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迁精神”的价值选择及其传承

2021-03-25温洋洋

关键词:西迁高校学生精神

朱 平,温洋洋

(1.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21;2.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西迁精神”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科学内涵,不断感召更多人躬身实践,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西部地区去实现个人价值。这既是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精神感召,也是一种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价值选择。

一、“西迁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西迁精神”是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组成的中国精神谱系滋养下,以爱国主义为政治底色,以奉献自我为家国情怀,以团结奋斗为使命担当,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产生的。“西迁精神”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在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培育和塑造的结果。

(一)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上海因为其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同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也逐渐拉开了中国东西部之间的距离,东南沿海成为我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区。而在“台海危机”中,国民党飞机轰炸了上海杨树浦发电厂,浙江沿海岛屿盘踞着国民党的军队,还有随时可能飞到上海进行战争的国民党空军力量等等,将东南沿海及上海推向战争的前沿位置。上海地区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及工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技核心力量聚集地,一旦发生战争,对新中国国家安全、人民安全以及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等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与东部沿海相对的西部地区,因落后的经济条件、薄弱的高等教育基础、艰苦的生活条件而成为当时较安全区域。避开有可能发生战争的前线地区,有利于保护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有助于发挥高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为我国教育国防事业发展及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安全的环境保障。

(二)高校布局院系调整背景

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先进科技投入,西部工业建设与高等院校布局不相匹配的问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障碍。作为西部核心城市的西安,其教育和工业力量都相当薄弱。1953—1954年经过院系调整后,全国39所高等工业院校中华东、华北地区占比较大,分别有13所、11所,东北地区6所,中南地区5所,西南地区也有3所,但在经济发展、生活学习条件都不占优势的西北地区仅有1所。而在当时战争威胁的局势下,部分沿海高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难以发挥,加之所处地理位置使上海高校在后期发展中受到限制,一些新的专业特别是国防专业在上海不能开设,需要转移到西北内陆地区。上海地区工业的发展较先进,教育综合实力排在国内前列。院系调整后,作为上海实力最强、师资力量雄厚、教授最多的交通大学承担起重任,以教育促进西部工业经济大发展,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伟大的一次“凿空”。

二、“西迁精神”的内涵分析

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科学内涵的“西迁精神”是党和人民对交大近七十年来艰苦奋斗的肯定。交通大学以胸怀大局为核心要义,将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大局观放在首要位置,无私奉献的灵魂价值要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取舍,弘扬传统的发展基因是对革命精神的延续,艰苦创业的品格特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路径。

(一)“西迁精神”的内涵分析

1.胸怀大局是“西迁精神”的核心要义

大局意识不仅为人们发展前行指明坚定的方向,还为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胸怀大局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发展大势。大局意识将人民思想与行动统一于党的方针政策中,是中央顶层设计与基层具体实践结合的重要思想指引。爱国主义是胸怀大局的重要体现,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西迁精神”的核心。胸怀大局展示出西迁群体坚持党的领导,把国家发展与人民需要放在首位,“西迁精神”的大局观是交大师生与党在思想上保持一致的表现,是知识分子投身国家建设与西部发展的重要精神指引。

2.无私奉献是“西迁精神”的灵魂价值

奉献有助于提高社会总价值,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2]无私奉献包含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大公无私、克己奉公、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等,从古代的先贤到现代的英雄,再到今天的模范们,将智慧、生命及汗水无私奉献给国家与人民,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体现。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离不开人们的奉献精神,舍小为大、舍己为人是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们在灵魂深处的价值选择,是一个人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发展关键时期,西迁教授们放弃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在黄土地上无私付出,为推动西部全面发展做出巨大牺牲。交大西迁过程中也曾产生争论与分歧,正是西迁群体的大局观与奉献品质、无私奉献的灵魂价值引导着西迁人在面对国家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3.弘扬传统是“西迁精神”的发展基因

弘扬传统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要求,是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华优秀传统包含爱国、利义、仁爱、勤俭等精神品质,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凝结成了“西迁精神”的发展基因。弘扬传统作为“西迁精神”的发展基因将传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是“西迁精神”的内在追求。“西迁精神”受革命时期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影响,在传承开放包容的伟大丝路精神指引下践行了民族传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蕴藏着众多艰难险阻,需要建设者们在党的指引与带领下弘扬传统、不畏艰辛,用实干担当克服复兴征程中的困难。西迁群体作为促进发展的“逆行者”,将个人理想建立在发展西部事业的基础上,并且在一代代新传人中继续发扬光大。

4.艰苦创业是“西迁精神”的品格特质

艰苦是条件,创业则是面对条件的态度。艰苦创业不仅是一种在困难条件下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奋斗品格,还是一种服务国家、复兴民族的爱国践行。[3]它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创业奋斗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艰苦创业作为“西迁精神”的品格特质,即在艰苦环境中开拓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交大师生在特殊时期坚持科研攻关,迎难而上创造出多项成果,在西北黄土地上创建出著名的工业学府,为西北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创新需要在艰苦创业中获取前进动力,突破思维守成,谱写中国发展新篇章。

(二)“西迁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的升华

十九大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让“西迁精神”的科学内涵在新时代得到新的升华。当前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设施建设差距、城乡综合发展与治理间不平衡等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西迁精神”从原来服务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宏观战略的国家逻辑向服务建设我国人民美好生活,尤其是西部振兴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社会逻辑进行转变。这就需要号召我国大批先进科技知识分子投身西部现代化建设,使东西部地区各方面平衡发展,早日将中国现有的不平衡的东西发达程度的二元格局转变为全国实现现代化的一元格局。

三、“西迁精神”的价值选择

交大西迁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伟大“西征”的时代烙印,对改变中国东西部高等教育院校分布格局起到重要作用。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中一直传承着感恩和红色的文化基因,让西迁人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懂得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4]这种精神承载的是无数前辈们的辛劳与智慧。“西迁精神”是西迁人为服务国家建设做出的价值选择,是交大师生面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权衡与取舍。

(一)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抉择

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抉择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政党执政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人们要能够清楚认识到两个利益之间的相互联系,个人利益的获得受益的是“小家”,而国家利益获得受益的是“大家”。西迁老教授们在祖国最需要时刻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诠释了西迁人员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艰难的抉择,体现了他们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取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电机之父钟兆琳拒绝美国名牌大学的聘书,坚持留在了交大,安顿好卧病在床的妻子,带领电机系绝大部分师生来到西安。在西迁过程中,放弃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的西迁前辈们用创业和奉献精神拒斥外部各种利益诱惑,用实际行动给后人展示出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权衡

认清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在国家发展中权衡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培养人们的全局观与整体意识,在注重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重视好局部的推动作用。整体是由部分组成,部分的存在离不开整体,部分的功能要靠整体发挥出来,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在面对价值利益选择的时候,认清个人对整体和局部的作用,站在大局的高度上以个人促局部,以局部推动整体。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权衡要求人们要清晰理解并掌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促使人们站在整体的角度追求利益最大化。面对战争形势缓和而引发的迁与不迁的激烈争论,周恩来同志指出交大迁校问题的复杂性。电机系主任钟兆琳、教务长陈大燮、校长彭康等老教授坚决支持西迁并带头做了大量说服工作,最后确立了在上海和西安两地分别建立交通大学的方案。交大继续内迁是从服务国家发展的全局来考虑,是以全局观的视野去权衡国家整体与区域部分的发展,为西部教育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精神的支撑,精神的力量是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国步入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现实中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存在。要解决社会发展的矛盾,就需要用“西迁精神”指引优秀人才投身西部。“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要发挥高校作用,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强化知识青年的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学生作为高校与社会的纽带,必然推动“西迁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同,扩展传承路径与范围。青年一代要在不断创新中传承发展“西迁精神”,促使其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强化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学生是传承“西迁精神”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化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路径。“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三观”,增强新时代青年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培养中东部高校学生爱国主义大局观,促使科技人才向西而行投身国家与人民最需要的地区、行业、领域中;有助于西部学子弘扬传统,回报国家与社会的培育,为西部发展留住人才。西迁人和后来者的历史担当精神,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鲜活教育资源。[5]首先,把“西迁精神”与思政课相衔接,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做好“西迁精神”进教材、入课堂,融入高校学生“四史”学习,增强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的核心凝聚力。利用西迁博物馆呈现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刻理解精神内涵。其次,“西迁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衔接,与校风、班风建设相融合,把“西迁精神”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文艺活动建设等文化活动相结合,多样化“西迁精神”的学习形式。最后,“西迁精神”与互联网平台相衔接,拓宽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资源信息的重要渠道,要将“西迁精神”的宣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通过搜集西迁故事、探访西迁英雄人物、组织实地参观等方式获取相关素材,形成直播、视频、电子相册、微视频、微课等方便学生汲取。

(二)推进社会价值认同,延伸“西迁精神”时代内涵

高校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即将转变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利用其在社会层面的潜在影响力,实现“西迁精神”从高校到社会层面的延伸,推动社会价值认同的形成。首先,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对于高校学生的社会价值引领作用。网络意见领袖因社会背景、教育水平、专业程度的不同会影响高校学生对新事物的价值判断,应引导意见领袖发挥其在网络层面的正向影响力,促进“西迁精神”对高校学生价值认知的导向作用。其次,扩大“西迁精神”的传承主体类型,通过高校媒体平台将“西迁精神”在社会层面宣传,推进更多西迁博物馆建立并向社会开放,动员高校志愿者队伍加入到“西迁精神”社会宣讲中,由点到面逐渐推进价值认同的范围,形成“西迁精神”指引下的高校价值认同向社会价值认同推进。高校学生将从事社会各行各业工作,是与社会融合的重要纽带,要充分调动新就业大学生与有家国情怀建设者的积极性,带动社会思想认同与社会行为认同作用下社会认同机制的建立。最后,挖掘“三线建设”时期西迁企业文化资源。以秦川机床厂、汉江工具厂等为代表的西迁企业中蕴藏的“西迁精神”不应该被社会忽视。作为另一种传承主体,他们应为当代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做好时代楷模。“西迁精神”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爱国的体现,更是社会各行各业齐心协力去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价值认同。要通过社会认同来践行“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发挥其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力和精神引领的作用,激励新时代有志青年投身到民族复兴征程中。

(三)扩展传承路径与范围,促使“西迁精神”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

纵观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中国需要“西迁精神”来服务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世界更需要“西迁精神”来支援发展中国家建设。“西迁精神”的传承范围应突破国界,为世界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西迁后的西安交通大学在“西迁精神”的传承方面与国家政策、世界发展要求相接轨,在此基础上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高校的积极参与,为更多国内外高校发扬“西迁精神”提供重要平台。交大通过开拓创新,继续向西前行,把“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成没有“围墙”的卓越大学,这是推进“西迁精神”扩大传承范围走向世界的最好方式。世界的发展需要国与国之间胸怀大局的责任意识,需要为人类文明无私奉献的大国情怀,需要每一个国家弘扬传统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其自身艰苦创业的奋斗品质。“西迁精神”不只是促进中华民族协同发展的驱动力,更是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精神理念,要将“西迁精神”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让其继续走进西部,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西迁高校学生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拿出精神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