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2021-03-25□徐焰
□徐 焰
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组织的一系列起义先后遭受挫折,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在严峻形势下,毛泽东率先放弃了夺取大城市的计划,率部到井冈山落脚,建立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翌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留下的部队也到达井冈山与之会师。在1928年至1930年间,国内军阀混战持续不断,白色政权的分裂也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朱毛红军在井冈山树起红旗,对全国革命力量产生了巨大的号召作用,许多地区的共产党组织也组织了一系列暴动,在十几个省份内相继建立起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形成燎原之势。
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避开强敌,向罗霄山脉中段前进。据他在陕北向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这段情景时说:“这支领导农民起义的小小队伍,穿过湖南向南转移。它得突破成千上万的国民党部队,进行多次战斗,经受多次挫折。当时部队的纪律差,政治训练水平低,指战员中有许多动摇分子。开小差的很多。”9月29日,毛泽东率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时,部队只剩不足千人。
在三湾村,毛泽东领导部队进行了改编,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健全了党的各级组织:班、排设党小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立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毛泽东还要求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政治民主,经济公开,官兵平等,消除旧军队的雇佣关系。这时的连党代表罗荣桓后来在回忆录中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1927年10月3日,经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继续南行,到达宁冈县古城。此时从找到的报纸上得知,叶挺、贺龙的部队已在广东潮汕失败,一些干部想追赶他们的希望落空,思想产生了波动。毛泽东再次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上山落脚安家。这一决定被中国革命实践证明开辟了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全新道路,即首先面向农村发展革命力量,再夺取城市和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
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落脚,首先要解决如何争取当地农民武装袁文才、王佐部的支持。针对一些人想以武装消灭打算,毛泽东特别指出,“不能只看到几十个人、几十杆枪的问题,是个政策问题;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地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变成跟我们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装”。毛泽东亲自前往袁文才、王佐住处,赠以枪支,并对这两支农民武装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经征得袁、王同意后,工农革命军在他们部队里也建立起共产党基层组织和士兵委员会,并派了20多名党员干部分任连长、排长和党代表。1928年2月,袁、王部队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团,同上山的工农革命军正式合为一体,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1928年1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从粤北转到湘南地区。在他们的支援下,湘南地区的宜章、郴县、资兴、永兴、耒阳、汝城、安仁等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了上万人的农民武装。暴动后湘南特委却犯了盲动主义错误,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烧杀政策,伤害了不少群众。湖南、广东之敌又以重兵夹击湘南,起义部队难以立足,于3月底由朱德、陈毅率领向井冈山转移。
4月下旬,毛泽东率部下井冈山接应湘南暴动武装,在宁冈砻市同朱德会合。部队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朱毛红军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两支劲旅合并到一处,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力,也为全国红军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各地武装起义继续发展,井冈山成为旗帜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当局和各地豪绅对各地共产党人和农民运动积极分子实行反攻倒算,并大肆屠杀,这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浪潮。井冈山根据地开辟的同时,大革命时有一定农民运动基础的地区的共产党组织继续发动起义。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大都遭到失败,却仍保存下一些武装力量,并在南方开辟了部分根据地。
毛泽东与井冈山的斗争 油画
海南岛上的共产党组织在1927年9月便发动了琼崖全岛武装总暴动,翌年建立了红军和苏维埃政府。1928年3月,中共琼崖特委提出了分配土地的七条规定,在中国土地革命史上最早提出了按人口平分土地,确定了以乡为单位,根据土地肥瘦情况抽多补少等较为科学的原则。后来,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红军转移到母瑞山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坚持长期的革命斗争,使海南岛上的红旗始终不倒。
粤东的海陆丰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动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政权的地方。1927年,当地进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后,于11月中旬在南昌起义的部队配合下夺取了陆丰、海丰县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并颁布了“没收土地和分田”的纲领。1928年1月,广州起义失败后的部队千余人在叶镛、徐向前等率领下进入当地,更扩大了根据地。4月间,国民党军阀大举进攻海陆丰。由于当地红军采取了硬打硬拼的战法,部队和根据地政权大部失败,余下少数人转入山区进行游击斗争。
鄂豫皖边区在大革命期间便展开过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有较好的群众基础。1927年11月,在中共鄂东黄麻特别区委的领导下,有3万多人300余支枪的农民自卫军发起了黄(安)麻(城)暴动,一举攻占黄安城。不久,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进攻黄安,起义武装守城失败,只剩72人转移到黄陂以北的木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此后,他们又将队伍发展壮大,为鄂豫皖地区红军和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在江西省东北部的弋阳、横峰领导了弋横农民起义,在赣闽浙边区开展了持久的游击战争,也建立了一块工农割据根据地。
1928年3月,贺龙、周逸群到达湖南桑植后,利用贺龙的特殊关系,组织其旧部和农民武装约3000余人建立工农革命军,于3月下旬发动起义,一举攻占桑植县城。随后,工农革命军遭强敌围攻,部队失散,贺龙率300余人转移到桑植与湖北省鹤峰县交界地区休整,周逸群转往洪湖地区领导斗争。6月间,被打散的部队陆续归还建制,全军扩大到1500人,又建立了番号为红四军的部队。此后,这支武装同洪湖地区的起义武装会合,为红二军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8年3月,郭滴人、邓子恢、张鼎丞等人在福建龙岩、上杭、永定等县领导农民发动起义,建立了工农割据的根据地,翌年迎来了朱毛率领的红四军入闽。
1928年4月,唐澍、刘志丹、谢子长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要求发动暴动和建立革命政权的指示,在陕西渭南、华县发动了渭华起义。在国民党西北军的大举进攻下,6月间起义部队最后失败,不过部分骨干又到陕北地区继续斗争,为后来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湘东北的平江地区,大革命失败后就有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在坚持战斗。1928年7月,湖南军队独立第五师内的秘密共产党员、团长彭德怀奉命率部到平江参加“清剿”,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远到湘鄂赣边界地区恢复湘鄂赣边特委,并同独立第五师的党组织取得联系。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人领导一个团在平江起义,随后建立了红五军,同当地农民武装一同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
1929年春,蒋介石同桂系军阀的战争爆发,随后,中国共产党同广西的实力派李明瑞建立了统一战线关系,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的代表前往当地开展工作。邓小平以培训初级军官、加强广西军事力量的名义,成立了广西教导总队,派进100多名共产党的干部学员,使驻守在南宁的广西警备大队实际上被共产党掌握。当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利用李明瑞反蒋失败重新夺回广西政权时,邓小平等领导人立即决定把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拉到左右江地区,与韦拔群等领导的农民武装结合。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在百色宣布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和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纪念碑
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解决红色政权的存在问题
在白色政权包围下建立红色政权,是中国革命历史乃至世界革命斗争史上都前所未遇的问题。毛泽东通过在井冈山的斗争实践,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武装斗争保证有效的土地革命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以发动土地革命造成广大群众支持红军进行战争,并且以建设革命根据地作为武装斗争的后方依托。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处于两省军阀势力的间隙地带,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后,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引起湘赣军阀的重视,这为根据地开辟赢得了宝贵机遇。毛泽东随后便总结说:“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这一条件,还被毛泽东列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第一个条件。当时中国共产党能够建立红色政权的地方,差不多都是各省的边界山区,如井冈山根据地在湘赣边,大别山在鄂豫皖边,还有湘鄂边、湘鄂赣边、川陕边等地都建立起根据地。
争取到有利的外部环境后,根据地建设的关键在于开展土地革命发动群众。毛泽东上井冈山后,便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方法,动员翻身农民参军,解决了没有薪饷情况下的兵源问题。渴望土地的农民获得了祖祖辈辈想得到的东西,并通过对土豪劣绅的斗争激发了阶级觉悟,就能有力地动员他们参军,而且这些为保卫自身利益而斗争的战士比旧军队花钱雇来的兵要勇敢得多。
毛泽东上井冈山的第二年,1928年,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地主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不过土地还归苏维埃政权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十几年后,毛泽东曾总结过这一土地法有三点错误,认为:“在这以前,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这个土地法有几个错误。(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二)土地所有权属政府而不是属农民,(三)禁止土地买卖。”1956年,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又说:“井冈山时我提的那个土地法很蹩脚,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纲领。”出现这些不足,主要是因为《井冈山土地法》还受苏俄革命时实行“土地国有”的影响,没有把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当成私有财产。尽管如此,贫苦农民因为分得了土地耕种并不必向地主交租,革命和生产积极性都有了提高。1929年春,毛泽东率部突围到达江西南部兴国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共六大精神制定了《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后,承认其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中国共产党人自此才有了一部成熟的土地法,从而解决了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扩大红军的根本问题。农民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而不是属于公家的土地,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的积极性就马上调动起来。
红军在白色政权包围下一旦发展起来,很快会遭到国民党军阀的“进剿”,不解决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同样无法生存。在井冈山的游击战实践中,毛泽东了解到当地原来有一个绰号“朱聋子”的土匪对付官军围攻时曾提出“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便提出要把“朱聋子”这句话改下,改为“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迷惑敌人,摆脱敌人的追击,并迫使敌人暴露出弱点;打仗,是为了战胜敌人,消灭敌人。经过集中集体的智慧,以毛泽东和朱德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共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正式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中央九月来信”)中,第一次将其称为十六字诀,并向各地的红军推广。随后,鄂豫皖、湘鄂西、鄂西南、赣东北等苏区的红军通过总结经验,也相继提出了反映本地区特点的游击战争原则。例如,在洪湖地区的湘鄂西根据地任红六军副军长兼第一纵队司令的段德昌,便提出“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的游击战原则。
历史证明,正确的斗争原则都来自实践。毛泽东上井冈山后同样是经过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反复实践,才解决了游击战的战略战术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回顾这段历史时就说过: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搞军事,去打仗。后来自己带起队伍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先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败仗,于是我们总结经验,产生了打游击的十六字诀。据黄克诚回忆,陈毅提到1928年从井冈山两次下湘南均招致失败的教训时,曾深有感慨地说:“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二过。”
井冈山茅坪八角楼,毛泽东在此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挥师挺进赣南,井冈山的星火成燎原之势
毛泽东在井冈山坚持的斗争,仅持续了一年多,却取得了在农村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的最初经验。1928年10月和11月间,他先后写成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重要著作,便是对井冈山斗争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朱毛红军在井冈山斗争取得的成就,很快成为各根据地红军领导人学习的榜样。1928年7月平江起义后,红五军也面临怎样建军和建设根据地的问题。早在平江起义前,彭德怀曾在赠送黄公略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马日事变教训大,革命必须有武装。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同年12月,彭德怀还率领红五军主力南下,进入井冈山同朱毛领导的红四军会师。当时鄂豫皖地区坚持斗争的党组织领导人,也提出学习井冈山的经验,推动了当地红军的发展壮大。从1928年夏季起,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政治通讯》等刊物上经常登载有井冈山斗争内容的文章。11月28日,中共中央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也指出:“唯朱毛在湘赣边境所影响之赣西数县土地革命确实深入了群众。”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领导人,对毛泽东领导的武装斗争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苏联报刊上也一再颂扬朱毛红军的成绩。
秋收起义 油画
1929年1月,因国民党湖南军阀何键指挥湘赣两省“会剿”的6个旅3万兵力围攻井冈山,此时红四军和红五军刚在井冈山会师,山上的情况如同毛泽东后来回忆的那样——“来了这么多军队,山上的条件变得很差了,部队没有冬衣,粮食奇缺。我们有好几个月几乎只靠吃南瓜过活”。于是,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原计划是采取“围魏救赵”策略引开“会剿”之敌。2月中旬,当红四军主力到达赣西南时,井冈山已被敌军占领。不久,蒋桂战争爆发,追击红四军之敌调走,毛泽东、朱德便决定利用福建、江西良好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在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
在赣南闽西的长期游击斗争中,红四军内一些人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产生了疑问,林彪便向毛泽东写信表达了困惑。毛泽东在复信中表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从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阐述。各地红军通过坚持斗争,革命的“星星之火”不久就形成了“燎原之势”,至1930年夏,全国主力红军发展到10多个军7万余人,地方红军近3万人,同时创建了遍及11个省的10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展示出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