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码与编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建构*

2021-03-25蔡正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解码理论课话语

蔡正丽

(安徽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教学行为研究中,教学话语研究受到普遍关注,他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其实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决定思政课教学的成效。因此,认识教学话语建构与传播的重要性,掌握话语理论知识,恰当运用话语分析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从知识传播到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

一、思政课教学话语建构的理论依据

著名的英国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 · 伯恩斯坦认为,教学话语理论是关于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的理论。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尓等人看来,包括教学在内的传播意义的方式都被称作为“表征”,表征是某一群体间的意义产生和交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语言等符号载体传递意义,因此,与表征密切联系的是语言符号,它在表征的世界里有三种表达方式:反映事实、传达意向、构成意义。由于语言具有传递意向和构成意义的重要作用,它被称之为“话语”被广泛研究。“话语”一经成为热点,“教学话语”研究也日益勃兴。近些年,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抓手。思政理论如何出场才能实现预期的育人功效,需要深刻把握话语内容的构建方式和话语内容的表达形式,即掌握将思政理论知识再语境化过程中的编码方式,以及预测可能存在的解码方式。解码和编码是话语理论建构的具体途径,一直被运用于意识形态意义的理论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斯图亚特·霍尔创立此理论着力研究媒介是如何传播意识形态。作为承载意识形态传播责任的思政课,可借鉴媒介传播理论,通过深刻了解编码与解码的运行机制,将此运用到思政教学行为中。

在英国文化思想家斯图亚特·霍尔看来,在意识形态的话语中,要真正实现受众以及受众对意识形态意义的理解,必须把受众放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接受)、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去认知,这是一种非“线性”的传播模式,在这个环节中,生产是编码的过程,是意识形态的意义建构过程,而接受(消费)也是一个主动的消费行为,是对意识形态的解码,这种解码不是被动接受编码的信码,而是对编码的信码进行多样化阅读和解释,他是意义实现的最终环节。阅读信码的解码方式一般有三种:与编码一致的意义阅读、部分一致的意义解读和完全不一致的意义解读。这个环节决定编码的成效,以及意义是否能最终实现。在霍尔模式中,编码内在了话语权力,生产者通过编码预设了接受者对信码的“优先解读”,即接受者在解码中最终形成了编码预设的意义阅读,从而成功实现编码所蕴含的目的。可见,解码和编码是话语建构的技术路径,这一理论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体来说,教师要通过掌握此理论,提高对教材话语的解释能力,实现对教材话语的解码向教学话语编码的成功转化,做好思政课堂的意识形态工作。

二、思政课教学话语编码和解码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阐释与有效接受相结合原则

教学话语的建构是教师对教材话语阅读解码、以及以学生有效习得为目标的编码传播过程,贯穿话语理论始终的是解码和编码。思政课教学话语建构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要坚持正确阐释和有效接受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正确阐释即是要准确地解读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解码。具体来说,阅读是解码的途径,教师要对教材话语进行有效的阅读,才能正确表征教材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依据,老师要能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具备的政治素养,对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内容丰富、理论科学的教材话语通过推理判断等方法进行准确阅读。既要阅读教材话语的字面含义,又要深度阅读字面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价值导向等,只有深度阅读才能做到正确阐释。20世纪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提出“症候阅读法”即“根据语言文字一维中所表现的‘症候’,把二维的意思从作者的‘理论框架’的深处挖掘出来”[1]。思政课老师可借鉴这种解读法去研读教材,创造性地阅读教材内容,从而为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能正确阅读,即按照教材话语编码所主导的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解码教材话语,还要能按照学生能“有效接受”原则再编码教学话语。具体来说,就是要能够依据教材建构教学体系,并依据语言、文字、图像等信码进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话语表达。其中,经过教师编码所建构的教学话语,是包括体现教书和技能的教学性话语和体现道德和秩序的规约性话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性话语要嵌入到规约性话语中,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同时在话语建构中,要注意话语的平实性、艺术性、生动性,贴近学生情感,散发时代气息,贴近实际生活,将规约性话语融入进日常生活,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接受。

(二)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容兼具有政治属性和理论属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构建不仅要能对课程理论进行学理化阐释,还要能通过增强教学话语的说服力实现价值引导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话语应同时具备科学性和价值性,在具体的教学话语构建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话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阐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对思政课教学话语构建的性质和方向起决定性作用”[2]。思政课较之于其它课程,其直接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了教学话语的编码,即在运用语词和各种教学手段中,能够有效驱动价值,给予意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能有效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解码中,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政治态度,要解读教材内涵的主流价值观,在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变的编码过程中,能有效将教材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使得大学生形成理性的价值认知,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

(三)教学话语与生活话语同频共振原则

话语体系建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构建不仅需要实现从学术话语向教材话语,再向教学话语的转变,还需要实现教学话语与生活话语的同频共振。具体而言,对教材内容的认识需要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如通过一些列实践活动展现鲜活的历史事实,帮助学生认识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和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参观学习等实践课堂既能复原理论产生的理论情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理论不是书斋的杜撰物,又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感知和领悟理论的能力,明白理论来源于实践。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话语构建中,将教学话语与生活话语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基本理论阐述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同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实践教学活动中运用好生活话语阐释好时代课题。且两者不可分割,实践活动中生活话语表达的效果依赖于基本理论研究中的学术话语、课堂话语的学理高度。

三、思政课教学话语编码和解码的建构路径

(一)消除生硬化的编码和解码,使得教学话语具有平等性

思政课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以灌输的方式传递知识,呈现出的往往是权威化的教学话语形态。这种权威化的教学话语隐藏着知识理论的客观性,基于这种客观性和真理性,教师通常以一种下结论的方式传递知识,疏于探讨知识的思想性,也一度使得思政课失去亲和力,从而导致“权威化”变异成了“生硬化”,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基于去生硬化的编码和解码而建构的教学话语,是在保持政治正确,理论阐释准确的基础上,运用大众化语言融入生活话语,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平实化。正如《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中讲到,习近平善于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传递思想,讲述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不居高临下,而是讲务实的话,亲民的话,使得人民群众都爱听,想听,有力地团结了人心,凝聚了力量。高校思政课面对的是学生群体,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教师在授课中可运用喜闻乐见的话语进行教学,讲中华民族的话,讲贴近生活的话,使得学生爱听,听得进。此外,编码和解码侧重于意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是对思想性探讨的平等对话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在共同“生产”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创造性“阅读”理解文本,学生是一种自由的意义生产主体,并且在意义的生产过程中,经由老师的引导,成为意义的接受者。这个过程就实现了符号学上对知识意义的生产、交流、接受,乃至最后实现对知识的“同化”。可见,去生硬化的话语编码和解码是将学生放在话语意义的“生产”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结果。

(二)重视情感参与式的编码和解码,使得教学话语充满感染力

如何具体克服上述的“生硬化”话语形态,提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同呢?增强情感参与式的编码和解码不失是一个有效方式。“情感在话语交往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是达成话语认同的催化剂”[3]在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情感目标的培养依赖于话语方式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实现过程,是教师通过一定的话语方式阐明理论,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表情、姿势、声调、和语气的变化将话语中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用情感的温度融化政治话语命令表达的生、冷、硬,使受教育者在强烈的感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4]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从“认识”到“认同”的同化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说理,做到“理论坚定”,又要动之以情,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在讲述中国梦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内涵不难阐释,要实现中国梦对大学生青春梦的汇聚力量,需要提高教学话语的感染性力,以真诚的话语取信学生,以真实的“中国故事”感动学生,以关切的话语拉进学生,引导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怀,拨动大学生的心弦,激发大学生对中国梦感情的共鸣,实现中国梦对大学生青春梦的价值引领。在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中,教学话语有情景重置作用,即知识从生产场域被取走,然后被置于另一个场域,在这过程中,被移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面目,对移动的知识实施了意识形态作用,然后按照接受者的特征进行了话语建构,在情景重置过程中,遵循着分配规则,即调控知识分配给哪一些人,通过确定接受对象进行创造性话语编码。从符号学的编码和解码来说,在编码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意义接受者(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需求,并将之融入到教学话语的编码中,使得学生对这些语言日用而不觉,顺其自然的在倾听时代入感情。

(三)善用学术性话语的编码和解码,使得教学话语洋溢“理论自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要有学术支撑,立足于理论认同。学术话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重要部分,它具有深度的思想,是启发学生意识的金钥匙。在学术话语的建构中,教师要依据课程的学理脉络,逻辑结构,丰富内涵,对教材进行解码。同时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学理进行对接, 创新思政课的学术观点,学术方法和学术表达,增强教学话语的解释力。在具体的解码和编码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不断增强理论功底,提高阐释理论的能力,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这里所说的彻底,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同时理论能够说服人,也要求讲述者把理论讲彻底。因此,教师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对高深的学术话语进行解码和编码,使之转化为既具有思想高度又具有一定通俗性的话语形式,通过将固态的理论话语转化成动态的教学话语,把科学理论讲透彻,使得学生具备理论素养,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猜你喜欢

解码理论课话语
《解码万吨站》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解码eUCP2.0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