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叔同惜福三境界

2021-03-24李支援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整张惜福福气

李支援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这几句歌词出自广为流传的《送别歌》,作者李叔同,也称弘一法师。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送别歌》除了离别时那淡淡的忧伤,还有对相聚时福分的珍惜。惜福是李叔同先生一生的恪守,入佛之后强调得更多。他的惜福细细琢磨,其实可以分为三重境界。

李叔同惜福的第一重境界:珍惜福分,不浪費。弘一法师给青年佛教徒讲经时,曾经提到七岁时,母亲对他的教育。那时他拿那种大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母亲严厉地教育他,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何况这么大的整张纸。良好的家庭教育,深深影响了他的成长。年纪大了,也一直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他更是将惜福的传统发扬光大。1920年杭州一位出家人送他的黄鞋子,他穿了很多年。棉被面子是出家以前用的,1911年买的一把阳伞用了十几年。这些东西,肯定有破烂的时候,他总是缝缝补补,当新的穿。我曾经到泉州开元寺弘一法师故居和陈列室参观,如他所言,一切所用之物,朴素得可怜。这种精神正是今天的我们需要好好汲取,认真发扬光大的。如今很多人认为这么好的条件,不享受白不享受,竟忘记了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李叔同惜福的第二重境界:把握福分,注意分寸,享福后延。他教导学生:“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留到以后去享受。”这就是现在心理学常讲的,当前青少年特别缺乏的延迟满足。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等待,一定要立即满足,越快越好、越多越好。

在泉州时,昙昕法师送给弘一法师雪峰茶,这是一种产自南安雪峰寺的好茶。弘一法师喝了之后,非常喜欢。他说好茶也不能常喝,特别是对于过午不食的僧人。我们联想到今天有些人,碰到美食就不能停筷子,营养过剩带来很多身体隐患。到了中晚年,这些年轻时造下的孽,都要一分分偿还,后悔莫及。

李叔同惜福的第三重境界:推己及人,分享福气,普度众生。李叔同晚年勉励学佛的人,发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这无疑就是一种度人的菩萨心肠了。佛家的度人,暗合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成就个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人生社会理想。

像李叔同这么大的名气,经常有人馈赠他好衣服或者别的珍贵物品。除非附着有特别意义,他基本不保留,大都“借花献佛”转送他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他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惜福态度,这种“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大同理想,让人顿生景仰,“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942年10月,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葬在清源山。近八十年过去了,人们对他的推崇不减,可谓赢得生前身后名。他在《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中说:“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这话恰也是弘一法师的自我写照。在怀念他的人群中的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珍惜他留给我们的精神福分。

猜你喜欢

整张惜福福气
戳中皇帝的笑穴
知福与知祸
比萨切块
福气糕
福气满满的腊八节
难得惜福
懂得惜福 才会幸福
AB卷
毛豆哭闹四部曲
有福自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