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发展
2021-03-25曹丽莹
曹丽莹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工业化道路历经模仿、调整、转型与创新,在七十多年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兼顾工业效益与生态效益、发展动力与发展能力的中国特色道路,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肩负着新使命,面临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际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的新要求,需要总结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举措,结合时代特征探究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与成效,思考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定位与路径。
一、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举措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业化的发展,为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指导,深化工业战略布局、定位工业改革方向、推进工业绿色转型以及营造工业发展人文环境,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战略和政策体系,成为指引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纲领。
(一)深化工业战略布局。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迎来了筑梦强国的时代重任。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1]1的总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为指导,加快构建制造业发展体系并强化高技术产业布局。
从构建制造业发展体系来看,一方面,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高标准提升计划。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上强调,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2]。目前我国尚处于低标准阶段,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国际标准9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我国占比仅1%[3]。为此,我国发布的《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为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提供了依据和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制造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4]。为突破制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国家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二者的对接与耦合着手,进一步强化布局国家实验室、优化制造业人才队伍结构、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基础,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从强化高技术产业布局来看,主要强化在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前沿领域的布局,推动工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国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启动集聚区建设、强化应用研发等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体系化建设。在区块链方面,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块链的重要部署,立足工业应用领域中工业协调、工业安全、资源融合等痛点问题,加强区块链与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升级的创新发展。在5G建设方面,从部署5G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到三大运营商发布5G部署进度再到强化5G研发投入,我国不断强化5G规划,将5G建设视为推进高技术产业布局的主战场。
(二)定位工业改革方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方案,为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解决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内在矛盾指明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从供给侧入手,新型工业化建设要明晰工业发展新方向,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不断深化工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确定去产能目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去产能目标,对产能规模、发展质量和体制机制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加大去产能力度和强度,力争在企业和政府的双重监督下取得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实质性进展。二是明确提升产业结构。国家制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出台包括《“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的七大重点发展方向、《中国制造2025》中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等文件,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三)深化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在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以解决资源和环境约束为绿色发展的切入点,从政策体系、管理体制、发展方式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工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制定《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绿色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环保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制度管理;转变要素投入,不断推进绿色、智能等生产方式的创新发展,实现绿色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措施。
(四)营造工业发展的人文环境。新时代,党中央积极构建以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软环境,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出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坚守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5]的指示,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6]31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环境与政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相关制造、创新创业等环境,力求形成提升品质、尊重创造的价值共识,在全球制造业市场中凸显中国制造的质量与风范,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二、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呈现出制造强国新战略、创新驱动新动能、绿色发展新方式和“四化同步”新主题等新特点。
(一)新战略:制造强国。新时代首次提出制造强国战略,从发展动力和发展质量入手,强化制造强国战略布局。制造强国战略布局具体表现在: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我国工业化正处于加速转型的关键期,与传统产业升级动力不足相比,新型工业化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紧紧抓住技术革命浪潮,依靠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制约工业发展中“卡脖子”问题,不断推动研发、生产领域的变革,实现了以创新驱动战略带动新兴产业为引领发展的新模式。二是以高质量为发力点。当前,以质量为本、品牌为重的制造业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精致化”生产,不断强化质量标准建设和品牌建设,切实解决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
(二)新动能:创新驱动。新时代围绕创新驱动战略,新型工业化初步构建起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依靠技术创新来破解传统产业中动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从2016年国家发布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相关政策在营造创新环境、完善金融服务、升级创新创业平台等创新支持体系的构建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破除了阻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新方式:绿色发展。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绿色发展定为发展转型的先导,突破传统工业发展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制约,围绕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探索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开启了绿色发展新方式的转变。
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具体表现在:一是明晰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二是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一方面就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而言,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将保护环境置于发展之前,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的指示,明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内在关系。并根据中国发展经验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基本规律,成为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就绿色生产方式而言,以能源消耗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粗放式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创伤,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在“去产能、调结构、促升级”的要求下提出工业绿色发展的目标,借助环保技术,降低企业能源消耗,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顺利推进传统工业的绿色转型。
(四)新主题:“四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主题。目前,新型工业化出现发展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矛盾加剧、农业现代化短板等制约发展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新时代我国加快了“四化同步”发展步伐,以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实现绿色永续发展、促进“四化”融合发展为着力点[8],展现出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
“四化同步”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两化”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抓住产业变革的契机,借助科技和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培育出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城镇化落实民生问题。新时代的城镇化过程不仅实现了城市人口增加,更将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借助产业发展解决就业、收入等问题,在时代发展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是农业现代化高效发展。新时代,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补齐“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提供战略支撑。其中,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的亮点。
三、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成效
在思想指导、政策推动以及实践探索中,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从综合实力提升到创新成果涌现、从发展方式转变到发展主题凸显等多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展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优势。
(一)工业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新时代,面对国际竞争和国内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加快了制造业转型步伐,不仅实现了工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突出成就,更主攻高端制造业,突破核心技术,不断赢得竞争发展的主动权。
首先,在工业综合实力方面,我国工业在生产总值、国际排名中实力不断提升。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见图1),我国工业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3000亿美元(2010年固定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33725.2亿美元(2010年固定美元)①。与主要工业生产大国相比,2018年我国工业规模总量是美国的1.6倍、日本的2.5倍、德国的3.9倍。此外,根据2019年5月7日联合国工业部门发展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在以八项产业绩效为标准的CIP指数衡量中,中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德国和日本。
图1 2012—2018年工业生产大国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
其次,在制造业方面,明确主攻方向、重点和抓手,着力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得了转型升级的示范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高端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加快生产方式的变革。新时代,我国积极把握制造业革命的机遇期,将5G作为工业持续深化、智能化的主战场,不断强化5G技术建设,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此外,5G技术不仅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数字化等领域为智能化创造了未来发展的无限空间,更有望扭转我国由3G时代开始便处于高通公司垄断下的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不利国际地位,从而获得行业规则和标准的主导权,尤其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在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被动地位正随着实力的增强而逐渐改变。从2G时代的一无所有,到3G、4G时代的追随者,再到5G时代的领跑者目标,新时代我国通信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二是以突破核心技术为重点,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新时代,我国将制造业提升瞄准高端供给能力上,着力改善大而不强的被动局面。以“工业之母”机床为例,2011—2017年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和中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分别实现了从1%到6%、从40%到60%的增长,缓解了长期以来行业供需矛盾。此外,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墨子号”发射升空到“海洋六号”极地科考,从国产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到“嫦娥五号”奔月征程稳步推进[9]89,重大设施和装备制造技术方面更取得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国之重器”彰显了大国制造实力。
(二)创新成果涌现。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建设在适应国际形势变化、迎接未来发展挑战中,积极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期,以创新为驱动、以投入为保障,涌现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切实彰显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力。
一方面,在“国之重器”领域,重大科技工程逐步实现了自主研发、独立生产的科研生产体系,“嫦娥三号”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自动巡视勘察。“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10]。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突破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显著标志。另一方面,在生活生产领域,以新能源汽车和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创新成果迎来发展“黄金期”。具体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以创新为动力、以政策为支撑正沿着自主正向研发转变。而作为实现制造业智能新发展的重要装备,工业机器人成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自2015年开始,我国机器人自主品牌开始发力,冲击了国内约30%的进口机器人市场,并将出口作为未来的市场方向之一。伴随着我国制造业政策的不断推进,未来工业机器人在助力制造业升级等“人机协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优势越来越突出。
(三)工业绿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新时代,新型工业化转变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环保任务,将绿色发展置入转型发展中,有效缓解了生态与发展危机,提升了工业绿色发展能力,取得了降低传统能耗提升绿色能源比例新转变、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新产业等方面的成效。
一是在降低工业产品的能耗方面,新型工业化建设积极转变传统能源消费方式,降低工业产品的能耗。从能源消费总量上看,传统能源占比下降,清洁能源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例如,2012—2018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消费量比例从70.39%下降到59.0%,下降了11.39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从14.5%上升到22.1%,上升了7.6个百分点。从工业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上看,2012—2017年6年间工业用水总量和废水、废气排放量均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智能汽车产业崭露头角。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中,我国抓住智能化与电动化汽车发展新趋势,用创新技术改变了以往在传统汽车行业的被动局面,率先进入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行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并在综合优势方面表现突出。从产业整体发展来看,“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抢占先机的重要机遇。”[11]
(四)“四化同步”发展成效显著。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紧紧围绕“四化同步”发展的鲜明主题,在“两化”融合、工业助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方面。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紧紧抓住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产业发展,二者呈现出深度融合、加速推进的发展新趋势,比如在宽带普及上,宽带普及状况作为“宽带中国”战略的发展指标,我国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在2018年已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中85%的发展目标,平均值为90.85%;在智能制造业方面,不仅初步形成了智能体制,也在305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和92个行业类别推动下初步实现了工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约30个百分点的成效。
其次,在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发展方面。新型工业化不仅加速了城镇化步伐,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更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总要求下,新型工业以“现代工业+”的模式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创新企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双向联结机制,不仅有效缓解了村庄衰落的现实困境,而且探索出了包括“凌丰模式”“翔顺模式”等多种有效的县域发展模式,切实推动了地区产业发展,促进了乡村治理、乡村环境、乡村风貌等多方面的改善。
最后,在工业化拉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由于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在客观上存在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战略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为农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为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等条件,在稳步提升现代化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四、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展望
新型工业化建设在时代的要求下取得多方面突破性发展,不仅完善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也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借鉴。未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要继续坚持理念引导、战略引领、立足全球发展大局,用长远、开阔的目光抢抓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发展。新时代,面对国内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新发展理念成为解决矛盾、提高水平、创新发展的“指挥棒”,必须深刻把握其含义、明确其指导,更好地解决制约工业化发展的问题。
首先,坚持创新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要深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2]203的创新引领发展理念,将创新与新型工业化建设深入地融入发展实践中,构建创新型体系,培育和创造更多创新驱动的增长点,形成创新引领新发展的时代新动能。
其次,坚持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推进中要注重“四化同步”建设、地区间工业平衡建设、资源与环境协同建设等,在工业建设中加强薄弱领域的监管,增强协调发展的合力,补短板、强优势、谋合力,在工业化推进中形成全方位、共促进的发展新局面。
再次,坚持绿色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既要肯定工业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又要正视发展过程引发的生态创伤,坚持用绿色生态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寻求绿色工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此外,坚持开放发展。在新型工业化的稳步推进中,我们要借助深化对外合作的新模式,通过扩大开放平台、丰富开放内涵、深化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产业新体系的构建中,形成高水平、深融合、共发展的工业发展与开放新格局。
最后,坚持共享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要根植共享理念,共享工业发展新成果、共享工业创新新技术、共享工业协同新发展、共享全球产业新优势,解决好发展不均、不公等问题,在共享经济中推动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
(二)坚持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用战略布局引领发展。战略问题是引领发展的根本指向性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根本性的问题”[12]10。在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要求与环境要求,因此更加需要坚持现代化发展目标,用战略谋划来引领未来前进的新方向。
首先,始终坚持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深刻把握工业强国的现代化任务和使命。一方面,在目标内涵上,树立现代化发展的全局观,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完善目标体系。另一方面,在建设实践中,立足国情推进“四化同步”,合力助推现代化建设,并加强工业核心技术的突破进程。其次,始终坚持战略引领,稳步推进制造强国和转型。加强战略布局、政策指引、规划指南,紧紧依靠工业化战略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和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掌握工业发展的主动权。新时代是各国谋求合作共赢的新时期,我国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加深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接纳中国的步伐。新时代,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把握改革与开放的机遇,既要继续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加快对实体经济的改革步伐,简化行政审批、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又要坚持扩大开放的原则,创新持久开放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在开放中参与全球产业新体系构建,抓住工业竞争的主动权。做到既尊重市场又加强政策引导,既“借船出海”又“造船出海”,在“内强”与“外强”的协力中实现工业自强新发展。
注释:
① 数据来源:UNIDO Statistics Data Portal( https://stat.unid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