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1-03-25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复学资助群体

张 微

(阜阳师范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我国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新时代,我国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是随着国家国防事业的战略性发展、依据国家征兵政策而逐步形成和壮大的学生群体。高校及时关照这一新兴群体,有利于促使高校教育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引导其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培育他们成长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能力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的形成

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的形成折射出我国征兵政策的发展变化。为打赢现代化、信息化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军梦”,力求打造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精兵劲旅。在强军思想的主导下,部队倾向于吸纳当代优秀大学生,以改变部队的兵源结构,为部队及时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投笔从戎,聚焦“大学生入伍”,国家渐趋出台、完善涉及到征兵、资助、就业、安置等多项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优待政策。“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自2020年起,将义务兵征集由一年一次征兵一次退役,调整为一年两次征兵两次退役。征兵时间区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征集时间调整改革后,征集新兵总量与往年相比保持稳定,征集的条件、标准、程序和相关政策不变,征集对象仍以大学生为重点。”[1]征兵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群体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的热情。2009年,国家成规模征集大学生参军入伍,10年来,累计征集大学生150万余人。[2]因此,大学生退伍复学的人数大幅增加。在大学校园中,退伍复学大学生渐渐从零星少数发展成为一个群体,构成校园一道绿色风景线。

二、退伍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视为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到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系列会议的召开,体现出党和国家不断深化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在党的教育政策的全面指引下,要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整合教育主体力量,以长效化“思想引领”为舵手,以系统化“精准帮扶”为载体,补齐发展短板,激发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成长优势,促使他们心系国防,回归校园,全面发展,成长为优秀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面鲜红的旗帜。

(一)思想引领

“牵牛要牵牛鼻子”,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告诉我们:要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万变不离“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宗旨。要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日常思想道德引领,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3],善于从大处着眼,自小节做起,在抓“长、恒、常、细”等方面下绣花功。退伍复学大学生经历过部队的培养与历练,呈现出思想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较为过硬的特点,蕴含着国防宣传、朋辈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应通过强化“理论育人、资助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机制,培育有利于退伍复学大学生进一步成长的肥沃土壤,凸显其身上的思想政治优势,实现“政治过硬、意志坚定、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等部队优良作风的“正迁移”,增强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养,使其成长为引领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关键少数及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先进典型。

1.先进理论育人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最核心的任务。[4]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最为集中的体现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5]党的十九大以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研究新思想的高潮,高校通过理论宣讲、课题研究、讨论学习等方式持续推进新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

“通过对入伍大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入伍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能够使入伍大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职责,保证入伍的大学生坚决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升华他们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塑造入伍大学生坚强的政治素质。”[6]退伍复学大学生在部队时接受的是以“军事技能训练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军营生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军事实践背景,更容易理解先进理论。但是,他们也存在着掌握的理论体系化较弱,学习渠道较窄、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较弱等短板。高校教师应想方设法把退伍复学大学生聚拢在身边,通过座谈会、思想政治课程、推送学习强国等方法,推进他们深入系统地领会先进理论,夯实理论功底,并指导、吸纳他们参与理论宣讲工作,增进对新理论的消化理解和转化运用,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头脑,提升理论自信。

2.红色文化育人

“只有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深沉的文化解释力、说服力、感染力。”[7]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长期的革命、改革和建设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先进文化形态。”[8]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滋养学生内心,赋予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最新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继承和发扬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9]

在国家、社会形成浓厚爱国氛围的大环境下,大学校园应营造、凸显红色主旋律。军队是红色革命文化诞生的摇篮,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红色底色的军人。调查显示,退伍复学大学生有着深厚的军旅情结。“退伍大学生爱迷彩,听见军歌、看见穿军装的人都会觉得亲切,怀念部队的人和事物,退伍后保持部队作息;热爱军事文化、爱看军事类的书,爱听军歌;有集体荣誉感等。”高校教师应激发退伍复学大学生身上的“红色基因”,加强党团基层组织红色文化建设。通过传诵红色经典读物,辅修红色经典系列网络课程,亲赴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五四运动、国庆、七一、国家公祭日等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结合专业特色,培养一支会讲、能演“红色故事”的师生队伍等,全方位、多途径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尤其注重挖掘校园及所在地本土的红色资源,发挥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的引领作用,带动学生群体形成浓厚的积极应征入伍、拥军爱军、热爱国防、贡献国防的良好校园军旅文化氛围,实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爱国爱民、革命乐观主义等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3.资助育人

高校应充分发挥国家资助对退伍复学群体的育人功能。国家资助是党确保教育公平,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的暖心政策,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逐步健全,多元化资助、精准资助、人性化资助体系等工作内涵渐趋深化,而国家资助应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核心,“着力构建包括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面的长效机制”,[10]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对安徽某高校的调查发现,退伍复学学生认定为贫困生的人数占大多数,还有极少数是来自建档立卡户家庭,所有的退伍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国家、省、校各级资助政策。高校教育主体等要多渠道挖掘资助育人丰富的内涵和实现载体,引导退伍复学大学生准确知晓国家各个层次的资助政策,把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的资助与心理健康、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升资助效益。比如,编撰《退伍复学政策指南》,向退伍复学大学生宣传国家奖助学金、校内评奖评优、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政策,激励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及时树立在校期间明确的发展目标;挖掘、编写、宣传优秀退伍复学大学生成长事迹,引导品学兼优退伍复学大学生积极发声,讲好军营故事和自身成长故事。

4.社会实践育人

“高校应该进一步探索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能够真正触及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帮助他们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从理论认知到思想认同,践行外化的深层次转化。”[11]实践出真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12]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后,举国上下在党的带领下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抗争在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最美逆行者。新闻报道中,不乏对于退伍复学大学生主动请战、任劳任怨地坚守抗疫一线事迹的报道。比如:安徽广播影视科技学院退伍复学生单同学说:“退伍不褪色。”安徽财经大学刘同学说:“若有战,召必回”。阜阳某高校刘同学,正好是武汉籍退伍学生,对于在疫区也是自己的家乡参加志愿服务,他反复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比起上前线的医生,我做得太微不足道了。”退伍复学大学生的肺腑之言及身体力行,充分展现了他们为国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体现了这一群体的优良作风。退伍复学大学生将实践贯穿到复学校园生活中,有利于尽早融入志同道合的学生组织,也有利于扩大交往空间,施展自身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校园生活。

(二)精准帮扶

“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更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以更精准的针对性为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时代特性。”[13]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精准帮扶,建立在严格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针对这一群体在复学之初、复学之后校园适应和发展方面存在着的困难、问题、诉求,给予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学业与职业发展规划等系统化的精准帮扶。

1.信息精准

在全媒体时代下,高等教育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的效率及精准度,比如利用学工、教务、住宿等智慧系统,通过大数据,全面而广泛地了解学生情况。学校各部门应该打破部门之间、育人主体间的信息壁垒,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利用已掌握的基础信息数据、并通过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采集学生信息,主动了解退伍复学学生的“成长轨迹”及“发展动态”,以此来掌握学生发展情况,增强协同育人、精准服务意识,提升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靶向性。

2.把脉精准

“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以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化解大学生的思想之惑。”[14]了解退伍复学大学生的群体镜像,把握共性和个性特征。部队里的快节奏、严明纪律听指挥,部队的节奏是快,要求整齐划一;而校园里的节奏是三点一线,课堂内外,更加自由和放松,自主选择性大。退伍复学大学生往往在经历了从快到慢,从身体思想上的高度集中到缓慢放松,从集中军事训练到专注学业发展的转变过程。“角色适应特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的角色转变中的适应过程。”。[15]面对绿色军营和青葱校园,退伍复学大学生必须要面对角色转变而带来的适应问题。因此,要精准解决退伍复学大学生的相关适应性问题,必须首先深入了解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实际需求,比如环境融入、人际交往、经济压力、学业能力、职业发展、入党等。

3.施策精准

施策精准,要以退伍复学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整合高校力量,实现“三全育人”,增强退伍大学生群体的获得感。

(1)提供一站式温馨服务。“然而退伍复学后,如何继续学业、调整专业、就业创业,部分高校缺乏系统的指导服务。”[16]作为辅导员要提前了解退伍复学大学生的需求,并及时加以回应。在学籍、住宿、入班、转专业、学费资助、入党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温馨服务。

(2)建立退伍大学生群团组织。建立QQ、微信群,成立退伍大学生之家等组织,促进退伍复学大学生不同班级、年级、专业间的交流、融合和共同发展。发挥退伍大学生群体效应,这一群体学生有着共同的入伍经历、交流中更容易产生共鸣,退伍复学大学生共同体的形成,有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细致入微地帮助新复学的退伍大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性问题,增强退伍大学生的归属感。

(3)培养退伍复学大学生成为“关键少数”。“关键少数”是指在宿舍、班级、党团组织中表现积极、成绩优异,能力突出、发展全面,能在组织和群体中起到先锋模范、榜样引领作用的学生群体。辅导员普遍认为,退伍复学大学生行动力强、讲纪律,做事踏实,作风稳健,是辅助做好各项学生工作的“宝”。这一群体在校园受到青睐,体现出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成长优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循循善诱,多方位培养其成长为学生群体中的“关键少数”。以“关键少数”为抓手影响、激励、助推大多数学生,以带动其所在班集体整体协同发展。

三、结语

高校不断探索、扩宽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有助于强化育人针对性,凸显“精准思政”,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通过借助先进理论育人、红色文化育人、学生资助育人、社会实践育人,探索对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精准帮扶”路径,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培育他们勇担新时代重任,成长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典型。

猜你喜欢

复学资助群体
花开疫散复学日,少年逐梦正当时
——长春市赫行实验学校小学部一至五年级师生重返校园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开心复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王伟平书记对学院返校复学防疫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指导
严把“四关”唱复学大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