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神话的主题学研究新创之作
——评陈建宪《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研究——母题分析法的一个案例》
2021-03-25王立
王立
(大连大学 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622)
洪水神话迄今已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被发现,称得上一个世界性的多学科关注的神话母题。在我们这个有着大禹、女娲神话的国度里,关于洪水神话的探讨可以列出前贤硕彦长长的名单,其中有神话与文学母题兼通特色的萧兵、叶舒宪、王钟陵诸兄等,对文学主题学理论也多有丰富。然而,关于洪水再殖型神话跨域跨文化的专题系统研究,多年来却因种种困难,一直留有讨论空间。近令人鼓舞地看到,华中师范大学陈建宪教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成书的专著《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研究——母题分析法的一个案例》[1],在叶舒宪兄主持的“神话学文库”中面世了,其主要贡献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运用母题研究的跨文化、跨民族优势,填补了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形态的缺环。
此前,从钟敬文先生、黄芝冈先生,到刘锡成、萧兵、王孝廉、鹿忆鹿等学者,对此课题都有许多讨论,而陈著在主题学理论视域下的观照,则更加理论化、体系化。该著以空间分布→异文演变为经纬,采取“文化圈→母题异文”对应角度,将神话类型按照5个主要的文化圈,分作地中海(两河,8个母题),印度(7个母题),东南亚(6个母题),美洲(4个母题),大洋洲、非洲等(4个母题)。何以要如此铺开?首先,没有这些参照,如何给中国洪水神话定位,寻究中国洪水神话的特征、本质呢?因而,这绝非那种自说自话式的封闭研究可比。其次,不了解欧美学术史及其研究方法,仅仅依靠感悟,那就成了孤陋寡闻、闭门造车。最后,这牵涉到一个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问题。神话思维,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史的个案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就事论事评介,如屈原、曹植、李白、杜甫、苏东坡……倘若谈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及其类似故事的多民族呈现,也是这样一种谈法,那可就不是在进行研究了。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可以考察其生平创作道路,而神话研究须当深入到人类多民族某些共情共性的神话思维之中。至于像洪水神话类型这样的母题研究,就更难于就事论事了。如刘魁立先生所说的,民间文学中蕴含着大量重复的母题,也有其历史感,“但它决不以历史纪年为前提”,而且,我们知道,“没有异文就没有类型”[2](P132)。陈著不仅恰切地运用了母题—类型理论,而且将洪水神话这样一个难度很大的研究对象,置于世界性的5个文化圈中,这样,得出的认识与基本结论,就能在错综交织的参照系中多方比较,能经得起推敲,而且其各自空间地理的特征、表现的异同也较易于凸显。至于中国的中原神话,研究积累较多,陈著也就没有多加罗列,这是值得点出、学习和予以赞许的。
第二,将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中国化、理论化、可操作化。
该著主要以中国多民族洪水神话作为论述对象,在解读具体故事亚型时,著者采用了分合式的展示→揭示方法,总说与分说常常交错进行。该著将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分为汉族亚型、苗瑶壮侗亚型、藏缅亚型、南岛亚型及其他。其中汉族亚型,异文达191篇,藏缅亚型,则以纳西族史诗《创世纪》为代表。然后概括出不同故事圈的交叠构成的诸多变体。在此基础上,“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流布示意图”就令人在一目了然中,得以分别了解,而后有一个总体印象。这不仅要擢拔出代表作品,还要胪列代表性的先期研究论作,提炼出观点,得出己见。为此,该著创造性地运用主题学—母题分析方法,丰富了研究的层面,达到了母题类型研究与历史地理的文化圈特征分析的结合,以华中、西南为主,衔接并补充了鹿忆鹿教授的华南、台湾原住民洪水神话的研究,从而使这项研究踵事增华,增强了立体感、历史感和空间分布的全面性。
第三,富有创意地延续发展了故事学理论。
该著将故事学理论的提炼概括并成功运用,完善了我国现有故事学理论。
神话学与故事学具有微妙的有机联系,两者都是世界性、中外沟通的学术领域。“元故事”(指一个揭示民间叙事深层结构的故事模型)的概念即由著者提出,从阿克塞尔·奥尔里克到普罗普、约瑟夫·坎贝尔、罗伯特·麦基等,著者沿波讨源加以吸收,又提炼出适合洪水再殖型神话故事的深层结构,即平衡被打破与恢复平衡的历险,从中概括出头尾易变律、重复律、情节统一律和同类转换律,等等[3]。凡此种种,都具有故事学研究的普遍应用价值。仅就洪水神话与明清民众的应灾心态来看,内在联系即隐约存在[4],其间是否有神话孑遗需要探讨,而洪水神话与后世多种灾害、御灾故事是否也有着某种联系,彼此有哪些共同之点、不同之点,御灾故事传播中有哪些神话元素,在不同种类灾害的故事言说中[5],哪些神话元素起到了,抑或能继续起到哪些微妙的功能,也值得在世界性的空前灾疫背景下予以讨论、开掘。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了可称道的新技术践行与突破。
母题研究的基础工作十分繁杂,关键在于如何便捷运用众多异文。对此,该著充分考虑到了应用检索上的可操作性,就是用电脑软件处理大量故事文本,以统计学方式描述一个多文本口头故事的起源、原型和亚型。据著者统计,在该书的数据库中,已总共收录了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文本682篇,具体来源于30个省(市、自治区),对此,著者二十多年前发表过相关论文[6],而在持续二十多年的长时段研究中,著者“一直思索着如何解决对这种异文众多、形态复杂的故事类型进行叙事元素的解析与把握的难题,希望找到一种办法,使民间故事研究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应当说,著者与许多同行一样,具有一种我们时代所标举的工匠精神。从运用大量卡片、制作图表的繁杂手工操作到运用电脑制表、分类,“界定了以母题为中心的各个专业术语:母题、角色母题、事件母题、背景母题、不变母题与可变母题、主要母题和次要母题……母题与故事树、母题与故事圈、母题与故事层之间的内在关联”。应该说,只有经历了多年辛苦的劳作,才会在研究实践中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深切地了解形态分析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据了解,这些操作的新技术尝试,目前在国内外口传故事研究中,还是较为少见的。当然,如何进一步同计算机科技结合,还有着深远前景,至少,目前该书形成的电子文本,已具有多重检索功能,这愈益成为主题学—母题类型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由神话母题、民俗学研究领先的这一趋向,也会与文学史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互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该著也并没有忽视对于其他理论方法及其结论的介绍梳理,如民俗学中的“偷窥”禁忌、心理分析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神话原型批评与集体无意识……乃至考古学的、地质学与气象学的,等等。对于如何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外论著,要言不烦、举重若轻地表述出来,并经得起推敲,该著的确显示出课题把握的前沿性、深度与覆盖面。因而这一研究具有全方位的系统性,人机结合也预示着相关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第五,注重相关学术史的清理与厚积薄发。
捧读该著,重温许多昔日崇敬的师长同道之论,觉得著者对于相关学术史,可谓非常熟悉,如数家珍。如书中两处运用了刘魁立先生的“故事树”理论,即对于浙江33篇“狗耕田”型故事文本的总结:一是在前面母题理论中加以郑重介绍,一是在第十章纵横描述洪水再殖型故事,其孕育、诞生、成长三阶段如故事树的树根、主干和枝繁叶茂,亚型丛生。尤其值得钦佩的是,著者特别关注国外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汲取。21世纪初,马克·埃萨克(Mark Isaak)《世界各地洪水故事》中,仅收有8篇中国文本,而作者2005年博士论文中引用的中国(包括40多个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已达568篇。为了这一跨文化的贯通课题,著者与他的团队在多年前就持续翻译了美国神话学家阿兰·邓蒂斯主编的关于多民族洪水神话研究的一部重要的论文集[7]。因此,该著的一些理念与指导思想,是视野开阔,居于世界前沿的。
此外,该著的现实应用价值也是非常突出的。应该说,中华多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洪水再殖型神话,其实也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理性精神的前导,具有深远的精神史建构价值,寓示着中华民族愈挫愈奋,“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潜在地助推着文学中流水意象等一系列奔腾不息的心灵勃动[8]。关于神话与民族精神、心灵史建构的功能,还在继续发掘与延展之中。
陈著是在叶舒宪主编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神话学文库”中面世的,具有学科的明确的允当定位与理论性、辐射性、权威性,作为在名师指导下博士论文的扩展深化,纳入到“神话学文库”中,但该著似仍有千虑之失,如较新的成果还有未能关注之处。如王宪昭《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煌煌242.9万字,工程量很大,作者搜集了中国各民族12600余篇神话文本,从中提取了有较强涵盖性的33000余个神话母题,已有120000多个典型母题文本个案(而且还在陆续搜集之中),并与汤普森索引比对,补充其所缺之点。其中也包括了“8.灾难与征战”类型(代码W8000-W8999),而8.2即为“洪水”类型,下有洪水时间地点、洪水原因、洪水预言、洪水制造者、洪水的情形、避水方式与工具、避水幸存者与丧生者、洪水的消除、与洪水有关的其他母题等[9],如能加以充实参照,可能会锦上添花。秋高气爽,在人生之秋——学术收获的季节,我们祝贺陈建宪教授新著频出,更上层楼。
记得多年前笔者刚从吉林大学来到辽宁师范大学,多次求教于彼时在辽师任教的神话学前辈,曾任黑龙江大学校长的鲁刚先生,蒙先生面赠他以苏联《世界各族人民神话》为蓝本,广泛搜集加拿大、日本等国资料编写的神话工具书[10],谈起他的同事、好友陶尔夫老师、刘敬圻老师、刘魁立老师、卢康华老师,谈神话与民俗、文学的联系等,后鲁刚先生寓美多年,借助海外资料,他也对洪水神话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介绍(1)鲁刚:《文化神话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第十七章也介绍分析了《圣经》,苏美尔和巴比伦、希腊的洪水神话,印度、缅甸、越南巴拿人的洪水神话,阿达曼人、马来半岛、婆罗洲伊班人、罗提岛、马来群岛贝努亚-贾昆人的洪水神话,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斐济、新希伯里底、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拉亚特亚岛、新西兰毛利人、帛琉群岛的洪水神话,以及南美洲智利印第安人、巴西卡因干人、圭亚那阿卡威印第安人、厄瓜多尔印第安人、玻利维亚奇里瓜诺印第安人的洪水神话,等等,还有关于非洲大洪水传说的地理分布描述及其洪水神话的概括分析。该书稿的整理、校对得到了鲁刚教授在辽宁师大教过的学生赵琨博士的协助。。惜笔者未能在这方面用功,谨以此文表达对鲁刚先生等师长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