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池求真务实
2021-03-25孙建勇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1年3期
孙建勇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皇宫里搞建设,急需大竹,圣旨发往光州(今潢川)。光州知州盛度,名气很大,皇帝曾称其博学,只因得罪了宰相寇准,他才被贬光州。当征集大竹的圣旨下来后,他并未根据实际派任务,而是想当然地定指标,下令光州所属各县三日内完成定量。
既有圣旨,又有名头很响的上司下令,谁敢不从?很多县令接令后,不管三七二十一,遵命行事。然而,光山县县令则不同。他接令后,思索再三,觉得该命令没法落实,因为他很清楚,光州并不出产大竹,只有翻越大别山到蕲州和黄州(今湖北黄冈)才可弄到大竹,三天时限,显然不够。
如果违抗上命,官职可能不保;如果不顾实际,闭眼折腾,将耽误大事。究竟怎么办?思索再三,县令最终决定向盛度递交报告,请求宽限时日。接到报告,盛度心中不快:别人都没说什么,就他说不行,这分明是缺乏执行力嘛!于是,给了县令措辞严厉的回复,强调不可逾期。
县令不管那么多,硬着头皮按照自己测算的时限,命手下人赶赴蕲州和黄州购买大竹,并雇用当地车辆直接运往京城开封。尽管超出了三天时限,但是,光山县却是第一个完成任务,最终获得了朝廷的认可。从此,县令仕途顺畅,官至尚书兵部员外郎,调到了皇帝的身边。
这个县令就是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有位思想家曾说:“屈服在权威的前面是一种耻辱。”司马池置个人荣辱不顾,违抗不切实际的指令,坚持实事求是,其行为无疑值得褒扬和肯定,因为他体现的是一种大局意识和求真务实的作風,远比那些跪倒在强权之下的盲从者,高尚得多,也智慧得多。
(鲁言摘自《黄冈日报》2020年10月23日/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