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互动:给学生变好的力量
2021-03-25韩郁香
【摘要】教育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变得更好的力量。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生,通过创设安全、信任、理解、尊重、舒展、自由的互动环境,与学生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给学生自我成长的情感支持。
【关键词】师生关系;情感互动;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7-0061-02
【作者简介】韩郁香,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江苏苏州,215021)校长,高级教师。
教育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变得更好的力量。我以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生,通过创设安全、信任、理解、尊重、舒展、自由的互动环境,与学生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给学生自我成长的情感支持。
一、理解感受,“赢得”而非“赢了”
小学生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状况”:忘记带作业本急得团团转、比赛输了哭鼻子、担心抽背课文不想上学……这些成人认为是鸡毛蒜皮的事儿,在小学生那里却是“天大的事”,他们紧张、焦虑、害怕、沮丧甚至恐惧。如果教师只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有意无意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居高临下、理所当然地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其结果必然是学生要么被动接受,要么对立抵抗,师生互动关系断裂,宝贵的教育机会丧失。所以,我以为,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感受,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结,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
新入学的小周不愿意上学,连续一周都是爸爸硬将他“塞”到校门内的,每次小周都哭得撕心裂肺。父母和老师操碎了心,讲道理、给奖励,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了,可小周不肯上学的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一天早上,我在校门口护导,正好见到了小周哭闹的一幕。我轻轻走过去,俯身和他平视,亲切地拉起他的小手,微笑着问他:“你不愿意进学校,一定是有原因的,能告诉我吗?也许我可以帮到你呢。”我充分表达对他的情绪和感受的认可和理解。小周一边抽噎一边回答我说:“是的,我不想上学,教室里太热了,都没有空调。”站在成人的角度看,这算什么理由呢?我知道,这就是小周真实的想法。“是啊,没有空调多热啊!你看,我的脸上挂满汗珠,衣服上也全是汗水。”小周看着我点点头说:“是的,你的脸上全是汗。”“可我是老师,天热我也要工作啊!你是学生,天热也要来上学,对吗?”小周不哭了,点点头,把我的手拉得更紧了。我知道由于理解和认同,我和他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情感上的联结。我抓住时机,引导他说:“好,那我们去教室吧。天这么热,我坚持工作,你坚持上学,我们的行为就叫‘负责。”我们手拉手一边说一边往教室里走去。
教师用儿童的方式走进儿童情感世界,理解他们的“苦衷”,倾听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困惑”,如此才能“赢得”学生。
二、满足需要。“对话”而非“对抗”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告诉我们,孩子的觉察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却很差。孩子总是按照自己的“私人逻辑”去感知事情,得出自己的个人“诠释”,从而做出相应的“决定”和“行为”的。教师和学生互动,有时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要善于读懂学生行为背后的“密码”。
六年级的小胡总是无事生非,不断制造麻烦:上课发出怪叫、无故抢走同学的钢笔摔在地上、不交作业并撕碎自己的作业本、和老师父母顶撞……而且他因为种种不良行为的“屡教不改”被同学疏远、被老师批评,内心产生的对抗情绪导致不良行为的“变本加厉”。于是,我和班主任为小胡“私人订制”了一节特别的班会。我们请全体学生回忆小胡的优点,将一句句温暖的话送给小胡:小胡经常义务擦黑板、小胡自告奋勇为班级换很重的桶装水、班队活动时小胡忙前忙后帮老师的忙、小胡把自己的钢笔借给同学、小胡为班级绿植浇水……这节课上,小胡第一次一直安静地端坐在座位上,班会课的最后,我主动走过去紧紧拥抱小胡,他激动得浑身颤抖。这节班会之后,老师和同学对小胡的关注更多了,小胡的捣乱行为越来越少,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小胡的专属班会,让他发现自己对班级的价值与贡献,改善他在班级里的人际交往环境,满足他对于“归属”的需要,从而获得变得更好的力量。
三、激励导行,“自律”而非“他律”
我们常常习惯“告诉”学生,比如“请把桌面收拾干净”“课间不要奔跑”“认真做眼保健操”,也习惯于“评价”学生,比如“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很能干”“我为你感到高兴”。这样的“告诉”和“评价”虽然在某些时刻有效,但经常“被告诉”“被评价”的学生会失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他们会变得过于依赖外部的力量,很难激发内在的驱动力,甚至还可能造成“知行分裂”,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屡犯屡错、害怕挑战、缺乏勇气的原因。
小豪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三番五次促膝谈心、三令五申严厉要求,成效并不明显。一次课堂作业时间,老师对小豪说:“小豪,同学们完成今天的作业平均需要15分钟,你觉得你需要多长时间呢?”小豪想了一会,说:“我只需10分钟。”“那你能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在10分钟之内完成作业吗?”小豪立刻眉飞色舞地说:“做作业时聚精会神,不东张西望,不玩笔和橡皮,不和同学讲话。”“你想了很多按时完成作业的好办法,一定很有用,试试吧。”老师及时鼓励道。小豪立即埋头写起作业来,专注、认真、投入,不到10分钟果然完成了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他们会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自信、感受价值、形成自律。
总之,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认可和理解学生的感受,满足和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相信学生能够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给予他们变得更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