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老是心里的事
2021-03-25□
中外文摘 2021年6期
□
无论多么低调的人,一把年纪总是自尊的资本。譬如,我们多半愿意援引长者的观点,很少复述后生的思想作为佐证。经验就是资本,老人家当然可以摆开架势训一训年轻人。然而,遇到历史上的先哲怎么办?鲁迅55岁逝世,王国维才活了50 岁。后人的寿命往往长得多。不知不觉到了60 岁,还好意思引用他们的言论作为思想的指南或者学术依据吗?事实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杜甫的寿命是58 岁,曹雪芹49 岁就溘然长逝。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不过活了36 岁,雪莱才30 岁。似乎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些显赫的名字配置了多长的寿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剔除了种种琐碎的情节而仅仅留下耀眼的伟业。进入先贤祠的大人物可以抛开年纪以及辈分这些世俗秩序。他们跳出了岁月铺设的阶梯而获得了俯视众生的资格,年长者躬身请教也没有什么可羞愧的。
当然,先贤祠里的大人物往往拥有超长的精神年龄,以至于可以跨越自己的时代与未来持续对话;相反,凡夫俗子的精神年龄远不如身体年龄,许多人早早关闭了与世界对话的思想通道,60 岁的身体可能只有40 岁的精神积累。当然,他们不可能察觉与承认内心的贫乏,而是热衷于依赖年纪争取权威——这时的皱纹与白发产生了实际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诗的后半句称赞的是鲁迅,前半句并非没有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