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对比教学初探
2021-03-25蔡淑玲
摘 要:“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从不一样的教学思路去一一破解本节课相同的教学重难点,完成本节课所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像这样的同课异构可以取得因材施教、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更加有侧重点地表现教学意图,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教学方案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在做中學,学中玩,玩出科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式教学;同课异构
“摩擦力的秘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4课。本课从宏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减小摩擦力的办法,了解生活中对摩擦力的应用。本课要求学生在认识摩擦力的基础上,学会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出猜测,并通过简单的器材自行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来分析数据,验证猜测,得出结论,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凸显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并且要将所学知识拓展到日常生活中,明白“科学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内涵。为此,尝试了以下两种探究式教学路径。
一、优化教学实验型
(一)亲力亲为的导入模式
刚开始,老师让学生平举右手于胸前,然后做前后来回平移的动作,大约做十次,接着再把手放入水槽的水面上,做和刚才同样的动作,最后再让学生把手擦干净,再用同一只手放在桌面上做同样的平移动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从做中学,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摩擦力。有的学生虽然不知道这样一个阻碍我们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但亲身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优化实验的传授模式
在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哪里存在摩擦力,通过提问“那生活中的这些摩擦力是好还是坏呢?”让学生对于摩擦力的功与过进行分析以及交流。之后再拿出一辆小车,创设出如何减小小车在滑板上摩擦力的问题情境,并且展示出本节课所需要的器材,让学生通过这些有限的器材自我思考,设计探究方案。很多学生在拉小车时都会用水平方式匀速拉动,然而这样读数不方便且操作别扭,拉动起来误差比较大,所以这时候老师要启发学生利用滑板上的滑轮,让学生以竖直方式匀速拉动小车,这样可以测得比较准确的摩擦力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对比,得出结论。
二、“伏笔”教学实验型
(一)趣味游戏的导入模式
学生积极性调动的最关键时刻应该就是上课开始前的导入部分。通过一场“不公平”的拔河比赛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刚开始,老师先在拔河的绳子上“做手脚”,在绳子的一端涂上肥皂水,另一端不作处理。接下来,请两位力气相差悬殊的同学,让力气大的一方抓住涂有肥皂水的一端,另一个力气比较小的同学则抓住正常端,当比赛开始!“咻!”一下子,力气比较大的一方竟然输了!如此极大反差让学生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可以采访一下力气比较大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知道,原来是因为老师“耍赖”,在绳子上做了手脚,老师这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涂有肥皂水的一端比较滑以后,我们的大力士就使不上力了,是大力士的力气比较小,还是什么样的力减小了呢?”从而为阐释摩擦力的概念埋下了伏笔。
(二)“惊喜型”实验的传授模式
通过趣味的游戏导入后,再根据滑滑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滑滑梯时产生的摩擦力是好是坏?”。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提出“生活中多少也会有摩擦力,那产生的摩擦力是有功的还是有过的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摩擦力的功与过”这一问题。处理完这个问题以后,接下来老师再抛出:“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有好有坏,有大有小,那你们能帮老师测量出摩擦力的具体大小吗?”这时候,老师可以测量小车在滑板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为例,让学生思考实验方案,从中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接下来就让他们汇报自己的实验数据,可以提问学生:“根据罗列的数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会不尽相同呢?”此时学生会发现:原来,每个小组的材料都不同。让学生通过数据自行得出结论。他们通过数据的对比,很容易发现:放在小车上的勾码数越大,小车与滑板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
以上就是对于“摩擦力的秘密”的两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介绍。教学形式是多样的,可教学宗旨却是唯一的,即为了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教学之路迂回难定,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作者简介:蔡淑玲(1979.8—),女,福建翔安人,就职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中心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科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