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与培养
2021-03-24王鹏
摘要:中医思维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影响,可应用于临床急诊病人的治疗、急诊科建设和院前急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多临床实践、多岗位锻炼等途径培养中医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急诊急救;应用;培养;
分类号:R248
一.相关概念
1. 思维。思维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性认识,即思想;或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本质和规律。三、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既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四、相对于存在而言,思维指的是意识、精神[1]。思维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有意识地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旨在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2]。
2. 中医思维与中医急症思维。中医思维是指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而形成的指导中医理论形成以及临床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医学思维[3]。中医急症思维是在中医思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医急症学特点而形成的,以处理人体生命活动中急性事件为主的认识过程[4]。
二.中医思维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1.整体思维
整体观念,是指事物自身内部之间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紧密关联。中医整体观念系统地诠释了人与自身、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除了人体自身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在生理、病理下相互影响外,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的,如此才能形成一个人与自身“形神合一”、人与环境“天人相应”的有机整体[5]。整体观念涵盖了宏观(天、地、人)、中观(自然、社会)、微观(人的生理、病理等)三个层面。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的健康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医疗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等影响,和整体观念对人体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
在急诊急救中,具体到证候分析,大多数急危重症的证候群已经由单一的脏腑经络病变转化为多脏腑及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改变,或由一个学科的疾病病理变化转化为多学科的疾病病理变化,这就要求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对证候群进行整合[6]。具体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需要为患者整体情况着想,多举措改善患者病情[7]。具体到大型救灾现场,中医整体思维可以引申到调配资源、急诊急救一体化等,比如需要调配公安、消防、应急管理专家、医疗技术专家等人力资源,需要直升机、救护车、担架、轮船等各类转运手段,需要现场急救人员、转运途中的医护人员、医院内接诊人员院前、院内、ICU一体化,整个救援过程都需要应急管理人员有整体思维,运筹帷幄,统筹调配资源,发挥救援最大效益。
2.辨证论治思维
中医的“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相同的证型,因此,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思维是中医的灵魂,只有辨清了“证”,才能正确的“施治”,才能遵循中医理法方药的诊治逻辑。比如中医急诊中常见的头痛,根据头痛的性质,隐隐作痛一般是虚证,剧烈作痛一般是实证,头痛有沉重感的为痰湿证,刺痛的为血瘀证,胀痛的为气滞证;根据中医六经辨证理论,依据头痛的位置,可以有邪在阳明经所引起的前额痛、邪在少阳经所引起的两侧头痛、邪在太阳经引起的后侧颈项头痛、邪在厥阴经引起的头顶痛等等,临床上要根据具体头痛的性质、位置,探寻病机,明确证型,开具相应的方药。
3.治未病思维
“治未病”指采取各种手段防止疾病的發生和发展,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现代公共卫生的“四级预防”理念也大致按照这四个层次来维护健康:“零级预防”,干预时间为获得疾病风险因素之前,目的是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一级预防”,干预时间为获得疾病风险因素后,疾病发生之前,目的是预防危险因素导致的发病;“二级预防”,干预时间为疾病发生早期,目的是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三级预防”,干预时间为疾病治疗中及治疗后,目的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
以急诊急救中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为例,“未病先防”体现为日常加强民众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保持健康口腔、健康骨骼、健康体重等,控制好自身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降低健康危险因素,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欲病救萌”,体现为接诊患者有不健康饮食、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等健康风险因素,甚至表现有眩晕、肢体麻木等早期症状,这时要及时干预,降低患者的危险因素,通过药物早期治疗,避免演变成心脑血管疾病;“既病防变”,若患者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则要及时开展治疗,避免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伤残程度;“瘥后防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卒中)发生后,要早期康复,恢复机体的功能,改善机体的状态,避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
4.中和思维
中和思维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均衡。中医学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为“阴平阳秘”,体现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适度中和,且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体的疾病发生,在于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人体阴阳失衡,失去整体功能的平衡状态;治疗人的疾病,在于用药物的阴阳偏性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使人体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在急诊急救中,时间就是生命,但往往临床上病情比较复杂,救治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黄金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需要急诊医务人员具备执简驭繁的中和思维,迅速采取措施,尽早恢复患者的酸碱平衡、呼吸平衡等,先保命后治病。
三.中医思维的培养
1.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医学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功底好的医生理解中医思维会更容易一些。但现在医生大都在现代科学氛围里培养出来的,建立的是西方科学的思维模式,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位,导致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存在困难,甚至对中医存在误解。因此,要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医学生培养的通识课程,帮助他们建立中医思维[8]。
2.多临床。中医学是直接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比在实验室实验得出的结论更直接、更真实:先观察,从临床上提取信息;然后,思辨,取类比象、司外揣内;最后,在实践中检验[9]。培养中医思维的落脚点在于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只有在临床中具体处理问题,才能更好的运用、强化中医思维,实现临床实践能力和中医思维之间的螺旋式上升[10]。
3.多岗位锻炼。急诊医生,需要具备卓越领导者的综合素质:观大局、识大体,敏锐的观察能力,系统协调能力,防患于未然的能力,和谐发展的能力等等,这些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中医的整合思维、辨证论治思维、治未病思维以及中和思维。只有在臨床科室、管理岗位上多岗位锻炼,才能跳出急诊看急诊,才能体味这些思维的内涵和价值。
四.结语
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不但没有被淹没在历史的海洋中,反而焕发出夺目的光芒屹立在世界医学之林;它的思维模式仍指导着临床应用,为解决世界医学难题贡献着智慧和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医生,理应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医[11],为解决临床急症问题多备一个“杀手锏”。
参考文献:
[1]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4.
[2]朱光.中医思维定势审视[N],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6月3日第004 版.
[3]胡素敏,孙悦,肖茜琼等.中医思维与辨证论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7,32(8):3377-3380.
[4]赵丹,李洁.中医急症思维与实践[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6):1101-1104.
[5]李灿东,夏淑洁,雷黄伟.中医健康管理与整体观念[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9,34(10):4683-4686.
[6]曹康裕,张卓成,张涛.中医专业七年制实习生急诊临床思维和基本急救能力的培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 (2):257-258.
[7]沈洪,刘中民.急诊与灾难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8-223.
[8]傅文第.中医药大学生中医思维模式为何难建立[N].中国中医药报,2017 年12 月21日第003版.
[9]张伯礼.中医思维与实践养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23(5):593-594.
[10]赵丹,李洁.中医急症思维与实践[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6):1101-1104.
[11]王鹏等.真学 真懂 真信 真用——中医药的发扬光大应从医学生的教育抓起[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 24(8):893-894.
作者简介:王鹏(1986.06-),男,汉族,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人,职位:讲师、主治医师,学历:博士研究生,专业:中医学,主要研究方向: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基金项目:海南医学院 2018 年科研培育基金,《基于 3D 打印的中医小夹板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HY2018-25
1.海南医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99
2.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