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中学生主体思维障碍的关照与反思*
——兼论“工具化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互渗
2021-03-25刘鑫
刘 鑫
(蚌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思政教育价值意义论的形成,是在认识和实践相互交织渗透的过程中构建确立的,是基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的必然结果,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对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认同与肯定[1]。然而在思政教育的具体建设中,学生主体缺乏对于思政教育的哲学反思与理性批判,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对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产生思维障碍,甚至将思政教育有机体异化为政治斗争附属品[2]。特定历史时期下,工具化思政教育对于稳固学生主体思想状态起到关键作用,但与现代思政教育追求的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实践期待相悖。鉴于此,需要在积极吸收工具化教育可取之处的过程中,探索出符合现代学生主体价值诉求与精神建设的思政教育理念。
一、“工具化与生命化”互渗是思政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
(一)思政教育价值论转变的时代需求
思政教育价值观念与教学模式转变的前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触发当代思政教育理论基础的变革。溯源我国思政教育历史价值意义可以看出,在全面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思政教育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的作用,谱写了壮丽的伟大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社会环境的混乱与复杂,对社会秩序提出新的要求,工具化的思政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意识形态化的思政教育,成为巩固社会主义伟大制度的先锋向导[3]。此外,受制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社会价值的高度同质、社会文化的空乏单一,以及意识形态的高度集中,工具化的思政教育亦是发挥出巨大的时代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以及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增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直接导致经济交往方式、社会构成方式以及政治统治方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此种形势深刻影响了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说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多元、社会价值的多变,以及意识观念的差异,工具化思政教育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并且已与市场需求或时代需求脱节。因此,树立具备时代精神的新型思政教育观,探索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政教育模式,既是挖掘工具化教育优势的重大契机,同时又是思政教育未来建设的时代需求。
(二)生命化思政教育理念的现代确立
结合思政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当下思政教育主要问题不再是建国前后期的政治问题,而是社会文化与社会财富均等到充足发展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的意识观念与思想道德问题。新的历史发展中,工具化思政教育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在科学的逻辑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与差异化的意识观念之下,思政教育需要的是独立意识性强、选择性空间大,以及充分尊重差异性的“生命化”教育理念[4]。从整体上看,生命化思政教育正因为其关注沟通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情感体验与道德人格的教学内容,进而与现代社会强调精神自由和个性发展相符合。可以说,“生命化”思政教育理念的现代确立是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下我国思政教育发展主要依助于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完成。作为社会缩影的高校,既是社会文化观、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观念的集中表现场所,同时又是具体落实思政教育实践的主要阵地,因此,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关系着学生主体的认知状况与思想状态[5]。结合我国思政教育发展阶段与发展实情,以及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来看,受制于工具化思政教育的影响,学生主体对于思政教育课程普遍缺乏认识深度,并对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产生思维障碍。鉴于此,积极吸收与挖掘工具化教育可取之处,确立现代生命化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实现对学生主体价值诉求与精神建设的关照与反思迫在眉睫。
二、工具化思政教育学生主体思维障碍的认知倾向
(一)思政教育泛政治化的功利化倾向
工具理性是工业文明社会之中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是器重规范化与秩序化的单向度思维,其本质特征体现在以技术手段实现功利目标。工具理性与思政教育结合形成的工具化教育,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关键作用,但在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长远背景下,其根源性层面的弊病也显露而出,具体表现为思政教育泛政治化的功利化倾向。然而,功利主义立场下的工具化思政教育,过于强调外在政治价值,导致其在功能论上忽略了本体育人价值,进而引发学生主体对于工具化思政教育价值论产生思维障碍[6]。较之于外在的政治价值,精神性与自然性的建设更适于当今时代学生主体的价值需求。而工具化教育泛政治化的倾向,无疑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起来,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淹没在社会单向发展之中,进而导致工具化思政教育,无法从本体价值上有效提升和整体塑造学生主体的道德人格与意识观念。
由于工具化教育在具体实践之中总是依助于社会现实需求,直接导致社会需求什么,思政教育便建设什么。然而,过于关注思政教育社会实现需求的外在功能,无疑会弱化对学生主体人性建设与道德提升的教育力度,以至于思政教育对于学生主体而言,仅是纯粹外化的意识形态输出,继而产生与自身全面发展建设无关的思维障碍。概而言之,适于当今时代的思政教育,应该具备综合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能力,即在完善“工具理性”外在社会价值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目的理性”本体个人价值的培育与塑造。换句话说,现代思政教育,应当承载政治教育,但是不能据此忽视精神性与自然性建设,否则将导致思政教育脱离学生主体,并引发学生主体对于思政教育的价值论与功能论产生认识和思维上的障碍。
(二)思政教育泛知识化的外在化倾向
工具化思政教育下,学生主体除了会产生泛政治化倾向的思维障碍之外,还会产生思政教育泛知识化的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当下思政教育课程建设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修改与增加,但受传统工具化教育的影响,思政教育泛知识化的倾向并未得到有效改观[7]。就是说,当下思政教育课程建设,局限于概念性与任务性教学,并以考试成绩作为思政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且在教学模式上沿袭工具化教育的灌输理论,导致学生主体缺乏参与性与互动性,进而使得学生主体对于思政教育产生厌学情绪,将应付考试作为思政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忽视了思政教育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与人格发展的重要价值。
此外,当下思政教育泛知识化倾向,还表现在思政课堂教育仅在教材层面充实具有个人价值的知识内容,并将其放置思政教育的首要位置,缺乏与这些知识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的实践活动。由于缺乏实践,学生主体无法检验自身学习的理论内容,因而不能将知识转化为信念,这不仅有悖于思政教育的理想初衷,且导致学生主体言行不一,即陷入空谈价值的言语活动中,无法在具体行为中体现道德素养与人格品性的提升,更奢谈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思政建设[8]。简言之,现代思政教育应该明确自身教学任务,即,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对“真善美”的实际追求,而不是停留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输出上,使学生主体对思政教育产生泛知识化倾向的思维障碍。
三、“工具化与生命化”互渗是思政教育变革的时代选择
(一)实现工具教育与目的教育的有机统一
较之于工具化教育,生命化思政教育本质特征体现在,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主体,就是说通过将学生主体的本位个人价值与思政教育的外在政治价值统筹起来,因而在克服工具化教育导致学生主体对思政教育价值论与功能论产生思维障碍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其教育起点与宗旨是在推进学生主体的人格与道德培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与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创造性、差异性。结合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来看,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必将与时代脱节,并被现代社会所淘汰。因此,现代思政教育,需要培育出具备独立人格与创造能力的现代新人,而这离不开以解放学生主体性与自主性为己任的生命化思政教育。
此外,在生命化思政教育理念下,在充分挖掘学生主体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学生主体的社会价值的建设。就是说,生命化思政教育充分吸收了工具化教育对于社会价值的关注,同时又避免了工具化教育对于个人价值追求的忽视。因此可以说,生命化思政教育实现了“工具教育”与“目的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与差异化的意识观念之下,单方向追求社会价值或单方向追求个人价值均是不可取的,生命化思政教育既看到了工具化教育的局限,同时又吸收了其教育优势,将实现学生主体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双重呈现作为自身教学理想,可以说,“工具化与生命化”互渗是思政教育变革的时代选择。
(二)破除工具思政教育学生主体思维障碍
结合我国思政教育发展阶段与发展实情,以及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来看,受制于工具化思政教育的影响,学生主体对于思政教育课程普遍缺乏认识深度,并对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产生思维障碍。然而,“工具化与生命化”互渗的思政教育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价值取向上,“工具化与生命化”互渗既尊重学生主体的个人价值,同时又关注学生主体的社会价值,并将两种价值的双重重现作为思政教育的内在需求。就是说,“工具化与生命化”互渗下的思政教育,坚持学生主体的精神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将学生主体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塑造、培养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有机统筹起来,以此培育出既具备高尚道德素养,又具备充实社会能力的现代新人,而这正是现代思政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诉求之所在。
在思维方式上,“工具化与生命化”互渗下的现代思政教育,既关注学生主体的理论学习生活,同时又关注学生主体的实践文化生活。其教学理念体现在以学生主体全面发展为教学己任。针对当下学生主体对于思政教育价值与功能产生的思维障碍问题,即工具化教育泛政治化的倾向导致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状况,以及空谈理论价值,缺乏实践检验的泛知识化的外在化倾向,“工具化与生命化”互渗下的思政教育,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人格发展与道德建设不在抽象的理论世界那里,而在统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整生活世界之中,即将关乎学生主体个人价值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与关乎社会进步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素养进行有机统一并综合发展,并以培育具备独立人格与创造能力的现代新人作为自身教育理想。
四、结语
生命化思政教育充分吸收了工具化教育对于社会价值的关注,同时又避免了工具化教育对于个人价值追求的忽视,即生命化思政教育实现了“工具教育”与“目的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生命化教育在与工具化教育互渗之中,坚持学生主体的精神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将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双重呈现作为自身教学理想。针对当下学生对于思政教育价值与功能产生的思维障碍问题,深刻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人格发展与道德建设不在抽象的理论世界那里,而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整生活世界之中,进而可以说,“工具化与生命化”互渗是思政教育变革的时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