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
2021-03-25韩安贵
韩安贵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特别强调要用科学思想方法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一、坚持战略思维: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
战略思维,就是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关系进行科学谋划的思想方法。在时间维度上着眼于长远,在空间维度上着眼于全局,在系统维度上着眼于整体,在利益维度上着眼于根本。它致力于解决根本性问题,努力占据发展的制高点,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习近平反复强调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战略问题需要运用战略思维来分析。习近平特别注重从战略上进行思考和谋划。他反复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思考大局,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
坚持战略思维,就是要善于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现实前瞻长远、从局部把握全局、从现象透视本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克服急功近利、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等问题,避免坐井观天的局限性和一叶障目的片面性。
二、坚持历史思维:在对历史的思考中走向未来
历史思维,重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历史必然和历史合理性,它把对象和事物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注重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进程及其内在逻辑。习近平一向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他认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习近平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他认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学习历史是为了未来。习近平认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都是基于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思考而提出的。对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历史思维要求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要学会运用历史眼光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制定可行方案,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
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历史特别是党的历史。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习近平善于总结党的历史。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的历程。他指出,“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他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习近平科学对待党的历史。他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他强调应采取全面、歷史的科学分析方法,客观、公允地看待党的领袖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视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习近平善于运用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习近平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他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坚持历史思维,就是要在对历史的深入学习思考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养分和力量,在现实工作中照好历史这面镜子,既要善于总结和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做到以史为鉴、更好地走向未来,又要善于总结和汲取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做到修正错误、更好地前进发展,做到学以增智、学以修身、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三、坚持辩证思维:善于抓关键、找重点、摸规律
习近平非常重视辩证思维,要求干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他指出:“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这些都充分说明习近平对辩证思维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谋划和指导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牛鼻子。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抓住重点、牵住改革“牛鼻子”是一个重要方法论,习近平多次强调这一点。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工作怎么抓?习近平深刻阐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从而作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强调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
坚持和运用辩证思维,就要坚持“两手抓”,学会“弹钢琴”。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包括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都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 “弹钢琴”,就是要统筹兼顾,不能搞“单打一”。“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
坚持辩证思维,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学会“弹钢琴”,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实现纲举目张;坚持“转化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止由量变到质变、由小错酿大错;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看待事物、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四、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创新思维,就是对事物做全新思考,对结构做全新调整,对活动做全新谋划,力求寻找新思路,开创新境界。习近平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现在,我们面临的时代条件、社会环境和形势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开拓创新。习近平特别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被动、错失机遇。习近平强调,要坚定创新自信,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
关于创新思维,习近平着重强调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创新的巨大作用。他指出,“縱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二是注重创新的方式方法。关于科技创新,习近平则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传热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关于文艺创新,“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关于传统文化,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注重各个层次的创新。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四是注重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准。习近平强调,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
坚持创新思维,就是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破除迷信、超越陈规,转变思维习惯、突破思维定势,强化问题导向,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五、坚持法治思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用良法求善治,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分析和处理我们党治国理政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积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基本约束,也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习近平高度重视法律制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还指出,要更加自觉地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万事当头先想到法律,遇到问题先看有没有法、法是怎么说,是坚持法治思维的核心。有法则依法,无法则立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要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各级党员干部要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势,实现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以法治眼光、法治方式想问题办事情;带头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真正建立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治国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各级领导干部应自觉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要坚持依法行政。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解决矛盾、推动发展、深化改革,都要不断审视行政行为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是否合法,自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力推进权力清单制定工作,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带头自觉守法、坚决护法,维护法律和制度的严肃性,维护他人和组织的合法权利。任何人不能搞权大于法、以言代法、选择性执法。尤其是在关涉自身利益时,要做到自律自省、遵章守纪,不搞特权、不搞潜规则。要大力推动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以公开透明保护自己、维护法律尊严。要大力支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决抵御和打击司法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让法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全社会充分相信法律、依赖法律。要带头学法和普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实际行动引导全社会自觉依法维护权益、履行法定义务。
法治思维说到底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六、坚持底线思维,做最坏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积极主动应对,趋利避害,有守有为,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
习近平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度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从可以接受变得不可接受。凡事从坏处准备,才能筑牢防线,解除后顾之忧,因为底线失守意味着满盘皆输。但底线思维又不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思维方法,守住底线只是底线思维的起点。守住底线,把危险和危机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其目标在于推动矛盾向其对立面转化,达到最好的结果。这说明,底线思维蕴含着积极有为的态度,要求人们积极寻求合适的方法,推动目标尽快实现。
“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是作决策、谋发展的基本遵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忧患意识,任何时候都学会从“最坏”的可能来设想、来预警,向“最好”的结果去努力、去争取,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事、手里有牌,这样才能“任憑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习近平重视运用底线思维思考问题。比如,在谈到举旗走路问题时,他强调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在谈到国家核心利益时,他强调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在谈到发展问题时,他提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他强调“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
重视防范化解风险是习近平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认真评判决策处事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最坏局面,把应对的预案和政策措施谋划得更充分、更周密,既谋“一万”,又虑“万一”,既“有守”,又“有为”,行稳致远,争取最好的结果。
责任编辑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