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储能技术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商业运行模式探索研究
2021-03-25郭玉侠
木 薇,郭玉侠,朱 娟
(宿州学院商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电能是各行各业发展及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电能从产生到运输、使用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了储能技术。得益于储能技术的发展,电能得以通过便捷的方式储存,而储存的能量又能在不同的情形下发挥功效。比如,储能可用作应急电源,可以将电负荷低时储存的电能用于电负荷高时输出能量,从而减少电网的波动,确保供电的平稳。可见,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人类实现了对电能的有效掌控,电能的应用灵活性更强,实效性更为突出。尽管这一技术有优势,有价值,有潜力,但真正在实践中推广时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经济”层面的阻力。如果技术无法带来收益,必然意味着失去了升级进步的强大推力,无法实现技术的全面推广普及。因此,有必要从经济性层面,对储能技术的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展开分析,以挖掘应用潜力、形成经济支持,推动技术进步。
刘坚所著《储能技术应用潜力与经济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一书围绕“储能技术”展开研究,从这一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展开,通过对储能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探讨技术应用的潜力,形成发展的市场机制与高效的商业运行模式,并从政策角度,探讨了推动储能技术在电力行业高效应用的建议。本书有扎实的理论探讨,也有深入的实践分析,既有从市场、经济等层面展开的研究,也不乏从技术、政策等方面进行的汇总。整体上看,逻辑严密、理论详实,研究视角独特,从多个层面探究了储能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潜力,也为技术的科学应用提供了经济层面的支撑。有了资源的合理调配,有了市场的规范运作,有了商业模式的高效运营,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就形成了强力的支撑,未来相关产业也有了广阔的前景。
该书提供了储能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储能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也有其延续的脉络。从储能技术的发展演变历程入手,循着技术起源、发展、突破的经过,带读者更深刻地体会技术形成的优势与应用的价值。储能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电能“即发即用”的模式得以颠覆,原本不易储存的电能,有了技术的保障,就有了储存的可能,有了储存的便利条件,也就意味着用电会更加灵活。对储能技术的特点、方式、应用场景等展开探讨,形成全方位的理论分析,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先进技术,也能从多角度理解储能的存在价值。从物理储能到电化学储能,从储热到储氢,储能方式的多元,体现出了技术的升级进步,也融入了技术的特点;从发电侧应用,到输配侧应用,再到用户侧应用,应用在电能产生运输及使用的各个环节,场景变换,应用广泛;从储能电站的建设,到电动汽车的储能规模分析,立足热门领域,分析储能技术的应用潜力,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形成深入的研究分析。层层铺开,循序渐进,本书对电能领域储能技术的研究,可谓是有了全方位的窥探,也有了细致到位的罗列,更形成了当下到未来发展沿革与趋势预测。
储能技术虽十分必要,但是否可以大规模应用,是否能够带来理想的收益,是否会存在高昂的成本,这也是人们所十分关注的议题。该书一一回应了这些问题,着力从经济层面探讨了储能技术的应用价值,从成本-收益的层面展开分析,完成了对这一基础的分析与经济性评价,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也意味着对储能技术的研究顺利地实现了过渡,更加深入,也更利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储能技术有着深刻的发展背景,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电能的储备仍至关重要,而储能技术的升级发展及市场层面的应用,无疑也会形成促进电能利用的有力支撑。此书从经济层面、商业角度去分析储能技术的应用,将技术与市场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出了技术应用的实用性,又形成了计算成本与收益的科学规划。书中对储能成本效应进行了评估,在对国内外储能经济及储能应用收益的理论研究一一梳理基础上,运用经济型评价方法与模型,对储能经济展开评价,并以典型案例切入,完成了经济型评价的案例分析。不可否认,储能作为电量调节的技术手段,具有灵活性、高效性、实用性等特点,也有跨区域、跨季节等优势,立足已有的优势,进一步探讨经济效益与价值,也成为该书的研究创新所在。
该书是对储能技术应用市场机制的总结,也有对储能技术商业运行模式的探索。如今,全球已然构建形成统一的能源“互联网”,在这一网络体系中,储能技术的应用价值显著。全球能源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将储能技术作为能源网络构建的关键一环对待,我国也不例外。但如何才能构建形成适宜本国的,具有本土特点的储能产业,以及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储能技术的商业价值,也成为各国在政策中着力关注的“点”。本书对国内外的电力市场展开分析,是从市场角度对储能技术应用价值的分析。电力市场规模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国能源体系的建设情况,也能反应出储能技术的应用水平。我国与他国的电力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但也面临全球化时代能源短缺的共同问题。市场是自由发展的,也是受到宏观层面调控的,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情况,市场机制的运行状态等,都会对储能形成激励,也意味着储能技术有了应用的市场推动力。正是因为有足够庞大的市场需求,才意味着储能市场机制的运行有了必要性,也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书中重点对储能市场的商业运营模式展开了分析,赋予了技术以经济层面的价值,也顺利地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融合。实践中,储能技术虽有显著优势,但真正在商业发展方面却始终有困难,没有形成可以长久持续发展的商业路径,在盈利模式上相对落后,盈利空间也并不宽裕。储能产业目前主要依赖峰谷电差价实现盈利,但不同地区用电需求及供给模式仍存差异,一些省份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企业运转,即使有合理的电差价,也无法推进工作展开,又进一步影响了储能产业盈利的稳定性。对于储能技术而言,如果算不好“经济账”,就意味着技术发展失去了经济层面的动力,技术所带来的盈利空间有限,也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展开。
该书从政策层面分析了未来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思路。通过作者对储能技术应用历程的回顾以及对储能技术应用前景的预测,不难看出,电能储能技术的应用有积极的价值,有广阔的前景,也有充裕的市场盈利空间,是利于各方共赢的优势技术,也是适宜当下电力系统发展的可靠依托。要推动储能市场规范发展,不仅要有市场的自主运行及科学的商业运营,也要有外部政府层面的支持,其中,政策的推动引导就成为关键。书中立足实践,围绕着当下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推进所遇到的阻力,形成了政策层面的科学建议。有的放矢,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综合储能产业的规模,形成科学规划与精心布局;技术创新,通过示范项目布局,降低成本,推动全产业链发展;规范市场,形成可以反映储能价值的市场机制与价格机制,引导市场规范运行,实现商业有序运作,扩大盈利空间,又能用市场的竞争发展,推动技术的升级进步;标准体系建设,形成行业产业发展的依托,也能引导推动储能产业始终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实现良性循环。书中着力从储能技术的优势特点展开,又从发电侧、用户侧、辅助服务等方面,探讨已有储能产业的赢利点,从经济角度分析技术之应用,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宜的商业运作模式,形成了技术科学广泛应用的经济保障。
综合而言,该书作为以储能技术为研究重点的著作,统筹分析了储能在电力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不同系统的应用现状、盈利模式、市场机制、发展模式等,细致入微,全面到位,理顺电力储能项目的市场运行情况及商业模式现状,并大胆预测、科学分析,有效评估储能的应用前景与趋势。
安徽省社科联创新发展研究项目(2020CX09 3)。宿州学院皖北中小企业与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2018kytd02)。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8A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