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络本草考证
2021-03-25臧二欢毕雅琼李旻辉
李 雪,臧二欢,毕雅琼,李旻辉,,,4*
(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2.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3.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4.内蒙古自治区特色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包头 014040)
丝瓜络Retinerus Luffae Fructus又名丝瓜网、瓜络和丝瓜瓤等,是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 Roem.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呈长圆筒形或长梭形,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由多层丝状维管束交织而成,主要功效为通经活络、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主治胸胁胀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女子经闭、乳汁不通、痰热咳嗽、热毒痈肿、痔漏、水肿、小便不利、便血、崩漏等[1],现今南北方都比较常见[2],本草古籍记载以个大、完整、筋络清晰、质韧、色淡黄白色、无种子者为佳[3]。丝瓜嫩果和茎叶汁液中含有多种生物碱,有清热化痰、凉血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疗热病烦渴、咳嗽痰喘、便血尿血等症[4]。丝瓜络药用历史悠久,但因历代著作中的名称、来源等具有差异,对临床用药造成一定干扰,因此对本药的本草考证工作具有很大必要性。本文通过对大量本草典籍的考证和文献查校,对丝瓜络的名称、基原、产地、炮制、功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以期为药材的开发和正确使用、道地产区及炮制方法的确定等提供参考。
1 名称考证
1.1 以功能命名 丝瓜络入药较晚,《本草纲目》[5]记载其“惟可藉靴履,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本草再新》[6]记载:“丝瓜络,通经络,和血脉,化痰顺气”,这是本品首次以“丝瓜络” 为正名记载。见表1。
1.2 以形态命名 《本草纲目》[5]云,“此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丝罗之名。昔人谓之鱼鰦,或云虞刺”。丝瓜络维管束是多层丝状纤维交织而成的网状物,表面白色或黄白色,故记载异名“鱼鰦、虞刺”。其他古籍记载的异名为“老丝瓜” “天萝筋” “丝瓜网、纺线” “天罗线” “丝瓜筋” 等。丝瓜络体轻,略弯曲,质坚韧,不能折断,多呈长棱形或长圆筒形,两端较细,瓜瓤呈絮状,书籍记载的异名还有“丝瓜壳” “瓜络、絮瓜瓤” “天罗絮” “丝瓜瓤” 等,见表1。丝瓜络横切面可见子房3 室,形成3 个空洞,内有少数残留的黑色种子,故《本草纲目拾遗》[7]记载丝瓜络为“天骷髅”。
表1 丝瓜络名称演化表
2 基原考证
2020 年版《中国药典》 收录的植物基原为丝瓜Luffacylindrica(L.) Roem.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丝瓜另有别名“蛮瓜”,“蛮” 多指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今闽、粤、桂、黔、滇诸省当时均被视作蛮貊之地[9]。丝瓜的起源尚存在争议,一直没有较统一的说法,直到《食物疗法》[10]中记载丝瓜原产印度,唐朝末年传入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是《老学庵笔记》:“用蜀中贡余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 这是用丝瓜络洗涤器物最早的记载,以及《咏丝瓜》:“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丝瓜” 一名最早见于《本事方续集》[11]“治肠风” 方,注称“ (绵瓜) 一名蛮瓜,一名天罗,又名天丝瓜”。最早提及种植丝瓜的著作是《种艺必用》[12],这本著作在“种瓜” 的后条提到“种丝瓜,社日为上”,介绍了丝瓜在社日节种植最佳。《本草纲目》[5]记载,“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记载了在2000 年前印度就有裁培,科学界也普遍认为丝瓜也原产于印度或以印度种植历史最为悠久。所以有学者认为丝瓜既有可能指其传自中国南方,也有可能指其来自海外,是由东南海路传入的。《救荒本草》[13]对丝瓜的形态有较详细的形态描述。谓“丝瓜,人家园篱种之,延蔓而生,叶似栝蒌叶,而花又大,每叶间出一丝藤,缠附草木上,茎叶间开五瓣大黄花。结瓜形如黄瓜而大,色青,嫩时可食,老则去皮,内有丝缕”。《本草纲目》[5]记载,“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树竹,或作棚架。其叶大如蜀葵而多丫尖,有细毛刺,取汁可染绿。其茎有棱。六七月开黄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黄。其瓜大寸许,长一二尺,甚则三四尺,深绿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栝蒌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植物名实图考》 中记载,“坚韧,表示质坚韧不易折断,如丝瓜络、桑白皮”。见图1 (引自文献[14])。
图1 古籍中所绘丝瓜图
3 产地考证
丝瓜以及丝瓜络在历代本草著作中记载较少,鲜有提及产地。《救荒本草》[13]记载为“丝瓜,人家园篱种之”。《本草纲目》[5]记载,“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又云“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从古籍中可以看出丝瓜之前主要在南方种植,产地有南方变迁到北方的趋势,今南北皆有,且栽培广泛,没有特定产区,而在近现代本草著作中才详细记载有其产地。《中药材商品规格质量鉴别》[15]记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江苏南通、苏州,浙江慈溪较多产并质量好”。《中华本草》[3]记载,“丝瓜络主产于江苏、浙江。销全国,并出口。全国大部分地区也产,多自产自销”。《500 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16]记载,“丝瓜络商品主要来源于栽培品。丝瓜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尤以江苏、浙江一带丝瓜络产量大,主产于江苏南通、苏州、启东、海门;浙江慈溪、海宁、余姚等地,以浙江慈溪所产最佳”。《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17]记载,“丝瓜络全国各地均产。以浙江慈溪所产质量为佳,江苏南通、苏州所产质量为好,销国内,并出口。其他各地均自产自销”。可以看出,本品目前主要来源于栽培,全国均有产,但以浙江、江苏所产质量最好,为道地产区。
4 历代采收加工及炮制
历代本草对于丝瓜络的采收加工叙述简略,仅散见于个别书籍;现代对于丝瓜络的采收加工为秋季采取枯老的果实,搓去外皮及果肉,或用水浸泡至果皮和果肉腐烂,取出洗净,除去种子,晒干[18-19]。丝瓜络生品长于祛风化痰、通络除痹,将丝瓜络炒制成炭可以用于止血等功效,酒丝瓜络可以增强其通经活络的功效[20]。《中华本草》[3]记载有丝瓜络的炮制加工为“丝瓜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种子,击扁,切成小段。炒丝瓜络,取净丝瓜络小块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中国药材学》[21]还记载有酒丝瓜络:“取黄酒喷洒丝瓜络拌匀,使之吸尽,闷润后炒干,每10 kg 丝瓜络,用黄酒1 kg”。在一些书籍中记载丝瓜络烧灰存性,即炮制成丝瓜络炭,治疗小肠气痛、子宫出血、痔血等功效,最早有《证治准绳》[22]记载有丝瓜络炭的炮制方法为“近蒂三寸,连子烧灰存性”,现行为取丝瓜络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清水,取出,晾干。在《本草用法研究》[23]中记载,“丝瓜络,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可治小肠气痛、绕脐冲心,还云“丝瓜络,烧存性,同多年石灰、雄黄为末。以猪胆汁、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可治疗痔漏脱肛。《江西中药》[24]记载,“丝瓜络、棕榈各等分。炒成炭,共研末后口服,可治疗子宫出血、痔血”。
5 功效考证
丝瓜络味甘,性凉,归肺、肝、胃经[25],最早有《本草纲目》 引宋会之方记载,“老丝瓜去皮一枚(剪碎),巴豆十四粒。同炒豆黄,去豆;以瓜同陈仓米再炒熟,去瓜。研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可治疗水蛊腹胀。《本草纲目》[5]记载,“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治诸血病”。《鱼孚溪单方选》[26]记载,“丝瓜络(煅,研),每15 g,酒下”,用于活血通络、治疗经事不行。《本草用法研究》 记载,“丝瓜络,烧存性,同多年石灰、雄黄为末。以猪胆汁、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补充了丝瓜络可治疗痔漏脱肛的功效,同时记载了“丝瓜络,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可治疗小肠气痛,绕脐冲心。此时已经将丝瓜络的功效的描述已经较全面了。《分类草药性》[27]在丝瓜络原有功效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效,“研末调香油涂汤火伤”。在《脉因证治》[28]中首次记载丝瓜络可以治疗疝气。通过Cytoscape 3.6.1 软件对不同年代书籍、名称和功效相关联,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用边表示,见图2。
图2 丝瓜络“年代-医药书籍-名称-功效主治” 关系图
《本草纲目》 《本草用法研究》 等古籍中对于丝瓜络的功效主治均有大量记载,主要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的作用,主治胸胁胀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女子经闭、乳汁不通、痰热咳嗽、热毒痈肿、痔漏、水肿、小便不利、便血、崩漏等。在一些验方中丝瓜络还用于治疗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炎、尿道炎等症。其他本草古籍记载的丝瓜络的功效与上述基本一致。
6 结论
丝瓜络别名较多,主要以其功能作用、生长形态等方式命名,古代有洗锅罗瓜、老丝瓜、天罗絮、天骷髅等,现代有丝瓜络、天萝筋。从历代本草基原考证可知,丝瓜入药较晚,品种较为单一,一直是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 Roem.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入药部位为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除去外皮、果肉、种子后洗净晒干即可药用,无替代品或者伪品。
在产地变迁考证中可以看出,丝瓜以栽培为主,没有特定的产区,直至近现代本草著作中才详细记载其产地。本品目前主要来源于栽培,南北皆有,分布较为广泛,但以浙江、江苏所产质量最佳,为道地产区。
古籍记载的丝瓜络炮制方法主要为丝瓜络炭和酒制丝瓜络,目前主要炮制品有丝瓜络(块)、炒丝瓜络、丝瓜炭3 种[17]。丝瓜络生品常用于祛风化痰、通络除痹,丝瓜络炭常用于止血等功效,酒丝瓜络可以增强其通经活络的功效。
《本草纲目》[5]记载:“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治诸血病”,直到清代才明确详尽记载了其功效。丝瓜络在民间验方应用较多,其功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并且在市场上较容易获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充分开发利用该药用植物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