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牛羊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及措施
2021-03-25钟常胜赖小春林绵芳
钟常胜 赖小春 林绵芳
(1.会昌县庄口镇便民服务中心,江西赣州 342600;2.会昌县农业农村局,江西赣州 342600)
目前,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已成为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但受制于牲畜数量多、养殖密度大的影响,一旦个体感染发病将迅速在全群传播扩散,进而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因此加强对疾病防控工作的研究意义重大。
1 牛羊规模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疫病
1.1 口蹄疫 该疾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发于牛羊的口腔、乳房和蹄子部位,发病部位红肿、伴有水疱和溃烂症状,幼龄期牛羊蹄子肿胀且可能出现蹄壳脱落现象[1]。
1.2 放线菌病 该疾病是由放线菌引发的慢性传染病,多发于2 ~5 年牛羊的头部、颈部与口腔内舌部等部位,病菌主要作用于患畜骨骼,在感染后期病灶将呈现出米粒大小的颗粒组织、呈灰黄或微棕色,质地富有弹性。
1.3 结核病 该疾病是由分歧杆菌引发的细菌性疾病,具有一定潜伏期,患畜在淋巴、肺部的病灶易出现结核性结节肿芽、结缔增生或钙化现象,伴有咳嗽、呼吸短促、机体消瘦等临床症状,且易出现并发症。
1.4 布鲁氏菌病 该疾病以布氏杆菌为传染源,多发于患畜关节部位与生殖系统,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患畜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站立困难等症状,妊娠期牛羊易增加流产概率,公牛羊易患睾丸炎或不育症,属人畜共患病。
2 规模化牛羊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及具体措施
2.1 常用技术方法
2.1.1 检疫技术 由于规模化养殖场在栏动物数量较多、养殖密度相对较大,一旦个体发病将迅速蔓延、扩散至全群,增加治疗难度与成本,因此要求检疫人员秉持“预防为主”原则进行检疫技术的熟练运用,在养殖场内建立常态化检疫制度,日常密切观察牛羊的生长状况与行为表现,并做好饲养记录。进入检疫阶段时,应结合个体体质与不同生长阶段执行差异化检疫标准,通常应在牛羊原地休息30 min 左右开展检测工作,注意规避在进食后或运动后直接检测,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当发现存在轻症患畜时,需立即将其隔离、实行科学用药,同时对饲养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结合实际情况淘汰重症病畜,并完成无害处理。
2.1.2 体温测量 常规状况下犊牛羊的体温保持在37.5℃~39℃,成年牛羊体温会上下浮动0.5℃左右,且昼夜体温差在1℃以内,应以此作为体温检测标准。通常宜选择在09:00 ~10:00、13:00 ~16:00 进行2 次体温检测,观察测试牛羊的体温数值及温度差是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当牛羊剧烈运动、接受日晒或饮水后,需待其休息30 min 左右再进行体温测量,确保测量结果具备参考价值。
2.1.3 牲畜保定 为保证在疾病检测环节兽医顺利完成疾病诊疗、维护人畜安全,需对牛羊采取相应保定措施,常见保定方法包含5 种类型。一是围抱保定法,该方法适用于犊牛羊保定,由饲养人员双手穿过牛羊胸侧位置,围抱住牲畜的前胸或背部使其固定。二是徒手保定法,由饲养人员单手紧握牛羊角部位,另一只手拉住鼻环或鼻角,或利用手指捏住牲畜的鼻中隔部位起到固定效果。三是鼻钳保定法,由饲养人员一手抓住笼头,另外一手握住牲畜鼻钳,将两钳嘴、鼻孔抵在一处,此时迅速将鼻中隔部位夹紧,使其牢固固定。待完成疾病诊治后,饲养人员需逐一解除保定措施,严防鼻钳甩出致使人畜受伤。四是倒卧保定法,该方法需选用一条长约15 m 的绳子,由饲养人员将绳子一端绕过牛羊角根部栓牢,另一端由内颈背侧穿过,待绕至肩胛、筋结节前端时需分别绕过腰腹、背胸部位做环套,再将绳子引向后方,以倒卧对侧作为两个环套的交叉部位。在此基础上,安排两名饲养人员将牲畜头部固定,按向倒卧侧,再由两三人向后牵绳,借助绳套起到对牛羊躯体的压迫作用,使其胸腹肌部位持续保持紧张,后肢屈曲自行倒卧,便于兽医开展临床诊疗或外科手术。五是柱栏保定法,该方法在临床诊疗环节的应用频次最高,常采用六柱栏保定方法。选用钢管作为柱栏制作材料,在柱栏上安装若干钩、环,将栓绳一端固定在柱栏上,另一端连接前带、腹带、背带或臀带等,保证使牲畜的前后、左右、上下各部位均实现可靠固定,为瘤胃切开、修蹄等手术创设便捷条件。
2.1.4 饲养管理 在日常饲养环节,饲养人员应定期更换圈舍内的垫草,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及尿液,做好发酵床的清洁消毒处理,保证圈舍内定期通风、完善保暖措施,做到科学饲养管理。
2.2 具体防控措施
2.2.1 确保科学选址 在养殖场选址环节,应尽量远离居民区和工厂,至少保持500 m 以上距离,选择下风地带、通风状况好、干燥区域修建养殖场,注意避免周围有过高建筑物或围挡,保证圈舍每日可接受到足量光照,以此增强牛羊体质、起到杀菌灭菌效果。
2.2.2 牛羊引进管理 通常应基于全进全出模式进行牛羊引进管理,优先执行本场引进方法,在引入牛羊后隔离观察7~21 d,接种疫苗,待观察无不良反应或疾病症状后方可混群饲养,完善补栏处理,避免携带病毒入场[3]。
2.2.3 场舍清洁消毒 加强场舍卫生清洁与消毒管理是防范、阻断病菌传播的主要措施,要求规模化养殖场制定科学的卫生消毒计划,选取春、秋等疾病流行季节加大消毒力度,采用喷洒方式进行全场消毒。牛羊出栏后,应做好圈舍彻底消毒,待空置7 d 以上方可引入新一批牛羊,避免因养殖环境残留病菌造成交叉感染问题。养殖场入口、门口等区域,应完善消毒池等卫生设施的配置,针对进出场人员、车辆执行严格消毒处理,选用来苏尔、氢氧化钠等消毒剂进行轮流替换消毒,保证最大限度地起到杀灭病菌效果。
2.2.4 疫苗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的主要目的是增强牲畜机体抵抗力,有效降低牲畜易感性。对此,要求养殖人员明确各类常见流行疫病的发病时期,提前编制好免疫计划与防控措施,完善免疫接种流程的建设,结合不同日龄、身体状况的牛羊制定差异化免疫方案,采用口服、滴鼻、胸腔注射、肌肉注射等方法进行免疫接种,且应注重对疫苗生产厂商、保质期、外包装完好度等进行详细检查,避免注射无效疫苗[4]。根据不同动物个体差异,针对体质较弱、妊娠期母畜应禁止随意接种疫苗,并做好母源抗体的全过程监测,避免因抗体滴度受限抑制抗体的产生。
2.2.5 定期药浴驱虫 牛羊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寄生虫的影响,感染寄生虫的牲畜将表现出营养不良、机体消瘦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因器官衰竭死亡。因此,要求饲养管理人员做好全群定期药浴驱虫管理,严格选取正规厂商生产的指定驱虫药,在每年2—3 月、10—11 月等寄生虫发病率较高的时段要对全场牲畜进行集中驱虫,并在母畜产前14 ~21 d、产后2 1~2 8 d 各执行1 次驱虫[5]。针对种公牛、种公羊至少每年进行3 次驱虫,针对断奶期犊牛羊执行1 次驱虫,以有效抑制寄生虫疾病。
3 结语
现阶段,疫病防控已成为规模化养殖领域的重点工作内容,要求饲养人员应熟练掌握口蹄疫、放线菌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常见流行病的季节性发病特征与临床症状,在日常饲养环节应加强疫病防控措施管理,做好规模化牛羊养殖场的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及时阻断疫病传播途径,维护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