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利伯爵对生命的诗情书写

2021-03-25高继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利八世萨利诗歌

高继海

引 言

1547年1月19日,萨利伯爵骄傲的头颅被刀斧手砍下,结束了29年的生命。他在临刑前几小时写了一首诗:

风暴过去之后乌云尽散,

谦卑压抑了高傲的尊严;

遭遇劫难既是命中注定,

耐心坦然接受命运考验。

悲愁集聚胸中无处发散,

甜蜜报复给人带来欢颜,

对我而言这是最好陪伴。

……①

镜中望着伤口令我心烦,

日夜流血不止情何以堪,

无怨无求的倒霉鬼一个,

末日下场落得如此悲惨,

他抛洒热血为了不列颠,

却以叛逆的罪名被处斩。(McGaw,2014:183)

萨利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想到的是诗,他用诗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总结。我们注意到,历经磨难后,虽然他让“谦卑”压抑了“尊严”,但内心的积怨只有通过快意报复才能舒缓。萨利一生是睚眦必报,对哪怕最轻微的敌意也是毫不客气,立即反击。这里“流血”的“伤口”既是身体的,更是心理的。他出生入死报效国家,却像中国明末的将领袁崇焕那样,被君王以叛国罪处死,内心该是何等悲哀。

萨利一生极具戏剧性,他在生命结束前经历了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一次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②:1545年亨利八世发动对法国的战争,占领法国要塞布伦港,9月任命萨利为陆海军总司令兼布伦港守军指挥,可见对萨利十分信任。后来布伦港陷入法军包围,战争耗尽了国库,举国上下要求停战求和,但是萨利在致亨利八世的信中,再三强调布伦港固若金汤,亨利出于虚荣,也不愿意放弃付出惨重伤亡才占领的要塞,君臣之间达成前所未有的默契。但是在1546年1月7日的战役中,英军大败,萨利成为替罪羊,陷入深深的绝望,写了这首诗:

我长久以来孜孜追求的信念,

给我带来如许的烦恼和灾难,

如今这信念似乎减退了许多,

使我得以远离这痛苦的根源。

……

但我深陷山中肮脏的布伦港,

仍然像以往一样愁苦和茫然,

只能违背自己意志以苦作甜③。(McGaw,2014:162)

这里萨利所谓的“信念”,是指仿效祖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他十几岁就跟随父亲东征西伐,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但是战事难料,命运使然,情势和职责不容许他沉迷于悲情和诗歌中,他只能“违背自己意志”,坐地苦撑。“肮脏”二字显示他对自己所处局势的厌恶,也可以视为他对自己人生失败的绝望。

萨利被解除军职,解甲归田,心怀不满。亨利八世健康恶化,代表传统势力的霍华德家族与代表新兴势力的西摩家族争夺对未来幼主监护权的斗争达到白热化,萨利甚至设想了一旦大权在握如何剪除敌对势力。但是亨利为了幼子继位后能够坐稳江山,在最后关头决定依靠西摩家族而诛灭霍华德家族,萨利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英雄是出身高贵、位高权重的人,在人品和能力方面均出类拔萃,但却因为某种性格缺陷导致毁灭。萨利就是这样一位悲剧英雄,而他的性格缺陷就是骄傲。贯穿萨利一生的,是对荣耀的渴望和对诗歌的热爱,为了前者他可以抛洒热血甚至牺牲生命,而在这种渴望受挫失意时则转向后者寻求慰藉。

萨利一生以诗为伴,把诗歌当成最亲密的朋友和慰藉,借以抒发内心的种种情绪。每当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引起强烈的感情波动,他就转向诗歌创作,记录事件并抒发感情。理解萨利的诗歌,必须从他的悲剧性格入手,了解他的人生际遇,充分发挥想象力,进入这个年轻诗人的内心世界,透视他骄傲面具背后隐藏的极度孤独、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卑与绝望。

萨利的家族谱系

萨利的骄傲源自其出身高贵。他的父系和母系都是爱德华一世的后裔,他的曾祖父与国王并肩战斗,一同战死沙场,他的祖父大败敌军并杀死苏格兰国王,他的父亲是亨利八世最倚重的军事将领,常年在外东征西伐,战功赫赫,是他的角色榜样。他的母亲是白金汉公爵的女儿,才貌俱佳,熟读诗书,对儿子的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聘请了当时最博学的天主教徒约翰·克拉克给萨利授课,教萨利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向他讲述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哲学、文学,尤其向他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家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的作品。

萨利自小聪慧、敏感、早熟,9岁时就读了托马斯·怀亚特的诗歌并对这位前辈产生敬仰之情(Foxwell,1911:125),暗下决心要以诗名流传后世。12岁之前,萨利基本是在家中闭门读书度过的,终日浸淫在书本和想象的天地里,为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但是这些早期诗作缺乏真情实感,大多属于对彼特拉克和怀亚特的形式模仿,主题不外是恋人对爱情的表白以及不能得到回应的焦虑,感情受到所爱之人的蔑视所表现的愤懑、绝望,还有对女性忘恩负义、水性杨花的谴责,萨利这个时期的诗作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

创伤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如果说萨利幼年受到伤害的话,大概是外祖父在他4岁那年因叛逆罪被处死,而主审法官就是他的祖父。这种亲人之间的当面对质和互相残杀,在萨利的生活中还要出现多次,使他无所适从,只能选择站在获胜的强者一边。萨利的父母因为性格与信念不合,屡屡发生激烈冲突,以致后来分居,给萨利幼小的心灵也蒙上了阴影,造成他性格的某种分裂。他爱母亲,同情她的遭遇,也感激她的付出,可是在父母的争吵中不得不站在强势的父亲一边,而且他未来要承担的角色就是父亲现在的角色,他必须效仿他、追随他,别无选择。

萨利12岁那年,亨利八世把自己10岁的私生子里士满公爵托付给他的父亲,从此萨利与里士满终日相伴,形影不离,在温莎城堡度过了近3年无忧无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彼此之间的友情也与日俱增。后来亨利八世又把里士满和萨利送到法国游学一年,让他们学习法国人的语言、文化和宫廷礼仪。再后来亨利还让里士满娶了萨利的妹妹玛丽·霍华德,里士满成了萨利的妹夫,他们在友情之上又增添了亲情,更加亲密无间,情深意浓。可以说,萨利在19岁之前的人生,在父亲的光环笼罩下,至少从从面上看,是如鱼得水、如沐春风、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世俗诗歌与神圣王权

1536年对萨利来说十分不寻常,灾难和不幸接踵而至。1月7日,亨利的原配王后去世;1月26日,亨利在摔跤中受伤;1月31日,亨利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流产一个男婴;5月15日,萨利及其父亲主审安妮和她弟弟乔治的通奸乱伦罪;乔治17日被处死,安妮19日被处死;5月30日亨利娶第三任王后简·西摩;7月18日,萨利的叔叔因与亨利的外甥女私定终身被关进监狱;7月23日,他的密友、妹夫里士满公爵病逝;10月英国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这一系列事件中,两件事对萨利打击很大。一是安妮被处死,萨利很清楚为什么。亨利苦苦追求安妮7年,不惜与罗马教廷决裂,不惜得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惧众怒,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与原配王后离婚,娶了安妮,原指望安妮为他产下男性继承人,不料安妮像他的原配王后一样,只生下了一个女孩。亨利此时已经45岁,不能再等,指使克伦威尔帮他摆脱安妮,克伦威尔就构陷了安妮的通奸乱伦罪名将其处死。二是里士满公爵病死,萨利之所以格外伤心,除了二人情谊深厚外,还因为亨利八世曾经有心将这个私生子合法化为王位继承人,萨利很可能幻想作为未来国王姐夫的种种荣耀和特权,如今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在经历了这重重煎熬之后,为了排遣烦闷,萨利写了一首爱情诗,而他歌颂的女神杰拉丁(Geraldine)堪比阿比拉得的爱洛依丝、彼特拉克的劳拉、塔索的利奥诺拉:

我的贵妇一族属于托斯卡纳,

其祖上曾经居住在佛罗伦萨,

西部小岛狂野的坎贝尔悬崖,

将热情狂放的性格赋予了她,

她是喝了爱尔兰的母乳长大,

父亲是伯爵,母亲王室枝丫,

她从小就居住在不列颠岛上,

与国王的儿子同品佳肴豪华;

我在汉斯顿第一次见到了她,

明目皓齿,名叫杰拉丁是她,

一见钟情我曾希望娶她为妻,

将我与她分离的是城堡温莎。

她的美貌贤德无人可比高下,

那得到她爱情的人此生无瑕④。(McGaw,2014:162)

有些学者倾向于认为萨利的所有爱情诗都是写给杰拉丁的,但是他们又很难确定这个女神的生活原型。后据学者考证,这位杰拉丁的原型是一位名叫伊丽莎白·费兹杰拉德的12岁女子,萨利在宫廷里见到她,被她的惊人美丽所折服,不能忘怀。这位伊丽莎白年纪轻轻就目睹了命运的狰狞,父亲因叛逆罪死在狱中,哥哥因为在爱尔兰领导农民起义被绞死。萨利因为自己表姐安妮被处死,对这位女孩产生了深深的爱恋与同情,写了这首诗。萨利此时已经结婚生子,他对这位女子的爱纯属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希望通过自己的这首诗,帮她找到好的归宿⑤。由此可见萨利的浪漫情怀和侠肝义胆。萨利在生活上也恪守尊重女性的骑士精神,与同时代的很多登徒子截然不同。

关于萨利与这位女士的浪漫传奇流传甚广。1594年,托马斯·纳什在他的小说《不幸的流浪者》描述萨利来到佛罗伦萨探访杰拉丁出生的旧址,与所有不承认杰拉丁最美的人挑战;接着德雷顿写了一首书信体长诗,诗的第一部分描写萨利如何在佛罗伦萨因思念杰拉丁而日渐憔悴,第二部分描写杰拉丁对萨利爱情的热切回应;1713年亚历山大·蒲伯在“温莎森林”中将萨利与杰拉丁的爱情进一步浪漫化、神秘化;19世纪沃尔特·司各特在“最后的吟游诗人”中给萨利与杰拉丁的故事融入了色情成分,而且宣称他的描写有事实依据;1815年诺特(Nott,1816:23)在他编辑的第一部萨利诗歌全集中,声称萨利至少有19首诗歌是写给杰拉丁的。实际上,萨利从来没有去过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但是一首普通的十四行诗居然能够引发如此多人丰富多彩的想象,经历如此漫长和反复叠加的旅行,最终竟然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足以证明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1536年底,由于饥荒和传染病的流行,加上亨利八世推行的宗教改革和拆毁寺庙运动,英国爆发了自1382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恩典朝圣(Pilgrimage of Grace),矛头直指亨利八世的肱股之臣托马斯·克伦威尔。萨利对克伦威尔恨之入骨,在宗教信仰上倾向于起义农民所主张的传统天主教,而亨利八世偏偏把平叛的任务交给了萨利的父亲。萨利父子在北方平叛,宫内不时传出他们与起义农民同流合污、一同造反的谣言。领导起义的一名贵族在受死时说,萨利虽然参与平叛,骨子里是心向起义的。萨利回到宫中,有人当面质问他这位贵族的话是否属实,萨利长期压抑的怒火像火山一样喷发,打了那人一记耳光⑥。按照当时的法律,在宫廷内打架斗殴,要受到砍掉右手的惩罚。萨利的父亲向克伦威尔求情,才得以从轻处理,被送到温莎城堡闭门思过。萨利在那里写下怀念里士满公爵的两首悼亡诗。

其一:

残酷的监狱怎可以与温莎连到一起,

我曾在这里与国王的儿子戏耍荡漾,

一起度过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日子,

比特洛伊普里阿摩斯的儿子更欢畅。

每一个熟悉角落都唤起甜蜜的记忆,

宽阔的绿色草坪是流连忘返的地方,

我们的眼睛不时不由自主瞄向贵妇,

轻轻的叹息正是恋人们无奈的惆怅。

舞会和无尽的故事令我们捧腹大笑;

忘不了那华丽的座椅和贵妇的盛装;

丰富的词语和表情能打动铁石心肠,

我们彼此心领神会,巧妙掩护对方。

网球场上冲锋陷阵,我们一不留神,

忘记了球,因为有贵妇在周围观望,

情不自禁同时把眼神偷偷瞄向她们,

打球更加卖力,为了赢得她们赞赏。

在碎石铺成的地面上高高挽起袖子,

身佩宝剑骑上骏马,飞镖武艺高强,

汗流浃背浸湿草地,满面春风昂扬,

全力投入敏捷与力度的一轮轮较量。

不遗余力与风华少年日复一日碰撞,

我们柔软的四肢日复一日变得刚强,

我们徜徉其中的那些秘密的小树林,

也受到女士贵妇的青睐光顾和欣赏。

在空旷的树林里策马扬鞭驰骋疆场,

铭记获得的褒奖,还有拖延的懊丧,

我们在恬静的山谷深处,尽情逐鹿,

猎狗狂吠,兽穴被繁茂的林木掩眏⑦。(McGaw,2014:177-8)

其二:

我疲倦的胳臂倚在温莎矮墙,

手托下巴让头颅能稍事安详,

每块地都绿色盈盈沐浴暖风,

树枝的新芽使四处春色荡漾。

鸟儿结对在草地上快乐飞翔,

我触景生情想起昔日的哀伤,

那一次次无关痛痒的小争执,

还有纵情胡闹对爱情的渴望。

我这一颗过度沉重忧虑的心,

胸中的郁闷寻找发泄的地方,

叹息像烟雾一般遮蔽了天空,

汹涌流出的眼泪是我的悲怆。

明媚春光四处流畅气味芬芳,

沮丧抑郁催逼着我轻生跳墙⑧。(McGaw,2014:179)

这是20岁的诗人回忆自己12岁时与10岁的里士满公爵一起戏耍的快乐,可以看作是萨利一生中最为快乐的“高峰体验”之一。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他们除了按照当时对贵族青年的要求,每日运动和习武,就是对女性的遐想和爱慕(在第一首诗的6节中,有4节提到女士贵妇)。当时的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与当下沦为阶下囚、失去人身自由形成鲜明对照,加深了萨利的悲哀。前已述及,萨利一生两个主要追求:一是建功立业光耀门楣,二是写诗抒情以诗传名,二者互为补充,构成他的完整人生。萨利的骄傲一方面表现为十分固执,从不知错认错;另一方面表现在感情用事,对情绪不加约束。他虽然身陷囹圄,却没有反省自己的过错,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对方。情绪不受理性约束是他骄傲的表征,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之处。

萨利诗歌中的家族隐喻

这一时期霍华德家族与西摩家族矛盾加剧。王后简·西摩为亨利诞下他朝思暮想的唯一男性继承人,生下儿子12天后去世,亨利对她格外怜念,爱屋及乌,对西摩家族格外关照,相比之下霍华德家族受到冷落。萨利的父亲处事圆滑,为了缓和与西摩家族的矛盾,三番五次提出将自己守寡的女儿、里士满公爵夫人嫁给已去世王后的哥哥托马斯·西摩,在1539年底举办了一次大型晚宴,邀请西摩家的人参加。宴会结束后,萨利邀请爱德华·西摩夫人⑨跳舞,遭到拒绝,萨利恼羞成怒,写下这首讽喻诗:

动物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伴侣,

也可以显示友好给旁观的同类。

我见到那边一只狮子,浑身雪白,

显然是同类中出类拔萃的引领者。

望着他我感到内心一阵欣慰,

因为我相信他一定出身高贵。

他在我面前欢腾跳跃,寻找伴侣,

他的处境和我一模一样,别无二致。

我看见一只狼⑩,像鲸骨一样白,

更新鲜,更漂亮,从未见过,

只是她面容严厉,举止笨拙。

看见她,这只狮子走向前去,

低头弯腰,几乎拜倒在她的脚下,

谦卑地请求,“能否赏光共舞与我?”

她的反应出乎意料,满脸鄙夷,

他始料未及,也从未遇见过。

她一副厌恶的神色,向后退了两步,

充满敌意和不屑地说,

“狮子,如果你预先知道我对你的看法,

就不会花费气力,自讨没趣。

我告诉你,我不会与你共舞,

去找别人吧,没准有人正期盼你呢。”

他听了尾巴垂到地上,眼中冒出怒火,

我看出他心里十分愤怒,

但是他抑制住情绪,压下去怒火,

待到心情稍微平静之后,对她说,

“残酷的人,你怎可以这样蔑视我,

我好心对你,没想到受到这样打击。

你怎敢这样对一头雄狮,

他的爪子曾经杀死一个国王,

他天生就是食肉喝血的动物。

你漂亮鲜美,难道他不和你一样?

就我这方面来说,我的血统纯正。

也许你也听说了,不久之前,

我家族的一员为了爱情,凄苦死去,

在那雄伟坚固的塔里,为了真爱,

宁愿受苦,不愿苟生,

心甘情愿为了所爱,失去生命。

但是我发现,没有什么能让你感动,

我的善意,我的柔肠,我家人的事迹,

在你眼里统统无足轻重。

看一看我们是多么不同:

我寻找我的敌人,你与我的朋友开战,

我忠于职守,你逃离追求者;

我不欺凌弱者,你杀死可以征服者;

我选择在战场建功立业,

你用弱者的血缓解饥渴。

所以我要让你明白,

你卖弄风情迷惑不了我,

虽然有人渴望爱情,最终落得失望,

纯属徒劳,追求你这样的畜生。

我遵从自然制定的法则,

征服那抵抗者,其余的自然归顺,

就像雄鹰自由翱翔在天空,

不食嗟来之食,不受诱惑。

我就这样活着,呼吸着,

在荒凉的森林里寻找猎物。

许多人会哀叹,为何无端遭此厄运,

这归因于你的拒绝,你对我的冒犯,

我发誓要进行报复,

要杀死一千个猎物。

如果我运气足够好,恰巧碰上你,

我会好好享用这美味佳肴。

别了,我向之卑躬屈膝的狠心人,

我希望你明白,收起风帆的船是安全的,

狮子不是狼的猎物,

用你的嘴寻找温柔的羊来解渴。

我能够用更恶毒的语言来诅咒,

但是我就此打住不说了,

既然我是这个游戏的作者,

我决心不再放任我的愤怒。”(McGaw,2014:171-173)

隐喻是神话与诗歌共同的特点。“诗化的自传”固然不同于自传体文学,更与著名传记研究者菲利普·勒热纳(Philippe Lejeune)的“自传契约”相去甚远(姜俊钦,2020: 103)。在这首讽喻叙事诗中,萨利直抒胸臆,十分直白地表达他对这位贵妇的不满和不屑,语言也比较口语化,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他将自己家族与西摩家族进行对比,显示自己家族高贵的血统、光辉的历史,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视荣誉如生命以及睚眦必报的复仇心理。这种直白的叙事风格是萨利诗歌一个特点,也是他那个时代诗人常见的写作手法。

萨利诗歌的政治批判

1539年底,教皇宣布开除亨利八世的教籍,号召一切天主教徒起来推翻亨利的统治,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正统地位,英国面临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联合军事入侵的危险。在此情况下,克伦威尔安排了亨利八世与信奉路德教的一个德国公爵妹妹的婚姻。亨利看到这位公主的画像满心喜悦,但是见到真人大失所望。他不喜欢这位公主,虽然举行了婚礼但是没有与之同房,等到外敌入侵危机一过就解除了与她的婚姻,而且为了取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策划这次婚姻的克伦威尔送上断头台(1540年7月28日),同一天娶了萨利的堂妹、他叔叔的女儿凯瑟琳·霍华德。

霍华德家族扬眉吐气,萨利得到国王给予的很多恩宠。然而好景不长,这位堂妹被发现婚前不贞,婚后与宫人淫乱。西摩家族联合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莱默,将凯瑟琳淫乱的证据交到亨利手上。这一次萨利及其父亲又都是审判官,他只能冷眼看着堂妹受死(1542年2月13日),不敢表示一丝丝同情。与上次表姐被处死不同,这次霍华德家族很多人受到牵连,连萨利高龄的奶奶也以知情不报罪被打入大牢。

可以想见萨利的心情,他内心极度的愤怒压抑不住,终于爆发出来。1542年7月,萨利因为打了一个名叫约翰·雷的人一记耳光,枢密院给伦敦的监狱长发了一道指令,“接收萨利作为囚犯,呆在里面直到国王准许出来,可以有两名仆从,但不可以宴饮”(Dasent, 1542-1554:17)。接着,1543年初,夜深人静的伦敦街头,一伙不法之徒在街上狂喊谩骂,用弹弓向正在招揽顾客的妓女射击,用石块击碎居民家里和教堂的玻璃窗。警方介入调查,发现为首者竟然是萨利,还有诗人托马斯·怀亚特的儿子以及一名西摩家的人。枢密院召见萨利,指控他在四旬斋期间吃肉以及以“下流无耻”的方式深夜骚扰伦敦市民,再次将他送进监狱(Childs,2007:193)。萨利及其同伙的所作所为,令人回想起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哈尔王子的胡作非为,二者何其相似,不知道莎士比亚在写哈尔王子的胡闹时,是否参考了萨利生活中的这个插曲。

萨利在狱中写了一首讽刺伦敦的诗,将伦敦比喻为充满罪恶、遭到上帝诅咒的巴比伦,而他就是上帝的使者,受命来惩罚这座罪恶的城市:

伦敦,你指控我犯法吗?

你放荡的生活如此不堪,

争端根源在你胸中孵化。

城墙内种种邪恶在生发,

对放荡生活的罪恶之恨,

也潜伏在这罪恶之城下。

布道者知道有什么希望,

制止这此起彼伏的恐怖,

拯救这城市用什么方法。

用前所未有的特殊手段,

解除我一直背负的重担,

无人能逃脱正义的惩罚。

在安静的地方隐藏着罪,

使命感催促我使用弓箭,

将昏昏沉睡的罪人击打。

神对犯罪的度量与惩罚,

雷电火焰夹着暴雨风刮,

像瘟疫滚滚将罪人裹挟。(McGaw,2014:179-181)

在这首诗里萨利将自己积郁的愤怒表露无遗。在古代,诗人担负着预示未来的职责,诗人就是先知和预言家,可以抨击时政,针砭时弊,预卜未来。萨利目中的伦敦满目疮痍,罪孽深重,是一座跌入深渊、万劫不复的罪恶之城。之所以堕落至此,管理者负有不可推卸之责。这里萨利把矛头指向了亨利八世的统治。他在一首赞美怀亚特的诗中,借《圣经》中大卫因淫欲而犯罪的故事,更加直截了当批评亨利八世的荒淫暴虐:

伟大神勇无敌的马其顿国王,

把波斯大流士打得无处身藏,

他宽博的胸怀令人想起荷马,

将异教国王的丰功伟绩吟唱。

对于怀亚特写的大卫的诗章,

基督的信徒给予怎样的表彰?

他描述了大卫王真心的忏悔,

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神的向往,

最终得以使他回归神的身旁。

这故事是统治者的一面镜子,

映照出放纵色欲的可悲下场,

犹太人害死乌利亚代价高昂。

谁人继续沉沦在罪恶的眠床,

神的惩罚终究会降临他身上。(McGaw,2014:175)

不少批评家认为这首诗最后5行暗指亨利八世。在另一首描写亚述国王萨尔丹那帕勒斯纵欲暴食的诗中,萨利用了“肮脏的情欲”“饕餮盛宴”“精神萎靡”“沉湎酒色”等词语,而他心中所指就是亨利八世。我们当然可以认同萨利,说亨利八世贪淫好色、暴虐无道、杀人如麻。但是如果站在亨利的立场,他的许多举措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都是为了确保父亲建立的都铎王朝后继有人,江山永固。

萨利的悼亡诗

萨利对怀亚特的人品和诗歌评价极高,对于怀亚特的死深感惋惜,写下这首悼亡诗以志纪念:

你多彩生活招致各异的评价,

在你活着的时候就嫉妒异常,

指指点点心怀恶意小肚鸡肠,

像凯撒眼泪洒在庞培尸身上。

有些人紧盯着刽子手的屠刀,

巴不得将你无辜的鲜血喝光,

如今你寿终正寝让他们失望,

你无瑕名声让他们羞愧难当。

我知道你头脑里思虑着什么,

心里装着那么多崇高的志向,

尊重滋养了这颗珍珠的地方,

亲吻这高贵的人长眠的土壤。

我泪眼模糊,眼泪滚滚流淌,

像皮拉姆斯伏在提斯柏胸上。(McGaw,2014:176)

在这首诗中,萨利对怀亚特的敌人严词斥责,称他们胆小如鼠,背后使坏,颂扬怀亚特高风亮节,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可以看出萨利与怀亚特惺惺相惜,他在谴责怀亚特敌人的同时,也是在谴责自己周遭众多的政敌。在颂扬怀亚特时,也是在标榜自己。萨利一生崇尚勇武豪迈的骑士精神,特别厌恶偷偷摸摸、阳奉阴违的小人。他的跟班托马斯·克莱赫在战场不幸死亡,萨利不胜悲痛,写了一首悼亡诗以志纪念,这首诗后来作为克莱赫的墓志铭刻在他坟墓的石碑上:

你生在诺福克,葬在兰贝斯,

你的父系先人是伯爵克莱蒙;

你的母亲属于高贵的奥尔蒙,

你亲眼目睹表姐加冕为王后,

谢尔顿代表爱情,萨利忠诚。

我一息尚存要维持这个同盟。

你和萨利目睹克尔萨尔大火,

兰德里夷平地布伦落我掌中。

在蒙萃尔城门伯爵命垂一线,

把生命和遗嘱交付到你手中;

为了这个信任你牺牲了自己,

还不足二十八岁年轻的生命。

如果爱驱赶走了忧愁和损失,

那么地没有失,天也没有赢。(McGaw,2014:177)

克莱赫与萨利同龄,跟随他多年,参与了他几乎所有的征战和冒险,他对主人忠心耿耿,尽心尽责,集中体现了萨利推崇的骑士精神。这首诗中,萨利强调克莱赫高贵的出身,忠勇的精神。可以看出,萨利对于他的死亡感到的悲痛不亚于里士满公爵。

萨利的文学贡献

萨利的诗歌最早出现在1557年理查·陶特尔(Richard Tottel)刊印的第一部英国诗集中,这部诗集的名字是《萨利伯爵亨利·霍华德、托马斯·怀亚特爵士及其他人写的歌与十四行诗》,包含271首诗歌,其中收录萨利40首,怀亚特96首。19世纪初,诺特(Nott)编辑出版了《萨利伯爵亨利·霍华德和托马斯·怀亚特爵士诗歌全集》,萨利诗歌集为第一卷,1815年出版,怀亚特诗歌集为第二卷,1816年出版。20世纪初,佩德尔福(Padelford)编辑出版了《萨利伯爵亨利·霍华德诗歌全集》(1920)。这是第二本萨利诗歌全集,编者将萨利的诗歌分成爱情、自传、道德与训谕、悼亡、圣经和维吉尔翻译,附了更加详细的萨利生平和诗歌注解。2012年穆高(McGaw)编辑出版了第三本萨利诗歌全集,书名为《萨利伯爵亨利·霍华德诗歌全集评注》,包含很长的导论和更加详细的注释。2014年穆高在前书的基础上,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又出版了《萨利伯爵亨利·霍华德诗歌全集的编辑、现代化与语词索引》,其中的“现代化”就是将萨利的全部诗歌,包括他的圣经翻译和维吉尔翻译,都翻译成现代英语。

怀亚特研究者认为怀亚特的诗歌优于萨利,萨利研究者认为萨利的诗歌优于怀亚特,公允的看法应该是二人平分秋色,各有特点。蒂利亚德(Tillyard, 1889-1962)于1950-1951年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了名为“究竟是否存在英格兰的文艺复兴”的讲座。讲座内容在1952年以《英格兰文艺复兴——事实还是虚构》(TheEnglishRenaissance,FactorFiction?)命名出版。书中有一章节较多笔墨讨论怀亚特和萨利的诗歌创新及其语言特色,他认为萨利的原创性和影响不如怀亚特。怀亚特的抒情诗着重戏剧化和自省部分,以至后世诗人多恩多受其影响,所以怀亚特超越了时代;萨利的诗歌体现平衡与和谐,体现了规矩、方正和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然而,蒂利亚德(2020:186-199)最终充分肯定了两者在推动英格兰文艺复兴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最著名的十四行诗人是彼特拉克,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由2个四行诗节和2个三行诗节组成,前两个诗节提出问题,后两个诗节回答问题。前两节尾韵为ABBA ABBA,在第9行(第三诗节开头)总是有一个意义上的转折,后两节尾韵一般是CDC DCD或者CDE CDE。怀亚特的诗作对彼特拉克既有模仿也有突破,他前2个四行诗节尾韵与彼特拉克一模一样,但在第9行不像彼特拉克那样必然有一个意念的转折,后2个三行诗节的尾韵与彼特拉克不同,一般为CDD CEE。 萨利在翻译彼特拉克诗的同时,对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进行了形式上的重大改造,以3个四行诗节和1个两行诗节组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萨利体(ABAB CDCD EFEF GG)。这种十四行诗格式在伊丽莎白时代经过斯宾塞、莎士比亚和西德尼等人的继承和完善,成为经典的英国式十四行诗。其次,萨利强调,抑扬格也好,扬抑格也好,在吟诵时,重读应该与词的自然重音一致,这样对诗人的要求更高,写诗的难度更大,也成为后来很多诗人效仿追求的目标。第三,萨利在翻译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第二卷和第四卷时首次使用了白体无韵诗,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仿效者甚多。白体无韵诗将诗歌成功运用到剧本中的做法促成了16世纪后半叶英国诗剧的生发及繁荣昌盛,莎士比亚成为集大成者,接着影响了后世米尔顿所著的《失乐园》。 第四,萨利在不满20岁时写就的悼念里士满公爵的诗,开辟了英国悼亡诗的先河,所用的四行诗节ABAB的尾韵也为后世诗人所模仿,成为英语诗歌中最普遍的押韵格式。

萨利与怀亚特一样,也喜欢用但丁在《神曲》中使用的三行诗节的ABA BCB CDC尾韵(他讽刺伦敦的诗),而他对头韵的偏爱超过同时代任何其他诗人。他对乔叟研读精细,有时候刻意模仿乔叟的词汇短语和诗行结构,使他的诗歌带有一种古风的韵味。频频将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也是他诗歌的一个特点。

结 语

萨利应对外界的方式显示了如下性格特征:敏捷果断、高傲自信、急躁冲动、桀骜不驯。作为公爵的继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十分成功,与宫廷尤其是国王的关系都维系得很好。他极力想把事情做好获得父亲和社会的认可,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做才好。父母激烈的矛盾冲突使他得不到真切的温暖和关爱,孤独和缺乏安全感伴随他一生,使他成为性格暴躁、反复无常的人,在关键时刻缺乏必要的理性与克制。我们甚至可以把他看成一个精神分裂者:一方面对国王恨之入骨,一方面又极力讨好巴结国王;视亨利八世为荒淫无道专制残忍的暴君,同时又期望受到他的赏识与重用。

16世纪的英国教育开始注重读诗、写诗。英格兰诗歌从中世纪晚期乔叟之后实际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寂。以前的英诗虽有众多优点,却散漫、无章法,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与艺术并重。主题在诗歌各个部分有引申和发展,音韵也要节奏明朗(王佐良,2016:72)。“萨利的胜利”(“Surrey’s Triumphs”)一文作者称萨利的重要性在于最终结束了英语诗歌“不安与漂泊”(“insecurity and drift”)的漫长时期(无名,1947:37)。

萨利生活的亨利八世时期处于英国文艺复兴前期,诗人借助十四行诗将个人遭遇与时代背景深度结合,声音和意义有了完美地交融,韵律传统得到保持的同时又在改变。萨利时期诗歌语言的进步与之后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文学的发展一脉相承,伴随着商业扩张、地理航行、海事胜利以及社会新阶层的兴起,构成了英国早期现代民族文学的自我意识。萨利是纯正的诗人,具备诗人的气质秉性,因此与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格格不入。作为军人、政客或者世俗的人,他因其浪漫的气质和超凡脱俗的思维方式,是失败者;但是作为诗人,他像中国的南唐后主李煜一样,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注释:

① 此一行原稿缺失,全诗共18行,故以下几行省略未译出。文章中所引用萨利诗歌皆由笔者所译。

②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人实现自我潜能并使之丰富和发展的特殊欲望。个体在通向终极丰满人性的过程中不断趋于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彼时个体经历突如其来的、剧烈的情感体验。在这短暂的时刻里,人的自我意识消失,与世界合二为一,沉浸在纯粹的幸福中。

③ 这是一首典型的萨利体十四行诗,为节省篇幅,中间有删节。

④ 这又是一首典型的萨利体十四行诗。

⑤ 伊丽莎白·费兹杰拉德1542年嫁给安东尼·布朗爵士——霍华德家族的同盟、亨利八世的掌马官。

⑥ 关于这个挨打人的身份,过去一般采信萨利妹妹的说法,即王后的哥哥爱德华·西摩,近来学者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首先是爱德华·西摩性格持重温和,顾大局,不至于当面这样奚落萨利,另一方面萨利也不至于在宫内殴打王后的哥哥。

⑦ 这是一首四行一节的诗,押韵方式是ABAB,CDCD,EFEF,限于篇幅,此诗后面22行省略。

⑧ 这是一首典型的萨利体十四行诗。

⑨ 此处指爱德华·西摩的第二任夫人安妮·斯坦赫普(Anne Stanhope 1510-1587),因相貌出众追求者甚多,又因出身高贵十分傲慢。丈夫当了摄政之后,她曾经与亨利八世的遗孀争出场优先权。

⑩ 西摩家族的住处取名“狼厅”,安妮·斯坦赫普家族的族徽是三只狼,萨利这里将自己比作雄狮,将安妮·斯坦赫普比作母狼。

猜你喜欢

利八世萨利诗歌
屡屡残忍灭妻,王冠换金像背后是帝王的凄凉
一堂美国高中的世界历史课
诗歌不除外
东京街头的出租车司机
披萨的味道怎么样
“忠犬”萨利默默守护老布什灵柩,温情一幕感动美国民众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从《萨利机长》看民航客机的应急措施
国王离婚案引发英国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