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下中英青铜器话语对比

2021-03-26田申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青铜器

田申

摘 要: 青铜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做好青铜器的文化传播,对于构建中国话语权有重要意义。基于平行文本分析方法,比较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英国大英博物馆青铜器中英文本发现:国家博物馆对青铜器的中文描述简洁凝练,专业性强,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化特征;英文句子则较长,受中文语言影响大,同时省译了部分中国文化元素。大英博物馆的中文表述较口语化,句中停顿少,转译痕迹明显;其英文句子则较短,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侧重语言的“通顺”,保留了中国元素。因此,在进行青铜器英文翻译时,译者应凸显中国特色,适度变译文本内容,准确呈现语言信息,从而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 平行文本;青铜器;话语对比;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一、引言

青铜器虽见诸世界各古老文明,但中国青铜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气象万千,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我国青铜器发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二里头文化,到商代制作工艺逐步成熟,出现了酒器、食器、农具、兵器等;西周铸有长篇铭文,将青铜器上升到“礼”的高度,成了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形式多样,纹饰复杂;秦汉时期将鎏金技艺融入青铜制作中,其青铜器物大部分是生活用具,失去了“礼”的内涵;唐宋以来佛像成为青铜器的主要题材

〔1〕。青铜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做好青铜器文物翻译,对于展现中国面貌、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重要作用。为此翻译界对青铜器的翻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翻译方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朱安博、杨艺的研究表明,从宏观和中观的角度来看,文物翻译缺乏统一标准,音译过度,名称翻译缺乏重要信息,部分展品没有译文〔2〕;郦青、胡雪英从微观角度出发,指出文物翻译的问题在于单词拼写出错、词义模糊不清、语序和语态错误、语用混乱、前后译名不统一。另外,部分译文过于强调与原文信息的传达,忽略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由此导致译文复杂冗长,语义表达不清,读者理解困难〔3〕。所以采用合理的文物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上述翻译乱象,进而更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提高中国文化感染力。

二、文物翻译研究现状

青铜器作为文物,能反映铸造该青铜器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点。就文物翻译的宏观策略而言,李开荣指出,文物名称和介绍往往可以传递三种信息:表层信息、中层信息、深层信息〔4〕。表层信息展现的是文物基本特征,说明文物的功能和用途,如鼎、卣、戈;中层信息进一步说明器具的外在表现形式,如纹饰、年代、外观、材质、颜色等;深层信息无法从外观直接获取,而是与文化内涵相关,体现的是民族性和文化性,如“大克鼎”中铭文意思、“四羊方尊”羊的文化意象、“吴王夫差青铜剑”夫差背后的历史典故。文物表层信息和中层信息的翻译易出错同时也容易纠正,因为部分文物已存在约定俗成的译文。最难处理的是深层信息,因为文化内涵纷繁复杂,译者无法完全获知,而且传递信息的数量难以把握:翻译背景信息过多,会导致读者阅读兴趣的下降;翻译信息过少,则实现不了文化传播的意图。因此穆善培认为,在文物翻译领域,盲目采用“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必然顾此失彼。“信”或者“准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在处理文物背后的表层和中层信息时,不应追求字对字的全面翻译,而是有所变通地将部分词语省去不译〔5〕。而在文物的深层信息处理方面,郦青等则坚持“用语专业”和“行文简练”的原则,既要用专业的语言传递文化信息,又要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习惯把译文做部分删减〔6〕。

在实际翻译中,王建荣等从文化预设角度出发认为,当两种文化存在相同或者类似的预设时,可以采用直译的办法;当原文承载着许多民族文化的信息而脱离该民族语言无法理解时,应采用加注、文内阐释、删减、重组的方法〔7〕。苏义媛借助生态翻译学视角,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采取直译、直译+意译、音译+增补的翻译方法进行文物翻译〔8〕。这两种视角是建立在中文译者对器物的理解之上的,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文思路的影响。

新的研究方法能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在青铜器翻译方面引入平行文本的研究方法,将相同或者类似器物的不同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上述研究方法的不足;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青铜器遍布世界各主要博物馆,有着大量的有关青铜器的中英文本,采用平行文本研究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展示中国青铜器在不同国家的话语特点,从而选择最为高效的语言形式展现中国青铜文化。李德超、王克非以旅游文本为研究对象,首先将平行文本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翻译领域〔9〕,梁君华把该研究方法运用到网络广告翻译〔10〕,赵军峰和周婷进一步拓展到大学校训翻译中〔11〕。刘安洪第一次将平行文本引入到考古翻译,借助Werlich的文本分析理论,对比分析中国和英语国家博物馆概况的英文表述,认为中国博物馆概况的英文均由中文直接翻译而来,较为生硬,可采用编译和改译策略加以改善〔12〕,但其研究对象局限在博物馆的宏观描述上,并没有对考古文物进行对比分析。邱大平继续运用该研究方法,比较中国主要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的器物介绍文本,提出文物翻译过程中应“减少文物外观描述”和“增译文物背景知识介绍”〔13〕,其研究对象是中国主要博物馆的中文叙述和大英博物馆的英文叙述,并且器物集中在瓷器上,没有详细探讨中英博物馆各自的中文和英文表述,缺乏对类似或者相同青铜器的文本研究。为提高中国青铜器的国际话语,本文将从平行文本的角度,比较分析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在展示中国青铜器过程中呈现的中英文本语言特点,从而为提高我国青铜器的对外翻译水平提供借鉴。

三、研究文本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文本

本文以英国大英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青铜器中英文本作为研究文本。在大英博物馆官网上,以材质为“bronze”和产地为“China”为关键词,共搜索到4234件配有图片和英文介绍的文物,其中有中文译文的文物共3件;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介绍其收藏“石器、玉器、陶器、铜器类型文物”共475931件,其中配有详细中文介绍的青铜器共179件,配有英文介绍的青铜器共63件。另外,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撰的《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大英博物馆卷》(以下简称《文物精粹》)〔14〕,图文介绍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215件,其中青铜器47件。本文中文对比的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铜器的两篇中文简介和《文物精粹》对这两件文物的介绍,英语文本选择的是各自官网对类似青铜器的英文叙述 。

(二)研究方法

“平行文本”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欧洲口译实践。平行文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形式相符文本,第二种是功能相符文本,第三种是使用场景、对象、风格相符文本〔15〕。平行文本研究方法指的是对多个相似文本进行比较,并利用源语的语言特点对译文进行调整,以提高翻译质量、提高译文的接受度的方法。分析语言特点的切入角度众多,而平行文本研究方法是从文本外因素和文本内因素两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分析。文本外因素主要指的是文本使用场合、体裁、目的;文本内因素指的是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具体包括“文本开头、顺序形式、文本结构、文本单位、结尾”〔9〕。文本使用场合的不同,如旅游、广告、学术等,决定着文本的语言特色;文本的开头、结尾、顺序形式则能够反映作者对文章内容的侧重和写作意图;文本结构和文本单位,具体地体现了语言的表现形式,比如不同词性单词的使用频率、短语的出现次数、句子的长度等。本文采用平行文本研究方法对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的青铜器中英话语进行对比。

四、从平行文本角度看青铜器中英话语

(一)青铜器中文话语对比

大英博物馆内3件带有中文译文的青铜器在《文物精粹》中均有介绍,两个文本材料采用同一语言描述同一器物,符合第一种平行文本类型。但是两者在文本外因素和文本内因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下面从中文角度分别比较两者的文本特点。

1.青铜鸮形卣

(1)这件带盖四足青铜卣(一种用于盛放酒的礼器)以合范法铸成,整体看起来像两只背靠背的鸮,盖子两侧往上翻的小钩仿佛是它们的喙,而器足则是它们的脚爪。棱扉把带钮的器盖以及器身分隔出四个装饰区间。表现鸮翼的鳞状纹饰占据了大部分的器身,余下的空间(包括器盖)则以云雷纹为底……无论是写实的还是虚构的动物造型在商代晚期都非常流行,但商代青铜礼器上繁复的动物纹饰很有可能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和当时的精神世界以及信仰有所关联。〔16〕

(2)通体像两鸮相背。盖中央有“四阿”形纽,盖面有四道扉棱;器身垂腹,亦有四道扉棱,与盖面扉棱分别对应;腹上部有两环纽,原本可能有提梁;四足中部内束,横截面为果核形。盖面饰对称之鸟纹;口沿下饰一周鳞片纹;腹部有略凸起的鸮翅,以较小的鳞片纹组成……本器为商代鸮卣中风格复杂者。形制和纹饰相近之器还有河南罗山M11所出鸮卣……本器扉棱之风格更近于天湖M11之卣,时代很可能是殷墟二期偏晚阶段;也不排除晚至三期的可能性。〔14〕

例(1)为大英博物馆青铜鸮形卣的介绍文本(共203个汉字)。以铸造方法开头,继而描述形状、盖子、器足、棱扉、纹饰;逗号使用6次,句号使用3次,单一句子较长;用词通俗,专业术语较少;结尾部分描述铸造该器物的时代特点。例(2)为《文物精粹》对同一器物的讲解文本(共198字),阅读对象是青铜器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性较强。以著录信息开头,具体描述顺序和例(1)类似,但细节描述更多;逗号使用7次,分号使用6次,句号使用4次,单一句子短,停顿较多;用词凝练,常见专业性描述;结尾部分是学术性讨论该器物的时代风格和相似文物。

2.鎏金银牛首车饰

(3)这件牛首形车饰由青铜所制,表面鎏金并以错金银饰表现细节。牛首有着突出的耳朵以及眼睛。眼睛原本嵌有琉璃,但如今已腐坏。牛首后的方銎上有方型销孔。这件车器很可能是安装在车辕首端用于装饰的。在东周以前,起源自欧亚草原的马车就已经融入了中国社会并成为地位与财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这件鎏金牛首车饰可能用于装饰车辕首端。它有可能出土于今天洛阳附近的东周王陵区。〔17〕

(4)兽首大面积鎏金;眉、唇、鼻和下颌中部均错银丝;眼珠镶嵌玻璃,已朽坏;耳窝和嘴角处可能为鎏银;兽首后有素面的方瓯,上、下各有两个方孔,以固定车輖。鎏金银、错金银的兽首形铜軏饰多见于战国中晚期大型墓葬及其车马坑中的葬车上。河南辉县固围村M1墓道葬车上的鎏金错银軏饰,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纹样更为繁缛……包括本器在内的几件軏饰,时代均在战国中晚期〔14〕。

例(3)的大英博物馆鎏金银牛首车饰的文本(共174字),语言浅显朴实,停顿较少(逗号使用3次),背景信息描述了文物的时代特点。介绍了材质、器物细节、时代背景、用途、出土地点。例(4)《文物精粹》对该文物的介绍凝练简洁,专业性强,停顿较多(逗号使用4次,分号使用4次),背景信息展示的是文物制造工艺以及与本文物类似的其他文物,叙述了文物细节、工艺、其他文物、出土时间。

上述四个例子清晰地反映了两种文化在用中文叙述青铜器时所产生的差异。大英博物馆的中文文本立足点是英语为母语者对青铜器和中文的认知,《文物精粹》表达的则是中文为母语者的认知。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对于文物细节的描述都介绍了文物的材质、形状、细节、特点等,并且描述顺序一致;采用的文本结构基本类似,即使用了所谓的“线性文本结构”。二者的不同体现在以下方面:(1)受众不同。大英博物馆文本的服务对象是游客,向他们提供文物的基本信息,方便参观者快速获取相关内容;《文物精粹》则是面向青铜器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中外文化交流及博物馆馆际合作搭建新的平台”〔14〕。(2)语言特色不同。大英博物馆语言朴实,易为游客接受,标点和句中停顿少,以文物细节开头,最后的背景信息介绍的是文物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点,同时中文文本是由英文直接翻译而来,由于英语语法结构严谨和句子较长,中文句子就长,停顿较少,主谓宾等语言成分清晰;《文物精粹》则简洁凝练,专业性强,句中停顿多,细节描述详尽,以著录信息为开头,全面展示了中国的青铜文化,结尾为同时期其他相关文物。由此可见,产生以上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服务对象的不同:大英博物馆以游客为导向,故而其语言组织以游客理解为前提,总体介绍时代背景;《文物精粹》面向的是专家学者,以著录信息和其他文物為开头和结尾,方便学者们展开相关研究。

(二)青铜器英文话语对比

此处选取的文本来自大英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的内容,文本使用对象、场景、风格类似,均是借助网络平台介绍各自馆藏文物,以方便游客和学者的浏览和学习之用,符合第三种平行文本类型。

1.尊

(5)zun

Description: Double-ram zun; bronze vessel in the shape of a jar flanked by the heads and forequarters of two rams, with curling and rounded horns, and bodies covered with a pattern of scales. Designs of animal masks fill the rectangular panels below the vessel opening. On the underside are a semi-circular loop at the centre and two pairs of C-shaped projections at the sides.

Curator’s comments: This vesse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bronzes in the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in terms of its distinctive style...A famous example of this is the four-ram zun vessel found at Ningxiang, Hunan...Recent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object confirms that the ram heads were cas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vessel while the horns were pre-cast and attached by lock-on casting to the ram heads.〔18〕

(6) Square vessel (fang zun) with four rams

This square zun has a generous mouth with a flared flat lip, a long neck, projecting shoulder, shallow belly and high ring foot. There are flanges on the four corners and in the middle of all four sides. The neck has a design of triangular one-legged dragons and the flanges become the noses of the animal face designs below, with curly horns, round protruding eyes and a scrolled tail. On the shoulder are high-relief designs of dragons with their three-dimensional heads on the centre and their bodies wriggling along the sides. On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houlder are four protruding rams’ heads with curly horns, the belly of the vessel forming their chests and their legs extending down the ring foot...It is a perfect fusion of moulding and artistic design representing the very best of bronze-making by the traditional clay mould technique.〔19〕

尊是盛酒器,“最珍贵的青铜酒器之一,传世数量较少”〔20〕。例(5)为大英博物馆文物“双羊尊”的介绍,例(6)为国家博物馆对“四羊方尊”的讲解。两者均以文物的宏观介绍为开头,先描述外在特征,继而展开对文物意义和制作工艺的讨论,语言上都使用了倒装句式,句型以主谓宾和主系表为主。

例(5)首先刻画该青铜器两侧的两只羊,继而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对器物进行描述,没有对细节进行详细介绍,更多的是对器物的线条和外观进行叙述;在评价部分阐明该器物在博物馆中的重要地位,并横向对比同时期的类似器物,最后描述技术工艺。器物名称直接称之为zun,在具体介绍部分才将“双羊”点明,在134个字的英文介绍中,使用形容词11次,共5个句子,平均每句话19.8个字;除了常规句型以外,文本同时采用了两个短语对文物进行描述,以方便游客理解。

例(6)在对器物进行宏观介绍之后,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依次描述了四角、颈、肩、腹部、底部,将器物最显著的四羊造型放在介绍的偏后位置,用翔实的语言刻画了局部细节,评价相对较少,仅仅介绍了其先进的制作工艺;器物名称为7个单词,使用了汉语拼音的fang zun,又使用了vessel以突出器物用途,兼顾中英两种语言,考虑全面,但加大了一般游客的理解难度;在143字的文本中使用形容词21次,共6个句子,平均每句话23.8字,都是具备完整成分的句子,没有使用短语。相比于例(5)的文字,这段文字理解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為文字对细节描绘详细,另一方面是因为形容词的大量使用需要充分的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

2.簋

(7)gui

Description: Bronze vessel of the type called gui. This vessel is known as the Xing Hou gui based on its inscription. It has a rounded body constricted at the neck; deeply curving sides are complemented by four handles. An intagligo cicada is located opposite each handle. Each of the four compartments of the vessel’s surfaces is filled with a fabulous creature that seems to have been based upon an elephant; it has a long trunk and two roundels above its head, suggesting the bumps on an elephant’s forehead. Other features are taken from traditional bronze motifs, including quills used for its limbs and a spiralling ridge on its body derived perhaps from the earlier coiled dragon.〔21〕

(8) Li vessel (gui)

The gui is a vessel for holding grains such as millet and rice and for warming food. An important ritual vessel, it was often used together with a cauldron or ding. This one has a wide mouth, nipped-in neck and deep belly that extending down to a ring foot sitting on a square base. It has two semi-circular animal head handles, with extending above the rim and rectangular earrings hanging below. The body and base have a thunder pattern design decorated with animal faces with scrolled horns, circular protruding eyes and open mouths; at the top centre of each face is the face of a sacrificial animal. The ring foot has pairs of facing one-legged dragons separated by flanges.〔22〕

簋是重要的青銅礼器,例(7)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刑侯簋,例(8)为国家博物馆的利簋。两例均以簋的介绍开始,进而从宏观上展开描述,接着详细说明器物细节,均没有铭文、制作年代、器物工艺的讨论,细节方面侧重于纹饰和雕刻图案的描绘。常见句型为主系表和主谓宾结构,均使用了分号以便描绘紧密相连的文物细节。

例(7)依次介绍了簋体、器柄及纹饰、图案和其他特征,基本符合从整体到局部的描述顺序。同例(5)一样,器物直接称之为gui,而在文本介绍中才将Xing Hou gui表达出来。在115字的介绍中,共有形容词8个,完整句子7个,平均每句话15.4个单词,短语1个。本例仍以短语开头,完整句子应是is called,例子中缺少系动词,短语的出现能够快速和准确地向游客传递信息。另外,文本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四个手柄和相应的纹饰构成的图案比做大象,契合了器物象纹的表现特征,以形象的表述传递文物特色,减轻了游客对青铜器纹饰的陌生感。

例(8)开头部分介绍了簋的用途,然后分别从宏观、簋柄、腹部、圈足、方座等方面展开,基本采用了从上而下的表述手法。文物名称分别以英文的vessel和汉语拼音的形式进行展现。在119字的介绍中,共有形容词14个,完整句子7个,平均每句话17个单词。需要注意的是,文本介绍过程中存在部分语法瑕疵,如The body and base have a thunder pattern design,文物主体和方座是分开的,均有云雷纹,此处选择用不定冠词进行修饰有待商榷;facing one-legged dragons希望表达的意思应是首尾相连的夔龙纹,而facing并无首尾相连之意。此外,文本存在部分意思较为难以理解之处,如at the top centre of each face is the face of a sacrificial animal,“每个脸的中间顶部是祭祀动物的脸”,“每个脸”所指为何物?“中间顶部”在何位置?这就需要游客仔细核对实物和标示内容后才能理解。

3.壶

(9)hu

Bronze vessel of the type called hu. This hu is one of a pair and known due to its inscription as Zhao Meng jie hu. Bands of layered interlace separated by roped borders cover the entire vessel. A taotie face composed of snakes was added to the interlace on the lowest band of decoration. A pair of tigers provides the handles. An openwork crowns in the shape of a lotus flower forms the lid. The vessels are damaged, particularly in the lower half, and have lost the bottom sections of their foot-rings.〔23〕

(10)Song flask (hu)

This oblate wine vessel has an open mouth with an inward-turned lip and animal head handles with rings on either side of the neck. The oblate belly is low and supported on a ring foot. The neck has a wave design while the body bears a design of dragons sharing one head between two bodies. The foot shows hanging scales. There is an inscription of 152 characters on the inside of the neck, recording in detail the complete lineage of rulers and is therefore of immense importance for the study of Western Zhou ruling system.〔24〕

例(9)为大英博物馆“赵孟庎壶”。大英博物馆首先介绍了器物名称的来历,接着从整体对器物进行描述,然后从纹饰、壶柄、壶嘴、文物现状四个方面描绘。器物的具体名称同样是在文本中显现,在92字的介绍中,共有形容词6个,完整句子6个,短语1个,平均每句话14.1个单词。与大英博物馆上面几例不同的是这段文字基本上是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以文物的损害为结尾。

例(10)为国家博物馆的“颂壶”。国家博物馆首先以器物的总体介绍为开头,从上而下描述器物的具体细节;文物名称仍然以英文和汉语拼音的方式呈现,文本共95个字,形容词10个,完整句子5个,没有短语,平均每句话19个单词。本例的优点是在结尾处用简洁的语言呈现了铭文内容,并解释铭文的意义。不过需要留意的是,根据国家博物馆中文解释和记载,铭文主要记录的是作器者受到周王“册命”的过程,而不是其英语文本中所说的“recording in detail the complete lineage of rulers”。

五、结语

通过上述例子的讨论,可知国家博物馆的中文简洁凝练,行文流畅,涵盖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青铜文化;其英文语言句子较长,形容词使用频率高,理解难度大。大英博物馆的中文口语化明显,句中停顿少,语言流畅度较弱,英文转译明显;其英文用词简单,句子较短,易于英文读者接受。因此在对中国青铜器进行英文翻译时,应适度变译文本内容,准确呈现语言信息,彰显中国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1)凸显中国文化。青铜器的名称是了解器物的第一扇窗户,铭文是器物最重要的文字记载,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文物的名称和铭文,对于话语权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在青铜器名称翻译上,国家博物馆以直译的方式对青铜器进行英语命名,试图表现中文名称的每一个细节,如“嵌赤铜鸟兽纹青铜壶”译为“Bronze Hu Inlaid with Copper Bird-and-beast Designs”,“子禾子青铜壶”译为“Zi Hezi’s Bronze Fu (measuring cauldron)”。此种做法内容虽详细,但是给读者却带来一定阅读压力。大英博物馆的做法是把器物用途的中文拼音作为器物名称,如zun,hu等,然后在文本中再介绍具体名称,至于颜色和造型在描绘细节的时候展现,这是一种以游客为导向的翻译,便于读者快速获取文物信息,对于中国文化的表达也更为直接。

文物的翻译应当保留其“民族性”〔25〕,青铜器铭文直接记录着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礼仪制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铭文的处理上,国家博物馆是在中文介绍中详细展示铭文原文和对应的白话文解释,而在其英文介绍中,仅简单说明铭文内容;大英博物馆则是在英文介绍中,以图片的形式详细呈现了铭文,同时将对应的中文和英文解释一一列出,以图文并茂的手法,在英文翻译中展现中国古代书法,不失为一种高效的翻译技巧。

(2)适度变译文本内容。通过两大博物馆的英语文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博物馆的形容词数量和平均每句话的单词数量都超过大英博物馆的文本,因此国家博物馆文本阅读难度相对较大,个别表述仅能通过详细对比文字和图片才能理解,这种现象在国内很多博物馆的英文翻译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译者的疏忽大意,而是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受中文表达和中文思路的影响,“中文重意,英文重形”,中文在描述客观事物的时候,倾向于使用形容词、排比、对仗,这就造成了英文译文形容词多、句子长的特点;二是因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试图將中文的每一个细节信息都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没有对中文内容进行删减重组。

在对青铜器等文物进行翻译时,在保证原意的前提下可以适度采用变译的处理办法把中文句子和内容重新组织,必要时采用短语的表达,甚至删除部分中文内容,特别是重复的形容词,“该省的词就省,该增加的就增加”〔5〕,从而减轻读者阅读负担。

(3)准确呈现语言信息。在翻译中国历史文物时要确保语法的正确,使英文读者阅读译文能准确理解文物信息;其次译文内容应当和文物信息保持一致,假若信息不一致,则达不到翻译的目的。

青铜器是先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在对青铜器对外翻译时,应保证语法和内容的正确,将文本内容按照英文的表述习惯进行变译,并且要在器物名称和铭文翻译上展现中国文化特色,只有做到“内容和语言表达两方面进行创新”〔26〕,才能更高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1〕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1995:14-35.

〔2〕朱安博,杨 艺.国家博物馆文物翻译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7,30(3):45-48.

〔3〕郦 青,胡雪英.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3):46-49.

〔4〕李开荣.试论文物名称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01,(4):10-13.

〔5〕穆善培.历史文物汉译英的忠实与通顺问题〔J〕.上海科技翻译,1991,(3):11-15,11-15.

〔6〕郦 青,张生祥,俞 愉.丝绸文物展品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3,26(3):32-34+42.

〔7〕王建荣,郭海云,孙 倩.文化预设视角下的文物英译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0,31(6):183-186.

〔8〕苏义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博物馆文物说明牌的英译——以云南省博物馆青铜文化展为例〔J〕.文博,2020,(1):97-103 .

〔9〕李德超,王克非.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旅游文本的英译〔J〕.中国翻译,2009,30(4):54-58+95.

〔10〕梁君华.平行文本与网络旅游广告英译〔J〕.上海翻译,2012,(2):69-73.

〔11〕赵军峰,周 婷.平行文本比较模式视域下大学校训中英翻译策略〔J〕.中国外语,2016,13(4):107-111.

〔12〕刘安洪.平行文本比较对中国博物馆概况英译的啟示〔J〕.外国语文,2013,29(6):128-132.

〔13〕邱大平.大英博物馆文物解说词对中国文物英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8,39(3):108-112.

〔14〕王春法.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大英博物馆卷〔M〕. 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8: 296, 354,1.

〔15〕Hartmann R R K. Contrastive Textology〔M〕. Heidelberg: Julius Groos Verlag Heidelberg,1980:37.

〔16〕大英博物馆.青铜鸮形卣〔EB/OL〕.(2018-07-10)〔2021-09-18〕. http://britishmuseum.org.cn/exhibition.aspx?id =141 .

〔17〕大英博物馆.鎏金银牛首车饰〔EB/OL〕.(2018-07-10)〔2021-09-18〕. http://britishmuseum.org.cn/exhibition.aspx?id =140.

〔18〕The British Museum. zun〔EB/OL〕.(2019-08-01)〔2021-09-18〕. 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1936-1118-1.

〔19〕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Square vessel (fang zun) with four rams〔EB/OL〕.(2019-11-21)〔2021-09-18〕. http://en.chnmuseum.cn/collections_577/collection_highlights_608/201911/t20191121_172639.html.

〔20〕陈佩芬.中国青铜器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39.

〔21〕The British Museum. gui〔EB/OL〕.(2019-08-01)〔2021-09-18〕. 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1936 -1118-2.

〔22〕Su Qiang. Li vessel (gui)〔EB/OL〕.(2019-11-21)〔2021-09-18〕. http://en.chnmuseum.cn/collections_577/collection_highlights_608/201911/t20191121_172589.html.

〔23〕The British Museum. hu〔EB/OL〕.(2019-08-01)〔2021-09-18〕. 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1972 -0229-1-b.

〔24〕Su Qiang. Song flask (hu)〔EB/OL〕.(2019-11-21)〔2021-09-18〕. http://en.chnmuseum.cn/collections_577/collection_highlights_608/201911/t20191121_172607.html.

〔25〕师新民. 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 中国科技翻译,2007,(3):61-62+35.

〔26〕司显柱,赵艳明. 论对外新闻话语创新——基于中外媒体“中国梦”英语话语对比视角〔J〕. 中国外语,2019,16(3):97-107.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British Bronze Discours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arallel Texts from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nd the British Museum

TIAN Shen

Abstract: Bronze wa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bronze w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right. Based on the parallel text analysis method,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s of bronzes fro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nd the British Museum are compared. As for the National Museum, itsChinese description of bronzes is concise and professional, displa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its English sentences are longer, which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some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are omitted when translated. When talking about the British Museum, its Chinese expression is more colloquial, with fewer pauses in sentences and obvious traces of translation; its English sentences are relatively short, focusing on rhetorical techniques and"smoothness", and retaining Chinese elements. Therefore, when translating textsof bronzes into English, translators should highligh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ppropriately change the content of the translation, and accurately present language information, so as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parallel text analysis; bronze ware; discourse comparison;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the British Museum

(责任编辑:杨 珊)

猜你喜欢

大英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青铜器
博物馆之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芬兰国家博物馆扩建项目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
宝贝在哪儿?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