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4551”人才培养工程理念下的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2021-03-25帖玲
帖 玲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0世纪初期由肖友梅、黄自、王光祈等人把包括《视唱练耳》在内的西方音乐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到今天,“视唱练耳”课程已经日臻成熟。但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建设都赋予时间性、实践性、空间性,也都会存在诸如专业之间的隔阂、学科之间跨越、知识勾连的问题,这些问题无时无刻地影响了专业的深度发展,在造成“视唱练耳”课程发展的瓶颈期时也同样给该专业改革提供了良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音乐教育方面,我国大力支持音乐教育本土化、民族化,号召社会各界关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现状[1]”。信息时代的知识链构建变革,多元文化对抗冲击,民族文化的觉醒都造成人们对于文化与审美的重新审视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决定人才需求的方向,人才培养观念也要随之变化,那么“视唱练耳”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都要随之改变以适应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需求。
一、师范类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会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确
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综合类大学的音乐院系、师范类高校的音乐教育院系都开设了“视唱练耳”这门专业基础课,虽然对于不同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不同的培养方案中应该体现出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在高等专业音乐学院、综合类大学的音乐院系着重于培养高水平的创作和表演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的专业广度和深度学习比较突出,在专业性、实践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节上侧重点不同,个性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师范类院校也有明显的差异。而师范类高校的音乐院系无论是音乐学专业还是师范类专业都理应实施适合其师范性特征的培养方案,着重“视唱练耳”知识的基础能力以及从教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实习实践内容的教学。然而,如今的师范类院校“视唱练耳”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明确界定不同专业方向细化分别,在教学任务、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上延续专业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形式,没有突出自己的专业定位,在教学实施的几个方面也没有围绕师范性的专业定位特色展开,这样使得教学实施过程由于学生专业层次的区别而难以顺利实施,不但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很难实现师范专业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不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陈旧、封闭
“如今地方院校新入学的音乐类本科生,许多人只参加过考前培训机构‘视唱练耳’的培训,这些培训多是为了应试,只强调单音、音程、和弦的单独听辨,对乐感的培养严重缺失[2]”。在进入高校以后“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依然都是将节奏、音准、和声等基本要素从乐曲中抽取出来进行模唱和听辨练习,这样的方法既没有把乐感培训当作重点也忽略了音乐的整体性,没有办法让学生从整体对音乐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不能全面的了解视唱的意义,即使有些独立编曲的视唱片段也没有连续性和针对性。练耳的教学内容几乎是单音、音程、和弦以及节奏的听写没有能与钢琴、声乐、其他器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孤立的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教学的相互借鉴,从而不利于学科的良性发展。
(三)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一直没有结束的迹象,于是出现了一台钢琴、一本书,老师台上弹、学生台下听唱,几乎是所有“视唱练耳”课的上课固定画面。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既没有深层次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和渗透,也没有建立起与多媒体、互联网相联系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更没有与音乐实践相联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始终占领课堂的主导地位,就会忽视了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和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过多地强调课程本身的技术性和系统性,而忽略了与音乐实践的联系,使课程变得单调刻板,尤其是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在教学过分强调纯技术练习而忽略他们的音乐表现功能,忽视了与音乐的结合。”[3]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一直在制约着“视唱练耳”教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从而使“视唱练耳”沦落为音高节奏的奴隶,失去音乐本来应有的魅力。
(四)课程评价不合理
一门课程的评价考核是完成对该课程体系任务一个重要的评价选项。高师院校“视唱练耳”考核内容基本方式是,首先对视唱水平的考核,考核内容通常是抽取课本中的一条进行现场演唱;其次是对节奏听辨能力的考核,考核的内容通常是老师进行弹奏学生纪录;再次就是对音高要素的考核,考核的内容通常是老师弹奏单音、和弦、旋律,学生进行记录。这些考核看似比较全面也符合音乐基础能力培养,但是对于将来要走向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来说显然没有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全面的师范性能力,也并没有同“实基础、强技能、重运用、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进而就出现了学生毕业很难非常快地适应具有实战性工作需要的尴尬局面。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改革
淮南师范学院“4551”人才培养工程针对“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实践性非常强的解决方案。国家《教师教育试行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了师范类教育教学要侧重实践,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新型的教育理念。“视唱练耳”课的改革也正是基于这种人才培养工程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涵盖了课程定位、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制度等诸方面因素。
(一)合理准确的课程定位
“基于视唱练耳专业发展的现状,认真思考并重新审视其专业定位,明确学科本质是十分重要的。”[4]在谈论课程内容改革之前必须首先要对课程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此为前提方向,不然再多的努力都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以强化培养师范性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定位理念会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对自己专业定位也会更进一步明确,这样的学习无论是在核心课程、通识课程、任选课程等都能有一定取舍,因此这门课程也具有紧贴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目标明确了学习的侧重点就会加强,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加强。“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从根本上实现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需求的无缝对接,真正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产品’的可能性。”[5]1这里提出的课程定位就是基于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学生在掌握基础乐理知识的基础之上,辅以“视唱练耳”教学为打通师范生基本技能的声乐、器乐、伴奏编配、合唱指挥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充分发挥此门课程的“融通性”的作用。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制定的时候要与技能课的要求紧密联系起来,如,和弦听辨要与多声部合唱听感培训结合起来,和声音程、旋律音程、三和弦、七和弦听辨中要延伸至钢琴伴奏织体编配问题中去。单音、和声音程、节奏的听辨与声乐、器乐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实际的演奏问题,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音色概念的重新认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演奏演唱的音色修养。此类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特色,这样要求在大纲的制定、教材选用或编写、授课方式方面都不能偏离课程此类的教学定位而且旗帜鲜明的贯彻目标涵义。
(二)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在“4551”人才培养工程中的4个50中的第一条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演唱50首歌曲,其中包括30首中小学生歌曲,并且对于歌曲内容也做了进一定的规范,即以突出作品的广泛性、民族性、时代性等,让教育教学在不停的创新改革中获得发展。该工程也是新形势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企图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突破囿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进而破除课程间的壁垒、更新教学理念。基于此背景下的“视唱练耳”改革也是“4551”人才培养工程的子工程之一,突出反映了母工程系统下的子工程的布局以及各自的任务和现实目标 。目前全国师范类高校的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材基本上选择的是由许敬行、孙虹编著的《视唱练耳》(修订版),也有部分高校选择由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编著的《单声部视唱教程》(修订版)做为主流教材,多年以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是,时代在发展进步之中,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急切要求我们音乐教育教学要跟上时代步伐,跟随或者引领时代审美的形成与发展。近些年随着高考培训的火热,以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考音乐强化训练 视唱练耳卷》为代表教材突出的音乐高考培训教材也有它的优势,譬如它的基础性、简易性等受到音乐高考生的青睐,但是,此类教材作为师范类高等学校学生教材还是不够深度。我们现有的《视唱练耳》教科书的外国视唱由于历史的原因俄罗斯音乐比较多,即使有英国、美国、或者是东南亚民歌小调也都是寥寥可数的,不具有代表性。现在《法国视唱教程》(丹豪瑟、拉维尼亚克、雷蒙恩编著)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选择上提供新的窗口。所有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因为它们面对的人群不同,如何在众多的教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要求要根据教材内容,从众多教材的借鉴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比如有的音乐专业学生在音乐高考的时候已经有过这样的训练,因此进入大学以后还要进行重复训练,不仅耽误学习进度而且极其容易消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师范生的培养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专门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专门教材选用,要与最需要的内容紧密结合,在这门课程的教材中添加合适的中小学歌曲,也让学生对于将来所从事的行业提前进行相关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进行教学中也应该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觉能力,更多的掌握教学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毕业时就具备熟练的中小学教学能力。
(三)教学形式上的创新
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师水平等诸多因素,但是关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改变学生接受知识时候的课堂印象,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来刺激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感应等学习因素,进而能让学生较为容易的吸收并消化所学知识。针对当前教学形式固定模式的创新,首先要改变课堂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化被动为主动。“良好的互动能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当听到不同角度、不同背景下知识理解分享,大家均感受益,师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能激发思维的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主要是以技能训练为主,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实行“翻转课堂”,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变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就给每个同学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站在一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预习,这样不仅仅让学生更深入的预习新的课程,也锻炼了学生做教案的能力,更是锻炼了学生的上课能力。这样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感到新颖,对学习“视唱练耳”课程充满兴趣。但是在进行这样的“翻转”时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合理的给学生安排课程。要根据课程的难度给学生分配任务,一定要给学生安排难度合适的课程,这样学生才能顺利的完成任务。在难度较大和学生不能理解的新知识的学习上还是要以教师为主导。2.做好辅助配合工作。虽然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但是教师一定要做好配合,在给学生分配完任务之后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教学的思路,让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3.课前辅导。对即将上课的学生在课前要进行辅导,确保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是有着高质量的教学,同时也确保听课的同学们能够学到知识。
(四)考核制度的创新
现有的考试模式无论是在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试制度上都需要不断的创新以此来适应新时期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为了使这门课程更加适合高校的师范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综合测评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有以下几点:1.基本技能考核。“视唱练耳”这门课程是建立在听和唱的基础上,首先在考核时要注意基本视唱和练耳的考试。但是不仅仅是这方面,要求不能跟专业院校相比较。例如,在考核内容上有针对性选择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结合,简谱和五线谱搭配比例问题,摘取歌曲片段视唱等考核。练耳方面除了听辨单音、音程、和弦、旋律、节奏以外还应该结合中外作品欣赏听力考核等方式。2.平时成绩考核。“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列入平时成绩考核范畴,同学们平时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时的表现也要计入最后考试成绩当中。这样使得同学们在准备“翻转课堂”时更积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举办《视唱练耳》作品音乐会。“视唱练耳”这门课程在各个师范类高校的教学计划中都是分几个学期完成的。在最后一学期的结业考试中可以以举办视唱作品音乐会,根据在这场音乐会中的表现给学生进行打分。这样形式的考试,与以往的笔试和面试都不相同,使学生感觉更加的新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接触舞台的机会较少,这样的考核给了学生登上舞台的机会,也锻炼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
三、结语
师范类音乐学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吹、拉、弹、唱、舞、教”等综合的专业技能。“4551”人才培养理念下“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是仅仅围绕科学的课程定位、适用的教材与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案四个维度展开的论证,突出了这门课程的示范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引入与专业基础课关联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研究型学习,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从设计教学到设计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嬗变而是量身定制教育思想的转变,也是在新形式下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创新性发展,为应用型本科建设必将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