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及实践价值
2021-03-25盛海英王若菡
盛海英,王若菡
(大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围绕如何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字里行间体现出深深的人民情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病毒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蔓延肆虐,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理解把握其深刻思想内涵及实践价值,对于当前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决心和信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作为新时代奋斗目标之一,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以马列主义健康观为指导,吸纳中华优秀传统健康文化,并在发展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人民健康”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旨在实现全民健康,这就为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2]。
第一,马列主义健康观。健康观是一个国家或者单位及个人在一定的法律制度框架下立足于一定的医疗模式基础之上,对健康状况及疾病的本质性认识。马克思的健康观,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对工人卫生健康问题的众多论述中。首先,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除非社会迫使它去关心”[3]。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就导致工人生命及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其次,马克思认为,工人的贫穷及健康状况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他指出:“最勤劳的工人阶层的饥饿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资本主义积累基础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当人们认识了经济规律时才能揭露出来。”[4]该论述全面揭示了影响工人健康状况的社会根源,深刻表现出马克思对工人健康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在马克思看来,改善工人工作环境,为工人争取健康权利,提高工人健康状况是进行健康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努力通过促进和改善工人生活,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革命战友,恩格斯也十分关注工人的健康问题。在批判社会现实和资本家剥削的文章《乌培河谷的来信》中,恩格斯就指出,严重的环境污染、河流污染、沉重的劳动,以及工人恶劣的居住环境等对工人的健康状况造成了极大威胁。正是资产阶级的贪婪导致工人因饮食而出现健康问题。“商人和厂主昧着良心在所有的食品里面掺假,丝毫不顾及消费者的健康。”[5]为此,恩格斯呼吁必须要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努力消灭贫穷,给予工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不难发现,在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阶级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彻底改善工人阶级健康状况,只有通过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消灭城乡差距和阶级差别,改善工人生存条件,提高工人生活质量,才能做到。
列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充分认识到生命健康的可贵,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健康观从理论变成了实践。列宁认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针对当时新生苏联出现的鼠疫等严重传染病,列宁主张必须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消灭传染源。同时大力宣传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卫生观念。此外,他认为必须做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列宁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此后中国共产党制定卫生健康事业方针政策,确保人民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健康文化。“中国文化一统多元,经过5 000多年的淀积而优秀,中国人为此而自豪。”[6]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健康文化的汲取,具体表现在对健康预防和中医药学优秀价值的认真挖掘与发扬光大上。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了预防医学的思想。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养生谋略,主要包括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其复发,以及预防治愈后的后遗症等内容,强调从病人角度出发,以病人为根本,凸显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卫生健康领域遵循的“预防为主”原则的最早实践。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预防开始从被动转向主动。东汉末期的华佗创立的“五禽戏”,主张采用健身运动方式防治疾病,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成为我国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先导。此外,无数古代医者在预防和控制疫病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的“注重整体,系统施治”的科学方法,注重发挥中医的整体调节作用,要求标本兼治,全过程发挥中医药诊治的作用。这些对于今天治疗疫病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也受到了习近平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健康文化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第三,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人民健康”的思想方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深刻认识到人民健康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把搞好人民健康事业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不断丰富人民健康思想,在实践中建立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有力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在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就饱受药品短缺困扰,对此,毛泽东十分了解,故非常重视医疗及药品生产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建国初期,物资匮乏,人民健康状况普遍低下。在此情况下,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基本原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奠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在三大原则的指导下,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后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提出健康工作要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同时要重视科技在健康领域的作用,加强卫生健康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杰出专业人才。江泽民结合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丰富了健康事业的基本思想,将发展观融入健康工作中,同时提倡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胡锦涛从新世纪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强调健康是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做好预防工作,解决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发展面临的问题,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为促进人民健康提供机制保障。
实现全民健康,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健康观落到实处,同时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健康文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状况的健康道路,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7]新时代,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需要,聆听广大人民群众呼声,关注人民健康状况,将人民健康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丰富人民健康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关于人民健康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论断,赋予其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民健康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健康与否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历来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现阶段卫生健康工作实际状况相结合,同时基于社会矛盾的新变化,明确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诉求及健康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统筹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把促进人民健康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健康优先就是要把人民健康融入社会发展的所有政策建设中,坚持健康优先的发展原则,将健康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及手段,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诉求,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卫生健康领域人民群众的“烦心事”“糟心事”,这不仅充分彰显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目标,而且是党的性质、宗旨及执政理念在卫生健康领域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习近平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谋划中国健康事业的新发展,积极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关注各种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及误区,改善优化我国传统卫生服务中的健康工作,扩展健康服务的内容及内涵,提高健康服务的质量,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力度,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治已病”的医学思路向传统医学中“治未病”理念转变。在心理健康方面,加大对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构建社会心理服务发展新格局,培育自信乐观、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同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在全社会倡导更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最终达到疾病控制、防护和治理的一体化。
第二,以人民群众公平受益为目标。公平问题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公平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把公平问题落实到人民健康工作上就是要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拓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范围,提高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质量,让健康成果和医疗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全体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健康生活,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落到实处。在人民健康工作上落实公平“蕴含着深厚的人民中心伦理价值”[8]。
要遵循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的,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1]的要求,做到让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医疗健康保障。首先,必须保障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健康发展。保证他们能够享有稳定健康服务的权利,拥有获取健康资源保障的能力,能够支付起基本医疗费用而不会有任何负担。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障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要保障流动人口的健康权益,尤其是那些因贫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员,更要对其深入贯彻实施健康扶贫项目,努力实现人人都能享有健康服务的目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他们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其次,必须进一步完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原则。通过创新基本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对公立医院继续进行医疗改革等方式,确保人民群众逐步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节省人力和物力,保证这项民生工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好困难群众迫切实现身体健康的需求。再次,加快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基层地区、农村地区、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近就医。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是仍然在诸如医疗资源、医疗质量方面存在着地区和地域分布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只有以人民群众公平受益为目标,将普遍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健康工作的重点任务,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人民健康提供便利,朝着美好健康生活不断迈进。
第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体人民对健康的全面需求作出的庄严承诺。全方位,既是制度体系改革建设的全方位,也是医疗保障水平提升的全方位,更是健康服务享受主体覆盖的全方位。全周期,既是医疗防治措施的全周期,也是保障人民健康整个生命的全周期。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保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题中之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越发期待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高层次的健康保障。聚焦时代发展问题,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一是必须要坚持党对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认识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强化相关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努力激励其自觉投身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工作中来,为党和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二是必须建立起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全方位健康服务体系,既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理健康,又要保证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能够得到妥善解决。要从人的发展生命周期出发,对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持续稳定的健康服务和人力财政投入,形成全面覆盖的大健康战略体系。三是必须做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监测工作。把全部人群和其整个生命周期作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精准预警预防的作用,解决偏远地区出现的采集盲点,认真梳理全部人群呈现出的全周期的健康指数,做好全方位监测工作,以便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四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美好生活环境支持。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真正做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全力打造属于全体人民的健康之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坚决打赢新冠疫情防疫阻击战,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必胜信心及决心
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和蔓延,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这是一场与病毒、疫魔的对抗战,开战即决战。“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9]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疫情防控防治工作,关心武汉人民及全国人民安危,亲自指挥部署,把全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多次就疫情防控工作和人民群众救治问题发表重要指示,并第一时间要求相关部门成立疫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遣工作小组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强调,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0]。各级党委政府秉持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工作,完善疫情应对方案,及时客观准确发布疫情和防控工作信息,落实好防护物资、生活物资,调集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财、物资源服务于人民,做好防护措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无数“逆行者”挺身而出,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毅然决然奔赴抗疫斗争的最前线,同时间赛跑,与疫魔抗争,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不懈奋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定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取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保卫战的最终胜利。
(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应对紧急突发疫情反应和处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必须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建立起相应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习近平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11]因此,我们要努力筑牢保障全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体制机制的防线,提高应对紧急突发状况能力。一是必须完善和加强公共卫生防范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要求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买卖、严厉打击捕食野生动物、依法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必须要从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认真修改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管的力度,大力整治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市场,坚决依法取缔和严厉打击买卖野生动物行为,杜绝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确保从源头上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二是要进一步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安全重大风险各个部门协同防控管理机制,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方针,避免小病酿成大疫,着重提高农村、基层地区防控能力,加大持续培养乡村全科医生力度,促进农村地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全科医生全覆盖。三是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有效提升疫情应对处理能力,精准掌握疫情第一线情况。在突发紧急疫情时,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入院,秉承先救治后缴费的原则,采取个体化康复治疗措施,努力做好救治工作。四是必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采取统一调配,统一生产,为疫情前线准备充足物资。
(三)有利于构建强化人民健康水平的保障体系
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我国面临的影响人民健康的因素复杂多样,更清洁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源、更安全的食物、更便利的体育设施、更惠及的医疗服务……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新期待新追求。习近平指出,全方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就要从影响人民健康的因素入手,要从身体健康、生活健康、健康服务、健康产业、健康保障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解决群众健康之忧,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一股持续强大的健康正能量[12]。
环境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健身运动等工作都是关系人民健康的重要事业,必须加大力度予以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有关人民健康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加快构建完成了全方位保障体系。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做好大气、水、土壤污染的检测防治工作,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健康安全的环境因素,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二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把控、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格把牢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得安心、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同时,完善疫苗管理体制,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守住安全底线,确保药品安全,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三是逐步探索更加公平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全国养老保险统筹,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医疗保险问题。四是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确保全民共享共建健康生活,促进人民健康状况稳步上升,迈上新的台阶。
(四)有利于加快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中国”战略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科学分析影响人民健康的因素、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保障体系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健康水平而制定的一项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保障全体人民的整体性健康。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取向,而且为未来国家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指明了方向,是对国家发展目标及治理理念的升华。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到优先发展的地位,有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医药因其独特优势和作用受到重视,进入健康中国的主战场,在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中被广泛应用,并在此次新冠肺炎治疗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从“保疾病”向“保健康”的转变,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得到落实,健康成果及服务实现公平获得。预防为主的大健康格局逐步建立,人们不再仅仅只追求身体健康,而开始注重精神、生理、环境等其他各个方面的“健康状况”。健康服务逐步优化、健康产业逐步发展、健康保障逐步完善。通过以上政策措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有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促进了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