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思考学 联系实际学—《生活与哲学》认识论理解与运用

2021-03-25刘菁菁王晓娟

考试与招生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错例认识论

>>>刘菁菁 王晓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思政课建设必须更多强调,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020 年全国卷Ⅰ文综第40 题(1)问体现了时代特色,以当下抗疫时政热点为背景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板块,要求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整合、迁移与应用。意在引导学生响应时代号召,心系家国情怀,真正践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科学精神,自觉进行政治参与。现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

一、知识详解

(一)思维导图

(二)重点解读

1.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会将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要经历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要正确认识追求真理的过程性和反复性,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易错汇总

1.实践观

错例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更正:实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指导,但不能说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

错例2.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更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错例3.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更正: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错例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更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不是抽象的彼此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活动。个人的实践活动并非游离于社会之外孤立的活动,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

2.认识观

错例1.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更正: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错例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更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错例3.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更正:实践决定认识。

错例4.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更正: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和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错例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更正: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真理观

错例1.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更正: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错例2.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

更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错例3.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更正: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错例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更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例5.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

更正: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二、知识运用

(一)典例分析

以2020 年全国卷Ⅰ文综40 题(1)问为例: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本题的答题范围是《生活与哲学》中的认识论知识;主体是该方案的变化;该题是分析说明类题型。该题要求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诊疗方案的变化是认识在发展,需要运用认识论加以分析,即分析认识为什么发展—归因于实践;认识发展的过程—反映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难点在于需要考生辩证分析新冠肺炎的认识发展是以诊疗实践为基础,又反作用于实践的,从中理解这是一个认识从诊疗实践中来,不断接受实践检验,最终服务实践的过程。

(二)思维模板

材料依据 知识链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诊疗实践为基础,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指导诊疗实践又不断接受诊疗实践检验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第1版方案较简单……第3版方案细化了……第7版方案增加了……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形成了包括13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整个材料反映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

三、问题短板

(一)知识体系界定不清

考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考生有时会答到辩证法,可见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问题,应用时不能准确提取,不能界定出科学的答题范围。

(二)知识碎片化,对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有效把握

在认识论的运用中,考生往往只提取其中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分条作答,忽视了知识之间内在、本质、深层的联系,只看到了实践基础的观点,忽视了认识的作用,割裂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反映出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欠缺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三)信息提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试题的设问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阅读理解能力,考生应依据问题导向,认真分析设问和材料,挖掘有效信息,切忌脱离知识和设问盲目堆砌材料。考生的主要问题在于不会联系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具体情景进行探究分析。核心素养的实质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情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学会”还要能“应用”,不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是灵活运用、触类旁通。通过考生作答情况,可以看出考生对于知识与情境(材料)之间的联系不能深入把握,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时能力略显不足。

(四)知识运用时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欠缺

部分学生不能系统、整体地思考问题,导致答案组织凌乱,缺乏“内在灵魂”即条与条之间层次不清、角度不明,每一条的内在逻辑性也不够连贯、缜密。

四、方法总结:一审二联三剖四理

一审,审设问。审清知识范围、主体、答题类型,明确设问的立意,确定解题思路。

二联,联系课本知识。脑海中能快速回忆相关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提炼、整合和迁移延伸,以点带面,以一带多,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

三剖,剖析材料,深挖背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材料分析。主观题的设置往往以现实材料和问题情境为基础,考查考生获取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辩证思维对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能力。如本题设问中认识的发展在材料中对应的就是“第1 版方案较简单……,第3 版方案细化了……,第7 版方案增加了……”把材料中所展示的信息用教材的知识加以分析,注重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理,将提取的信息与基础知识梳理整合。要求考生对理论知识有系统的认识,而且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够抓住问题的中心,形成正确的层次逻辑关系。逻辑不清、思维不好是考生主观题得分偏低的深层次原因。答案的组织中应体现“四化”,即知识要点化、表述专业化、结构逻辑化、书写工整化,做到答案组织逻辑严密、言简意赅。

猜你喜欢

生活与哲学错例认识论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有余数的除法”错例分析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教材辅文的特征、功效及运用
学生的“难”,老师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