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方”的脱贫传奇
2021-03-25
历经20多年,中国人硬生生将这块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建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金沙滩”。2020年,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和1.88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退出,这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最近,扶贫剧《山海情》引发全民热议,真实是这部剧打动观众的最主要原因。《山海情》讲述的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脱贫故事。
“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山区的统称,这一地区包括了原州区(固原县)、海原县、西吉县等。不同于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这里山大沟深,长期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曾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改变这一切的时间点在20世纪90年代。1996年,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福建开始了对宁夏的对口帮扶。同年10月,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成立,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任组长。同年11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书。
协议签订了,但宁夏究竟是什么样?习近平先让人去宁夏拍了一个短片,短片取景地便是西海固:农民冒着细雨排队一整夜,只为将土豆卖给县里唯一的企业;孩子上课的教室没有门,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没教室,老师用树枝在地面上写字来教学;水是咸的,一点儿水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来,没水洗澡……习近平和其他省委领导一起观看后深受触动,并商定了帮扶政策。
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20多年的闽宁协作,由西海固实施“吊庄移民”政策正式展开。
1997年,在宁夏调研时,习近平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村子地处银川市永宁县,选址和名字都是习近平定的,“闽宁”,福建与宁夏的简称合并。他坚定地说:“闽宁村现在是一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经过多年发展,昔日的闽宁村逐步发展成为如今常住人口达6万余人的闽宁镇。
菌草变身幸福草,还是共产党好
在《山海情》中,大学教授凌一农为了帮助闽宁村菇农致富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甚至自掏腰包垫了几万元补利润差价。有人质疑:现实生活中哪有这样无私的人?其实凌一农还真有原型,他就是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他也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发明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菌草不仅可以代替树木种植各种食用菌,而且根系发达,可以用来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当时,宁夏荒芜的戈壁滩连雨水都存不住,更别说庄稼。因此,菌草成了扶贫的最优选择。
1997年,国家把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让当地百姓都学会种植技术,还签订了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的“三包”合同,带着菇样天南海北跑市场,把宁夏的蘑菇推销到世界各地。
菇农刘昌富就是靠种菌草实现了收入的大幅增长。1998年,他从西吉县搬过来时,连2.5元都拿不出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种菌草第一次就赚到了800元。2004年秋,他挣了近3万。到2007年,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种植,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
他们脱口而出一首歌谣:“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福建省隆德县副县长的樊学双算是剧中扶贫干部陈金山的原型。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到隆德县挂职扶贫。
与电视剧中陈金山搭建桥梁帮助闽宁村向福建输送劳动力不同,樊学双挂职隆德县时,很多青壮年已经外出务工,村里大多是照顾老人和小孩的留守妇女。于是,樊学双便把生产车间建到老百姓家门口,将工作岗位送上门,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工作问题。
之后,樊学双又把视线投向残障人士群体。辛宝同大学毕业后不幸下身瘫痪,他的父亲也因车祸全身瘫痪。一家有两个重度残疾,全家一年就靠1000元的土地流转金生活,这让辛宝同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樊学双多方筹措资金在隆德县建立了宁夏第一家县级残疾人托养创业服务中心,吃住全部免费。辛宝同成为中心电商平台管理员,当他把自己的第一个月工资——2000元交给母亲时,母子俩抱头痛哭……
要断穷根,下一代至关重要。“我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成为宁夏孩子们的历史老师,告诉他们书本上的知识和大山外的世界。”曾在隆德县第二中学支教的李丹说。在一年的支教岁月中,她只回过一次家,却入户家访了35次。她和父亲一起先后资助6名贫困学生,还积极奔走为学校募捐两万余元。
然而,2008年1月,支教期满回到福建的李丹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把剩余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吧。”这是她在病床上留下的最后的话。年仅27岁的李丹走了,但更多的“李丹”来了。20多年来,1000多名优秀教师和200多名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支教团的优秀学子到宁夏中小学支教,他们为孩子们带来广闊的世界……
绝无仅有的奇迹
一部《山海情》不仅仅是一部让我们落泪感动的电视剧,更是一场跨越2000公里、持续25年的山海之恋。
从1996年至今,先后有11批共183名福建挂职干部来到宁夏西海固地区,还有2000多名专家、院士、志愿者前来支援教育、医疗、农业。而闽宁镇,正是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缩影和见证。历经20多年,中国人硬生生将这块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建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金沙滩”。
如今的宁夏正在告别昔日的“世界级贫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5年年末的58.12万人下降至2019年年底的1.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5%下降至0.47%。2020年,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和1.88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这是绝无仅有的、只能在中国发生的奇迹,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山海情》落下了帷幕,而闽宁镇的故事还在继续。一段段情比金坚的“山海情”,一个个久久为功的奋斗故事,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奇迹!
(澎湃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