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震技术在煤矿注浆防治水过程中的检测分析研究

2021-03-25李高鹏

同煤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微震含水层砂岩

李高鹏

(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质测量部山西太原030006)

随着煤炭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大,在深部开采时,带压水造成的水害事故成为影响工作面安全开采的重要因素之一[1-3]。目前,龙泉矿井下开采多个煤层受到奥灰水影响,易发生工作面突水事故,进行了一系列注浆等措施进行防治水工作,为了保证工作面防治水措施能够达到应用的作用,现采用微震检测技术对龙泉矿防治水工作进行动态监测。

许多研究学者对微震技术进行了研究,陈歌[4]针对微震检测技术原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矿井水害进行微震检测技术应用的可行性与局限性;王悦[5]建立了微震监测系统对董家河煤矿22517工作面底板突水进行了监测,确定了底板破坏深度及可能出现的出水点位置。现针对龙泉矿4301工作面底板防治水进行研究,采用微震检测技术进行评价及改进。

1 工程概况

龙泉煤矿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可采煤层共有11层,其中稳定可采煤层为4、7、9号煤层。矿井采用斜-立井联合开拓方案,两个水平开拓,前期一水平开采4号煤层,划分为六个采区。后期二水平开采7、9号煤层。目前主要在二、三采区进行采掘活动,采煤方法采用综采放顶煤采煤工艺,走向长臂式采煤方法,全垮落法管理顶板。4号煤层平均厚度为6 m~7 m,夹矸1~5层,结构复杂。4301工作面位于三采区,南侧为4201工作面,北侧为4302工作面,东侧为煤柱,西侧为三条大巷。工作面伪顶为平均厚度0.23 m的砂质泥岩,直接顶为平均厚度3.53 m的K4砂岩,老顶为平均厚度7.3 m的砂质泥岩,直接底为平均厚度0.45 m的中砂岩,老底为平均厚度6.06 m的细砂岩。

龙泉矿4301工作面底板标高在100 m~1 100 m,根据地质报告可知,惊天奥灰动水位在1 080 m~1 125 m,奥灰水很大可能会破坏上部隔水层的完整性,沿着构造裂隙薄弱带进入4301工作面,造成底板突水事故,因此4301工作面属于带压开采。

根据地质钻孔水位标高可以得到底板承受的水压大约6 MPa,在2017年3月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回采初次来压之后就发生了底板突水事故,涌水量最大达到了190 m3/h。根据出水点进行了钻孔注浆防治工作,钻设了15个钻孔,共进尺25 547 m,总注浆量达到17 668 m3。现针对4301工作面底板注浆防治水采用微震监测技术进行效果评价。

2 微震监测技术应用

本次微震监测选用地震检波器,传感器的频率监测范围为15 Hz~1 000 Hz,根据龙泉矿4301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及巷道布置、存在突水危险点,综合考虑,在工作面两侧巷道每隔80 m打设一组传感器,具体布置方案如图1所示。采用微震建测系对工作面进行24 h连续监测,采用数据处理软件Geiger对微震事件进行定位,进而得到工作面底板下方导水裂隙分布状态。

图1 工作面传感器布置方案

2.1 注浆前微震监测

图2 顶板、底板微震事件分布平面图(5月)

图3 工作面微震事件分布剖面图(5月)

上图为注浆堵水前2018年5月微震监测底板事件分布图,图上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深度的微震事件点。平面图上微震监测事件展布方向基本与顶板相同,涉及底板含水层有K3、L3含水层(绿色)、事件最多,L2、Ll灰岩含水层(桔色),事件12个,太原组底部灰岩、K1砂岩、本溪灰岩(粉红色)事件7个,奥陶系灰岩浅部事件2个(天蓝色),奥陶系灰岩50 m~130 m内监测事件10个(浅蓝色),奥陶系灰岩130 m以下监测事件8个。顶底板事件具有分层及斜交展布的特性,有与含水层分布间距及节理裂隙发育方向相一致的特征。

微震监测在剖面上有分不同深度的特征,煤层顶板上主要层位在K4砂岩、K5砂岩、K6砂岩层位;煤层底板深度50 m以内,相当于K3砂岩,90 m相当于L2灰岩层位,135 m相当于K1砂岩和本灰,奥灰顶部50 m,不整合风化壳溶蚀裂隙;奥灰顶下130 m溶蚀裂隙发育,130 m以下分为一个信息区域。在工作面无采掘活动时,发生微震主要因素工作面底板出水,失去地下水的平衡状态,高压水流对底板岩层不断破坏。微震事件来自不同深度地层含水层,沿着节理裂隙方向水压劈裂,水压能量逐步释放,直至从出水点泄压。

2.2 注浆中微震监测

(1)注浆方案

注浆方案设计为施工钻孔15个,其中辅运巷1号钻场2个钻孔,2号钻场4个钻孔;胶带巷3号钻场4个钻孔,4号钻场5个钻孔,设计总进尺2 514 m,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实体煤区域施工的钻孔采用二径套管结构,采空区周边、奥灰钻孔及过巷钻孔采用三径套管结构。

表1 4301工作面注浆钻孔设计参数一览表

考虑到工作面浅部底板破碎,岩石完整性差,注浆终压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比静水水压高0.5 MPa~1.5 MPa。在分段下行次注浆时,浅部得到注浆加固后,逐渐提高注浆终压压力。注浆结束泵量规定为5 m3/h,即当泵量为5 m3/h左右时达到上述注浆结束压力时为视为达到注浆结束标准。最终实施钻孔15个,累计注浆17 668 m3,总干料3 926 t,其中水泥2 212 t、粘土1 714 t。

(2)注浆中微震检测

2018年5月前微震监测为自然监测事件,工作面内没有采掘活动,只有底板出水后疏放排水活动,6月开始治理底板出水钻探注浆施工活动,微震事件明显上升,2018年6~8月微震监测事件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4 注浆中顶板微震事件分布平面图

图5 注浆中底板微震事件分布平面图

根据数据可知2018年1月1日至5月31日,顶板微震监测事件最低频次103次,最高376频次,平均204频次,分布范围较大,以4301工作面东南部最多;2018年6月4日开始底板注浆以来截止8月31日,顶板微震监测事件,最低频次338次,最高频次545频次,平均420.67次,注浆微震频次增加216次,是原自然频次的2.06倍,顶部事件主要集中在4301工作面区域附近。

4301工作面底板微震事件,以煤层底板50 m内最近为例,前5个月微震发生频次最少30频次,最多167频次,平均96频次,日均0.64频次,底板注浆微震监测频次增加,最少242频次,最多492频次,平均月均371频次,注浆期间频次是未注浆前的3,87倍,日均微震11.87频次,见表2。

表2 4301工作面微震分层监测事件频次统计表(2018年1-8月)

由数据绘图可得图6,可知2018年6~8月,4煤底板浅部事件的增多,一方面是井下钻探生产影响,另一方面说明底板浅部受采动影响产生了破坏,强度和完整性较差。6月至7月奥灰顶面以下微震事件明显增多,到8月又突然减少,反应了随着注浆堵水奥灰水压逐渐恢复的一个过程,随着奥灰水压的增加,奥灰含水层内压裂现象增多,到8月奥灰绝大部分通道得到封堵以后,奥灰含水层基本恢复自然平衡状态,微震事件自然就少了。L3灰至奥灰顶面的微震事件应该主要与注浆有关,说明太原组砂岩、灰岩含水层也参与了底板出水,通过注浆施工出水的含水层得到了加固。

图6 4301工作面不同层位微震事件频次变化曲线图(2018年1-8月)

3 4301工作面防治水效果分析

根据工作面现场钻孔注浆防治水工作,截止到2018年8月,由注浆期间微震事件可知,通过注浆底板微震事件明显增多,大部分裂隙得到封堵,完整性得到增强,测得工作面底板涌水量由最高时190 m3/h减小到32 m3/h,可见注浆堵水率达到了82%。工作面涌水量大大减少,截止到目前工作面底板涌水量稳定在30m3/h,底板下方奥灰水位接近正常水位。

4 结语

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矿井防治水手段,需要不断的总结应用经验,排除干扰因素,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井下钻探注浆工作。4301工作面底板注浆堵水工程,利用微震监测技术,指导注浆控制注浆量及压力,实现了较好的注浆效果。通过本工程注浆过程与微震监测对比,对龙泉矿注浆工作建议:宜采用分段下行式注浆,先加固好浅部底板,再对各含水层组分层注浆,由浅部到深逐渐提高注浆压力,注浆过程中结合微震系统实时监测分析浆液扩散范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停注,防止了对巷道底板造成破坏。

猜你喜欢

微震含水层砂岩
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砂岩力学特性试验
基于多变量的太灰含水层突水风险性分类判别研究
基于微震与数值模拟的隐伏构造活化识别方法研究
煤层顶板承压含水层涌水模式与疏放水钻孔优化设计
浅谈KJ768煤矿微震监测系统的应用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陕北地区砂岩的技术指标特性
基于地层及水化学特征分析采煤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砂岩型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