种史料笔记中,如钱希言《狯园》卷七《徐文长冤报》载徐渭所娶小妇有殊色,“一日,渭方自外归,忽户内欢笑作声,隔窗斜视,则见一少年僧,年可二十余,风仪俊美,拥其妇于膝,相抱而坐”,“后旬日,渭复自外归,小妇昼卧于床,忽见前少年僧与之共枕”(钱希言239—40),盛怒之下因将继妻刺死。冯梦龙评辑《情史》卷十三《情憾类·徐文长》所载几乎全同于《狯园》。《狯园》《情史》等书所记场景尽可存在虚构,但徐渭因防嫌过甚而杀妻的事实却无可否认。学者将徐渭所患病症称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周明初208),国外或称此症为“奥赛罗综合征”(蒲松龄2024)。不难看出,李益眼中所见“姿状温美”的青年男子,以及徐渭所见“风仪俊美”的少年僧,其叙事功能全同于《大道》及其衍生作品中的楚王孙。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姚安》篇中,也塑造了一个患有“李益疾”的男性形象。篇中写姚安娶宫绿娥后“闭户相守,步辄缀焉。女欲归宁,则以两肘支袍,覆翼以出,入舆封志,而后驰随其后”;每当独坐,则“见女与髯丈夫狎亵榻上”,又“见一男子貂冠卧床上”(蒲松龄2021),盛怒之下遂误杀其妻。何守奇评点此篇时将其与徐渭联系起来:“此事之报,与徐文长略相似。然徐则借官法以诬杀僧,姚以谋娶女而挤堕其妻,为更忍矣。”(任笃行辑校1651)

“立德”“立功”“立言”乃是传统士人所追求的“三不朽”,在《大道》及其衍生作品中,庄子遭到了变节的妻子的全方位否定,此乃上述作品中不可轻忽的一个精神焦点。先看“立德”方面庄子遭到的指斥。《大道》交代庄子“一连娶过三遍妻房。第一妻,得疾夭亡;第二妻,有过被出”(冯梦龙编刊,《警世通言》15),可是后来田氏却对老苍头说庄子“当初不能正家,致有出妻之事,人称其薄德”(19)。“不能正家”在古代文化环境中是很严重的道德瑕疵,因为“齐家”跟士人的政治理想“治国平天下”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田氏还诬蔑庄子曾调戏搧坟妇人,进一步将庄子的道德形象污名化。《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之《决嫁》出[金菊香]曲田氏亦诬蔑道:“为寡妇搧坟太不通,这岂是道德名公?”(《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14b)“道德名公”形象的坍塌为否定其“立功”“立言”方面的表现作好了铺垫。《大道》中田氏对庄子幻化的老苍头说:“楚威王慕其虚名,以厚礼聘他为相。他自知才力不胜,逃走在此。”(冯梦龙编刊,《警世通言》19)《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之《毁扇》出写田氏眼中的庄子道:“在前为他是有道之士,所以敬他,今看他未能辟谷飞升,道在那里?列国交聘,推辞不去,学在那里?”(《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7a—b)庄子辞掉楚威王之聘的高蹈行为,在田氏眼中不过是藏拙的逃避,这不啻对庄子才学的彻底否定。《大道》及其衍生作品中的庄子,虽出之以成仙得道的高明之士形象,实则不过是失落于社会与家庭的寒士而已。对寒士据以立身的才学的彻底否定,不啻对寒士存在价值的根本否定,而这种否定又发自传统观念中较为弱势的女性,其对寒士打击之深重可想而知。就“性别诗学”的基本原理而言,从事肉体生产的是女性,从事精神生产的是男性(叶舒宪464)。男性的精神生产功能被女性所否定,对素以精神导师自居的男性来说,实为人世间万难忍受的奇耻大辱。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引一“西方旧谑”云:“有士语女曰:‘吾冠世之才子也,而自憾貌寝。卿绝世之美人也,而似太憨生。倘卿肯耦我,则他日生儿,具卿之美与我之才,为天下之尤物可必也。’女却之曰:‘此儿将无貌陋如君而智短如我,既丑且愚,则天下之弃物尔。君休矣。’”(钱钟书,《谈艺录》76)“君休矣”的结果实质上构成了对“冠世之才子”的否定。《大道》衍生作品亦注意将这种否定加以点染,如《缀白裘》第六集卷三《蝴蝶梦》之《回话》出中田氏贬斥庄周道:“沽名钓誉,德劣才庸,虚名败检,有眼如盲。”(钱德苍编选160)“沽名钓誉,德劣才庸”二句,亦见于《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之《决嫁》出田氏所唱[上马娇]。相比之下,《格林童话》之《狐狸太太的婚事》的“第二个童话”中,狐狸太太尽管对已故丈夫有所抱怨:“从前他抓了许多肥老鼠,可总是独自大吃大嚼,一只也不分给我解馋。”但她依然希望求婚者具备“某一样已故狐狸老爷所有的好品德”(雅各布·格林 威廉·格林131),可见狐狸太太尚未像庄妻田氏那样彻底否定丈夫。我们知道,在经典才子佳人故事中,才子的才学不仅是获取功名的必要条件,还是赢取佳人守贞的可靠保障,此正如《玉娇梨》第十四回中女扮男装的卢梦梨安慰苏友白所言:“大都绝世佳人,既识怜才,自能贞守。”(荑秋散人153)《大道》及其衍生作品中的庄妻,既不识怜才,自不能守贞,其招致寒士阶层的刻骨仇恨,是必然的。

《大道》所在的《警世通言》刊印于天启四年(1624年),谢弘仪的《蝴蝶梦》传奇作于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四年(1631年)间,可见此剧改编之快捷,亦可见此剧剧情与作者现实感受联系之深切。研究者告诉我们,此剧被谢弘仪用来抒发罢官闲住期间的愤懑之情,是一种不遇之时的牢骚排遣与自我安慰(朱伟明 卢晶晶54—62)。跟谢弘仪相类似,《警世通言》的编撰者冯梦龙、另本《蝴蝶梦》传奇的作者陈一球,均为遭遇仕途坎坷的文人,他们钟情于庄周鼓盆故事的书写,存在着充足的现实依据与心理动因。《大道》及其衍生作品中庄妻对丈夫的全方位否定,正是其编撰者及同类的历史处境与文化心理的曲折反映。

余 论

叶楚炎先生曾探讨过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弃夫”叙事问题,他说:“‘弃夫’既郁积着这些小说作者最大的愤懑,也隐藏着他们最大的恐惧。”(叶楚炎77)庄周鼓盆故事实质上是以丈夫诈死形式演出的一幕弃夫活剧,其精神内涵跟一般的弃夫故事并无二致。而庄周鼓盆故事最易招致后人诟病之处,在于诈死行为违背了人道主义的基本立场,对此中西改编作品往往会加以关注。钱南扬先生曾指出《川剧传统剧本汇编》第十五集中高腔《南华堂》即《蝴蝶梦》改本的结局,跟《大道》及其衍生作品有所不同:“玉帝知道了庄周对待妻子的情况,大为不满,责其无故戏妻,由天仙贬为地仙。把庄周对付妻子的全部圈套,认为是犯法行为,完全加以否定。换句话说,也就是承认庄周妻子夫死改嫁是合理的。”(钱南扬114)1927—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中国》杂志第三期所载《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译文,题为《不忠诚的鳏夫: 庄子篇》(王丽娜编著196),亦可见出译者对试妻的庄子的态度。相比之下,18世纪英国作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世界公民》第18封信中,谓楚王孙是庄子常年未见的旧时弟子,而非庄子道法所幻化,其中也没有设局考验妻子的关目。

对于无端试妻这种不人道行为,中西小说早已出现批判性的描写。明代佚名编撰《龙图公案》卷三《试假反试真》(《龙图公案》91—92)、《堂吉诃德》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章的《何必追根究底》(米盖尔·台·塞万提斯241—75)故事中,无端试妻的丈夫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于《大道》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试妻行为,当代改编者普遍遵循人道主义对其予以根本的改造。例如,剧作家陈牧先生新编戏曲《梦蝶劈棺》中,田氏对试探自己的庄子怨恨不已:“你口口声声说的真情,讲的自然,可是,你竟这般折磨我,你的真情在哪里?你的自然又在何方?”伤心至极的田氏不禁质问苍天道:“为什么有情之人众怒犯?为什么无义之人可成仙?”(陈牧123)而著名作家汪曾祺撰七场戏曲歌舞剧《大劈棺》中,第一场《扇坟》即唱出本剧主题:“人应该认识自己。”(汪曾祺407)在本剧中,庄子对自己设置的恶作剧充满了自省意识,第七场《劈棺》中庄子便唱道:“原来人都很脆弱,谁也经不起诱惑。”(441)本剧《尾声》则将主题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宇宙洪荒,开天辟地。或为圣贤,或为蝼蚁。赋气成形,偶然而已。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442)可以说,从先秦时期的《庄子·至乐》,到海外异彩纷呈的众多译本、改编本,再到当代作家、艺术家的多种新编作品,庄周鼓盆故事的艺术潜力在漫长的历史中渐次释放,从而得以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注释[Notes]

① 台湾学者金荣华在追索《大道》故事来源时指出:“嘲讽‘恩爱夫妻’在一方死后迅速别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也是不存在的。”[《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试探》,《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1996): 53]这一论断显然不符合文学史的事实。

② P.史华罗《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词语研究》(庄国土、丁隽译。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80页。《子不语》卷六《喀雄》引文,见袁枚《新齐谐 续新齐谐》(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32页。

③ 刘燕萍“淫神、吊诡心理与‘抗神’——论《聊斋志异·五通》及《五通又》”,见氏著《神话·仙话·鬼话: 古典小说论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7页。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佚名编: 《印度民间故事》,江绍原中译,周彤校。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

[Anon. ed.

Indian

Folk

Tales

. Trans. Jiang Shaoyuan. Ed. Zhou Tong.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57.]

班固: 《汉书》,颜师古注。北京: 中华书局,1962年。

[Ban, Gu.

The

Book

of

Han

. Ed. Yan Shigu.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2.]

鲍吾刚: 《中国人的幸福观》,严蓓雯等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Bauer, Wolfgang.

China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 Trans. Yan Beiwen, et al.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北婴: 《曲海总目提要补编》。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Bei Ying.

Supplement

to

the

General

Summary

of

Drama

Catalogues

.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59.]

约瑟夫·布雷多克: 《婚床》,王秋海等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Braddock, Joseph.

The

Bridal

Bed

. Trans. Wang Qiuhai, et al.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龙图公案》。北京: 群众出版社,1999年。

[

Cases

of

Bao

Longtu

. Beijing: Mass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杨绛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Cervantes, Miguel De.

Don

Quixote

. Trans. Yang Jiang.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7.]

陈牧: 《陈牧剧作选》。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Chen, Mu.

Selected

Plays

of

Chen

Mu

. Beijing: China Theatre Press, 2002.]

陈西汀: 《新蝴蝶梦》,《上海艺术家》6(1998): 16—23。

[Chen, Xiting. “New Butterfly Dream”.

Shanghai

Artist

6(1998): 16-23.]

陈一球: 《蝴蝶梦传奇》,沈不沉编注。北京: 线装书局,2013年。

[Chen, Yiqiu.

Legend

of

Butterfly

Dream

. Ed. Shen Buchen. Beijing: Thread-Binding Books Company, 2013.]

丁乃通: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郑建威等译。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Ding, Naitong.

An

Index

of

Types

of

Chinese

Folktales

. Trans. Zheng Jianwei, et al.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08.]

董家遵: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Dong, Jiazu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Marriage

History

.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5.]

董康编著: 《曲海总目提要》中册。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Dong, Kang, ed.

A

General

Summary

of

Drama

Catalogues

. Vol.II.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59.]

董上德: 《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Dong, Shangde.

Narrative

of

Ancient

Dramas

and

Novels

. Guangzhou: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1.]

约瑟夫·爱泼斯坦: 《嫉妒》,李玉瑶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Epstein, Joseph.

Envy

. Trans. Li Yuyao.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房玄龄等: 《晋书》第8册。北京: 中华书局,1974年。

[Fang, Xuanling, et al.

The

Book

of

Jin

. Vol.8.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4.]

方以智: 《药地炮庄》(修订版),张永义、邢益海校点。北京: 华夏出版社,2016年。

冯梦龙编刊: 《喻世明言》,陈曦钟校注。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

[Feng, Menglong, ed.

Illustrious

Words

to

Instruct

the

World

. Ed. Chen Xizhong. Beijing: Beijing October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4.]

——: 《警世通言》,吴书荫校注。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

[- - -.

Stories

to

Caution

the

World

. Ed. Wu Shuyin. Beijing: Beijing October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4.]

——: 《醒世恒言》,张明高校注。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

[- - -.

Stories

to

Enlighten

the

World

. Ed. Zhang Minggao. Beijing: Beijing October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4.]

冯其庸纂校订定: 《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Feng, Qiyong, ed.

A

Revision

to

the

Eight

Comments

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Nanchang: Jiangx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0.]

《山水邻新镌出像四大痴传奇·色卷》。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明末刻本。

[

Four

Crazy

Legends

Attachment

. Block-printed cop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collected in Harvard Hanwha Library.]

雅各布·格林 威廉·格林: 《格林童话全集》,杨武能、杨悦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7年。

[Grimm, Jacob, and Wilhelm Grimm.

Kinder

-

und

Hausmarchen

. Trans. Yang Wuneng and Yang Yue. Nanjing: Yilin Press, 2017.]

H·R·海斯: 《危险的性——女性邪恶的神话》,孙爱华、唐文鸿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Hayes, H. R.

Dangerous

Sex

The

Myth

of

Female

Evil

. Trans. Sun Aihua and Tang Wenhong.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9.]

洪迈: 《夷坚志》,何卓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1981年。

[Hong, Mai.

Record

of

the

Listener

. Ed. He Zhuo.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1.]

洪楩辑: 《清平山堂话本校注》,程毅中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2012年。

[Hong, Pian, ed.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Vernacular

Stories

Printed

by

Qingping

Bookstore

. Ed. Cheng Yizhong.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2.]

胡士莹: 《话本小说概论》。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

[Hu, Shiying.

Introduction

to

Vernacular

Stories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0.]

怀效锋点校: 《大明律》。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9年。

[Huai, Xiaofeng, ed.

Law

of

Ming

Dynasty

. Beijing: Law Press·China, 1999.]

黄裳: 《旧戏新谈》。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3年。

[Huang, Shang.

A

New

Talk

on

Ancient

Dramas

.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2003.]

黄仕忠 李芳 关瑾华编: 《子弟书全集》第一卷。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Huang, Shizhong, et. al, eds.

Complete

Works

of

Zidi

Shu

. Vol.1.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2.]

江晓原: 《性感: 一种文化解释》。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年。

[Jiang, Xiaoyuan.

Sexuality

A

Cultural

Explanation

. Haikou: Hainan Publishing House, 2003.]

金登才: 《清代花部戏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2014年。

[Jin, Dengcai.

A

Study

of

Local

Flower

Operas

in

Qing

Dynasty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4.]

嫏嬛山樵: 《补红楼梦》,李凡点校。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Langhuan Shanqiao.

Supplement

to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Ed. Li Fa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词话》,陶慕宁校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Lanling Xiaoxiao Sheng.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 Ed. Tao Muning.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0.]

李斗: 《扬州画舫录》,汪北平、涂雨公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1960年。

[Li, Dou.

A

Record

of

Yangzhou

Decorated

Boats

. Eds. Wang Beiping and Tu Yugong.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0.]

李金松: 《庄子“鼓盆而歌”新解》,《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05): 7—9。

[Li, Jinsong.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zi’s Singing with Drumming the Basin’.”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2005): 7-9.]

李树果译: 《日本读本小说名著选》上编。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Li, Shuguo, trans.

Selected

Works

of

Japanese

Reading

Books

. Vol.1.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5.]

李渔: 《无声戏》,丁锡根校点。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Li, Yu.

Silent

Drama

. Ed. Ding Xigen.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6.]

凌濛初编著: 《二刻拍案惊奇》,吴书荫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2014年。

[Ling, Mengchu, ed.

Slapping

the

Table

in

Amazement

II

. Ed. Wu Shuyi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4.]

刘昫等: 《旧唐书》第11册。北京: 中华书局,1975年。

[Liu, Xu, et al.

The

Old

Books

of

Tang

. Vol.11.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5.]

陆人龙: 《型世言》,覃君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1993年。

[Lu, Renlong.

Xingshi

Vernacular

Stories

. Ed. Qin Ju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3.]

马建石 杨育棠主编: 《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Ma, Jianshi and Yang Yutang, eds.

Notes

on

General

Survey

of

The

Great

Qing

Legal

Code

.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 1992.]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金心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

[

Newly

Collected

Record

of

the

Listener

. Ed. Jin Xi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6.]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详注新评》,赵伯陶注评。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Pu, Songling.

Notes

and

New

Comments

o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Ed. Zhao Botao.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6.]

钱德苍编选: 《缀白裘》第3册。北京: 中华书局,2005年。

[Qian, Decang, ed.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Opera

. Vol.3.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5.]

钱南扬: 《戏文概论》。北京: 中华书局,2009年。

[Qian, Nanyang.

Introduction

to

Drama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9.]

钱希言: 《狯园》,栾保群点校。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4年。

[Qian, Xiyan.

Kuai

Garden

. Ed. Luan Baoqun.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14.]

钱钟书: 《管锥编》第3册。北京: 中华书局,1986年。

[Qian, Zhongshu.

Limited

Views

. Vol.3.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6.]

——: 《谈艺录》。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 - -.

Notes

on

Literature

and

Art

.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情隐先生: 《肉蒲团》。日本宝永二年(1704)江户青心阁刊本。

[Qingyin Xiansheng.

Sex

and

Zen

. Edo Seishinkaku Version in 2Year of Hōei(1704), Japan.]

任笃行辑校: 《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济南: 齐鲁书社,2000年。

[Ren, Duxing, ed.

Commentary

o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Jinan: QiLu Press, 2000.]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技编辑部编: 《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ed.

Encyclopedia

of

Sex

Science

in

China

. Beijing: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1999.]

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第9册,朱生豪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Shakespeare, William.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 Vol.9. Trans. Zhu Shenghao.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78.]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ed.

Collections

of

Notebook

Novels

in

Tang

Dynasty

&

the

Five

Dynasties

.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0.]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ed.

Collections

of

Notebook

Novels

in

the

Six

Dynasties

of

Han

and

Wei

.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9.]

邵毅平: 《小说: 洞达人性的智慧》。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Shao, Yiping.

Novel

The

Wisdom

of

Human

Nature

.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8.]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北京: 中华书局,1959年。

[Shen, Defu.

An

Unofficial

History

of

the

Wanli

Reign

Period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59.]

施耐庵: 《水浒传》,刘一舟校点。济南: 齐鲁书社,1991年。

[Shi, Nai’an.

Water

Margin

. Ed, Liu, Yizhou. Jinan: Qilu Press, 1991.]

宋濂等: 《元史》第15册。北京: 中华书局,1976年。

[Song, Lian, et al.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 Vol.15.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6.]

宋丽娟: 《“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以英语世界为中心》。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Song, Lijuan.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to

the

West

and

Early

Translations

of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s

(

1735-1911

):

With

a

Focus

on

the

English

World

.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7.]

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 《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Taine, Hippolyte Adolphe.

Philosophie

De

L

Art

. Trans. Fu Lei.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63.]

谭正璧编: 《三言两拍资料》。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Tan, Zhengbi, ed.

Sources

on

the

Five

Novels

by

Feng

Menglong

.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0.]

斯蒂·汤普森: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Thompson, Stith.

The

Types

of

Folktale

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

. Trans. Zheng Hai, et al. Shanghai: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1.]

毗湿奴沙玛: 《五卷书》,季羡林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Vishnu Sharma.

The

Panchatantra

. Trans. Ji Xianlin.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1.]

伏尔泰: 《伏尔泰小说选》,傅雷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Voltaire.

Selected

Stories

of

Voltaire

. Trans. Fu Lei.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0.]

王充: 《论衡校注》,张宗祥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Wang, Chong.

Notes

on

Critical Essays. Ed. Zhang Zongxia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3.]

王季思主编: 《全元戏曲》第3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Wang, Jisi, ed.

Opera

of

the

Yuan

Dynasty

. Vol.3.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9.]

王丽娜编著: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8年。

[Wang, Lina, ed.

Classic

Chinese

Novels

and

Operas

Overseas

. Shanghai: Xuelin Press, 1988.]

王利器辑录: 《历代笑话集》。北京: 中华书局,2020年。

[Wang, Liqi, ed.

Jokes

of

the

Ages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20.]

汪辟疆校录: 《唐人小说》。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Wang, Pijiang, ed.

Novels

of

the

Tang

Dynasty

.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78.]

王有光: 《吴下谚联》,石继昌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1982年。

[Wang, Youguang.

Proverbs

of

Wu

Area

. Ed. Shi Jichang.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2.]

汪曾祺: 《汪曾祺全集》卷七。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Wang, Zengqi.

Complete

Works

of

Wang

Zengqi

. Vol.7.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8.]

文康: 《儿女英雄传》,弥松颐校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Wen Kang.

The

Biography

of

the

Heroic

Youth

. Ed. Mi Songyi.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4.]

谢国(弘仪): 《蝴蝶梦》,《古本戏曲丛刊三集》第6册。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

[Xie, Guo (Hongyi). “Legend of Butterfly Dream”.

Three

Episod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Operas

. Vol.6. 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2016.]

西湖渔隐主人: 《欢喜冤家》,周有德等校点。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

[Xihu Yuyin Zhuren.

Quarrelsome

and

Loving

Couple

. Eds. Zhou Youde, et al. Shenyang: Chunfeng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89.]

西周生: 《醒世姻缘传》,袁世硕、邹宗良校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Xizhou Sheng.

Marriage

Destinies

to

Awaken

the

World

. Eds. Yuan Shishuo and Zou Zongliang.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5.]

许慎: 《说文解字》,徐铉校定。北京: 中华书局,2013年。

[Xu, Shen.

Notes

to

Explanations of Characters Simple and Complex. Ed. Xu Xu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3.]

徐渭: 《四声猿》,周中明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Xu, Wei.

Four

Cries

of

a

Gibbon

. Ed. Zhou Zhongmi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4.]

叶楚炎: 《故事新编与经典复刻: 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弃夫”叙事》,《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14(2018): 70—83。

[Ye, Chuyan. “New Stories and Classic Reproductions: The ‘Abandoned Husband’ Narration in Popular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tudie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Novel

and

Drama

14(2018): 70-83.]

叶舒宪: 《高唐神女与维纳斯: 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Ye, Shuxian.

The

Gaotang

Goddess

and

Venus

The

Theme

of

Love

and

Beauty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97.]

荑秋散人: 《玉娇梨》,冯伟民校点。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Yiqiu Sanren.

The

Two

Fair

Cousins

A

Chinese

Novel

. Ed. Feng Weimin.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3.]

尤轮香录: 《蝴蝶梦宝卷》。清光绪三十年抄本。

[You, Lunxiang, ed.

The

Precious

Scroll

of

Butterfly

Dream

. The Codex of the 30Year of Emperor Guangxu in Qing Dynasty.]

俞达: 《青楼梦》,陶丽点校。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Yu, Da.

Dream

of

the

Brothel

. Ed. Tao Li.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袁枚: 《新齐谐 续新齐谐》,沈习康校点。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Yuan, Mei.

New

Harmonic

Alignment

;

Continuation

of

New

Harmonic

Alignment

. Ed. Shen Xikang.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6.]

张廷玉等: 《明史》第25册。北京: 中华书局,1974年。

[Zhang, Tingyu, et al.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 Vol.25.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4.]

张应俞: 《江湖奇闻杜骗新书》,廖东校注。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Zhang, Yingyu.

Weird

Stories

on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

. Ed. Liao Dong. Zhengzhou: Zhongzho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4.]

周明初: 《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7年。

[Zhou, Mingchu.

Scholar

Mentality

and

Literature

Cas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 Beijing: Oriental Publishing House, 1997.]

朱伟明 卢晶晶: 《明武状元谢弘仪〈蝴蝶梦〉传奇考论》,《文化遗产》4(2018): 54—62。

[Zhu, Weiming and Lu Jingjing. “A Study on the ‘Legend of Butterfly Dream’ by Xie Hongyi, Champion of Ming Dynasty.”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4(2018): 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