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03-25汤筱娴
汤筱娴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无论是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还是国内金融创新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发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地域性金融市场不断变化,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相较于重点大学金融专业在培育拥有高职业素养、高综合能力的高端型金融优秀人才方面,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需要注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才能提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当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缺少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发展要求
在金融教育专业改革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重视基础、丰富路径、加强实践、提高能力”为核心,注重复合型与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育。但是,当前许多地方高校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对于毕业学生毕业就业率的目标要求,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成“重视学生就业,提高技能培养”,以至于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教育环节,过于注重实践业务能力的培养,导致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和综合性高校人才培养专业素养方面的差距逐渐增大,且人才培养效果也与职业院校基本相同,但是其技能培养方面,与职业院校差距甚远,以至于降低地方高校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课程设定不符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理解为掌握一个专业知识,并且了解众多有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可以在问题分析中,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展开综合性审视与创造性思考,拥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目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方面,课程设定过于重视专业自身,针对与金融相互交叉的课程缺少重视,譬如,现阶段金融已经深入至企业组织全过程当中,而战略政策的制定、业务的运营等方面都与金融有着紧密联系,所以作为企业的一名金融工作者,只了解金融知识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了解企业组织经验过程,以此推動企业长足稳定发展。又例如,金融和组织的金融经营存在密切联系,但是许多地方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定中,和财务知识有关的课程占比相对较低,只是片面的涉及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后从事企业金融有关工作的学生而言,会对其带来不利影响。
习惯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许多地方高校因地域与条件的影响与限制,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并不十分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校教师师资水平较低,多数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多以在理论基础与实践实训方面教学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另外,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从事于金融行业,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导致知识的讲解只能局限于课本方面,以至于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相悖。第二,和金融有关的实验经济学课程与实验室基础设施配置存在滞后性,主要体现在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验探究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学生无法全面理解宏观金融政策相关知识,缺少此方面的实践能力。另外,许多实验课程主要以模拟单一产品怎样交易为主,此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课程设置,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金融产品的性质、市场发展等内容,使学生无法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把控。第三,有关生产实训与毕业实习流于表面形式,多数地方高校的实训毕业实习,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的方式,对于实习方面的考核,也仅停留于实习报告完整方面,难以对实践探究能力、创新思维意识等方面展开有效培养,限制学生的综合化发展。
人才培养主体过于单一,缺少协同创新培养思维
基于西方国家教育实践的层面,发现协同创新已经被多数高校当作内部形成知识的重要分享机制,尤其是参与者们拥有相同的目标、内在的源动力、直接互动交流,依托于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创新教育资源平台,实现多方位互动交流与多元化协调合作,以此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局面。现阶段,我国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沿用单一主体教育方式。金融人才培养因专业性过于凸显,人才培养的效果与指标仅符合理论讲解远远不够,还需要重视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才能实现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只依托于自身的经验与力量,还要探索“学校与起来联合”“学校与学校联合”的多元培养方式,才能促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地方高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对策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应该以重视基础、丰富路径、加强实践、提高能力”为核心,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于教育结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主要针对从事和金融有关的研究、管理工作,熟练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了解与金融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经济性知识、管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等,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可以对工作问题展开创新性分析的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统称。基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不仅仅要求人才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与扎实的知识结构基础,还强调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掌握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了实现上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地方性高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优化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板块,夯实学生的专业学习基础
地方高校将《金融学》为基础,根据通识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微观管理与实践探究等方面,对其专业展开课程设置,以此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板块。其中,通识教育板块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史、商业伦理等理论知识,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育作为金融专业的主要内容,应该注重基础理论教育课程的设计,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重点,做好对教学课时、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特别在教材内容的选取方面,应该与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观念相融合。其他课程设定主要涵盖中央银行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工程等内容。微观管理板块主要涉及管理学课程、企业战略课程、财务管理课程等内容。实践探究板块除去原有的金融市场实训、证券投资实训、外汇业务实训以外,还要加大地方高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将生产实训与毕业实习和当地企业联合培养,达到双赢的效果。
完善金融专业教学机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显著作为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显著特点。然而,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自我学习意识、探究问题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课内课外的有效渗透与培养。地方高校课堂之内的理论教学,教师可利用探究式、分组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金融市场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譬如,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强化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问题能力;案例式教学方法能够对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展开培养;分组式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进一步提升。然而,课堂之外的学习,需要金融专业学科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与促进作用,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赛、创新赛、社会调查等不同活动,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制定完善的协调培养制度,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主要源自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地方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改变传统的培育观念,不断的优化与改进高校教育机制,打破高校和外部协调的壁垒,通过和当地银行企业、保险企业、证券企业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提高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目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是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科特点所设定的,所以在协同创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不但要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办学情况,也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作用,全面考虑协同体所面对的金融行业特点,以此探索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政协同等不同方式,展现地方高校独有的人才培养优势作用,促进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金融教育水平
当前,所有教育改革都离不开高水平、高素养、高能力师资队伍的推动,而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变革也不例外。需要地方高校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展开教育培训活动,使金融专业学科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不断提升,保障金融基础理论教学的整体效果;另外,地方高校也可利用协同创新人才培育模式,邀请金融业的专业作为兼职教授,以此扩大高校师资队伍,提高金融教育的整体水平,保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意识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必要性,以此改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方式,结合地方高校办学情况,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实践能力、认知规律、接受水平等方面入手,意识到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缺陷与不足,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改进与优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地方高校教育教学事业稳步发展,使金融专业学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本文系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金融科技推动下构建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13753012Y)的研究成果。]
(江蘇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