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
2021-03-25李慧
李慧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善的科学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且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教学技巧,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开展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融入思维导图,正是现代化教学方式的重要体现,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自由,促使学生构建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師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教育优势,利用思维导图解决存在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滞后性问题,从而将抽象性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直观,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和传统笔记式的记录方式不同,具有形象性和脉络性的特征,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是指学生将学习主题建立在中心部位之后,将和这一学习主题有关的内容进行旁支的构建。在思维导图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鲜明而多样性的线条来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样性的图形来明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重点以及需要掌握的部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1]。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时,要认识到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加有脉络和有逻辑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是对旧知识的回忆以及巩固,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教师要结合思维导图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思维。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策略分析
(一)在单元起始课中的应用
单元起始课是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一堂课,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引作用,并且提高单元起始课教学的效率,可以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因此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要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开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2]。教师在课堂开始时要了解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要明确这部分教学的主要目标,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单元性的知识。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在为学生讲解“磁铁”时,教师可以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拿出一块磁铁并且抛出问题:“相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磁铁,那么对于磁铁来说,同学们知道有什么特点和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完这一问题之后,要让学生通过气泡图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教师要让学生将磁铁写在中心位置之后,让学生将自身所知道的有关磁铁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从而使学生把思维导图作为主要的基础来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在后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收集学生绘制的内容,了解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也使教师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
(二)在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对于复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学生也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厘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3]。比如,在讲解“光”时,在学生进入这部分知识复习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融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将和光有关的科学知识进行紧密连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反射或者是传播等方式来构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学生完成课堂复习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思维导图作业,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还具有趣味性的特征,有助于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且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完美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多方位地锻炼学生的科学意识。
参考文献:
[1]刘阳丹.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7(9):33-39.
[2]李婉.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J].下一代,2019(2):11-13.
[3]王合建.小学科学模拟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实验与设备,2017(2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