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3-24唐卫民李侠彭万英

大学教育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实践能力

唐卫民 李侠 彭万英

摘要: 通过对L省4所高校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在职业素养上,职业理念与师德素养有待提升;在职业知识上,任课教师的“实践知识”有待丰富,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指导能力有待增强;在实践能力上,理论导师对于学位论文的指导、实践导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缺乏实践性和导向性;在教研能力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与教育硕士的相关性较低;在专业发展能力上,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缺乏创新性,教师间缺乏有效合作沟通。为进一步提升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国家应加强政策引领,强化监督落实;院校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培训考核机制;教师自身应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育硕士;教育硕士指导教师;职业素养;职业知识;教研能力;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1)01-104-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保障措施研究”(BIA150112)。

一、问题提出

自1996年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国家对于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已有相应政策要求,同时也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突出教育教学实绩。钟秉林认为:从教师发展的视角来看,要转变片面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绩效和水平的导向,注重教师师德素养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育人水平的提升[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目前已明确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师。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教育硕士一方面应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体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特点。这对教育硕士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教育硕士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当前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如何改进?等等,这些问题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队伍按照职责的不同主要包括任课教师、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三种类型。由于许多任课教师也同时担任指导教师,因此本文对此不做进一步区分,将其统称为指导教师。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它与教育学硕士在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上是不同的。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体现教育硕士这种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保证教育硕士培养规格,明确当前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因此,本研究的思路是,首先构建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制调查问卷,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并结合访谈,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分析框架的构建主要基于文献。相关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是关于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维度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维度。周光礼、马海泉提出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2];毕景刚、韩颖提出教师评价应包括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主性[3];胡丽园提出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态度、专业价值观、人格特质[4];王亚萍提出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评价体系应包括任职资格、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业务绩效、工作态度和健康水平[5]。第二是关于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顾明远认为,对于教育硕士的培养,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从思想品质、文化知识、授课质量、教育技能方面来进行提升,并强调进行终身学习[6];王恩科从课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培养专家型教育硕士教师[7];刘彬、杨欣桦认为,相较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施双导师制度,加强导师队伍的职业化教育[8];钟秉林、和震、张斌贤从专业理论、职业教育教学理論和职业实践能力维度来论述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9]。第三是关于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研究。高文财、杨颖秀基于4所部属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论述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现存问题,提出教育硕士教师队伍建设的“双导师”观[10]。

从上述已有研究中发现,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教育硕士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但大多研究还仅仅是从某个单一维度展开的,缺乏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在综合考量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通过对专家的访谈,选取了职业素养、职业知识、教研能力、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五个维度作为评价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设立了若干二级指标,并以此为框架分别设计了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范围是L省四所拥有教育硕士学位点的高校,调查对象是四所高校中随机选取的教育硕士在读研究生以及参与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教师。调查问卷由教师和学生按照各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打分。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在对国家政策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L省四所高校的教育硕士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教育硕士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由导语、个人信息和具体题项三部分组成。问卷设计包括教师职业素养、教师职业知识、教师教研能力、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等五个维度共14个题项。问卷采取Likert量表中的5级计分方式,其中“很重要”“很满意”选项表示5分;“重要”“满意”选项表示4分;“一般”选项表示3分;“不重要”“不满意”选项表示2分;“很不重要”“很不满意”选项表示1分。

教师卷和学生卷均为二维量表,能够测评重要性,也能够测评当前的满意度。每个题项都能够产生重要性得分、满意度得分。因此,在分析问卷信度时,需要从重要性、满意度两方面计算系数来检查问卷内部一致性。计算教师卷内部一致性系数,教师卷总问卷的重要性、满意度两者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948、0.927,均大于0.9,说明教师问卷总量表具有非常好的信度;计算学生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学生卷总问卷的重要性、满意度两者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968、0.972,均大于0.9,说明学生问卷总量表具有非常好的信度。通过对教师卷和学生卷重要性和满意度总平均分和各分量表之间相关系数的矩阵分析,可以得出教师卷和学生卷在满意度和重要性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内部结构效度。

从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来看,L省四所高校共发放教师问卷115份、回收105份,共发放学生问卷340份、回收306份,教师问卷、学生问卷的回收率均超过90%,总体回收率较高。

2.访谈法

访谈的对象包括随机选择的S大学研一研二的教育硕士在读学生和教育硕士指导教师。访谈提纲分为教师访谈提纲和学生访谈提纲,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访谈分析。

教师的访谈提纲有四个问题:(1)您是否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个教学理念?如果认同,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分别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不认同,原因是什么?(2)在课堂教学中,您一般采取哪种教学方法,为什么?(3)您认为实践导师的指导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来说是否重要,为什么?(4)除了上述所提及到的观点,您认为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师专业素养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的访谈提纲有五个问题:(1)您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感兴趣,为什么?(2)您对目前教师的教学方式满意程度如何?(3)您认为自己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是否能够良好地结合?(4)您未来的就业动机更偏向哪个领域?(5)您觉得哪些因素能够影响您对任课教师的看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总体状况

通过对教师卷和学生卷各项二级指标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教师卷中,各项指标的满意度普遍高于重要性程度,说明教师对自我评价较满意,但满意度与重要性程度有一定差距;其中文化素养指标中的重要性高于满意度,说明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文化素养指标是最重要的;职业理念、实践知识、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得分较低,而实践知识、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教育硕士培养的“职业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见图1)。学生卷中,与教师卷相反,各项指标的满意度普遍低于重要性程度,说明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不高,但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较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认为职业理念、实践知识、合作沟通能力最重要,但是学生对这三项的满意度最低(见图1)。

(二)各维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职业素养方面

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情操”“职业理念”(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和“文化素养”“师德素养”四个具体指标。在对教师的问卷分析中发现,教师普遍认为“文化素养”最重要,其后依次是“职业情操”“师德素养”“职业理念”;而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教师“职业理念”最具重要性,其后依次是“师德素养”“职业情操”“文化素养”。据对学生的访谈反馈,学生普遍认为任课教师的师德素养会影响其对任课教师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其授课质量和指导成效。由此可见,指导教师的职业理念和师德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教师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不同视角来看,上述四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排序是完全不同的。在学生看来,教育硕士指导教师首先应注重提升其“职业理念”和“师德素养”,作为指导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而教师自身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知识传授,而师德素养和职业理念相对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反映出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反映出指导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理念和师德素养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2.教师职业知识方面

教师职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指标。通过学生卷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队伍中“任课教师”学科知识的满意度最高,远高于对“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学科知识满意度;对“实践知识”满意度最高的是“理论导师”,其次是“任课教师”,而对“实践导师”学科知识的满意度最低。通过对各项指标调查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对实践导师的总体满意度最低。从对学生的访谈情况来看,学生认为部分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结合实际案例,缺乏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实践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且指导时间有限,不能真正发挥实践指导教师的作用。

由此可见,任课教师的“实践知识”、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指导能力有待提升。从调查中可见,L省四所高校中的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对其满意度较低,说明“双导师制”未能真正落实,因而使学生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这会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进而影响教育硕士的就业与发展。

3.教师实践能力方面

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學位论文”和“引导学生职业生涯”两个指标。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具的教育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师,在学生学位论文指导方面要求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因此教师队伍中的“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都具有“指导学生学位论文”和“引导学生职业生涯”的职责。通过调查发现,理论导师每周对学生“学位论文的指导”时间是5小时,而“引导学生职业规划”只有2小时;实践导师每周对“学位论文的指导”时间是0小时,而“引导学生职业规划”也只有2小时。从访谈结果来看,学生认为自身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方面不能做到较好地结合。例如,学生1认为实践指导教师仅在实践学习的第一学期里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2和学生4认为实践导师的指导时间有限,指导能力有限,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均认为,实践导师的指导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导师的指导质量将直接影响教育硕士“职业性”的培养。

从调查结果可见,L省四所高校中的理论导师对于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以及实践导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均缺乏实践性和导向性。

4.教师教研能力方面

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教研能力包括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两个指标。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研究应更多地针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来开展,这也是区别于学术型导师的本质所在。通过调查发现,实践导师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与教育硕士的相关性分别为9%和5%,均低于10%;任课教师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性分别为40%和10%,理论导师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性分别为30%和20%,均低于50%。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影响学生对任课教师评价优劣的直接因素;指导教师应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与教育硕士培养特点相契合,增强培养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认为培养单位应杜绝重科研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增强指导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与教育硕士培养实践的相关性。

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与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性较低。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的培养应有本质上的区别,而教育硕士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常常在培养过程中被忽视。

5.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方面

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包括学习发展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性岗位的需求日益增加,如果任课教师和实践导师的教学和指导内容不能适时更新,缺乏创新性,将导致教育硕士在就业择业中失去竞争优势。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实践导师的学习发展能力最不满意;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合作沟通能力均较低;学生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满意度均低于4.25;实践导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三个方面的得分均低于4.3。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并且教师间缺乏合作沟通,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衔接性较差;教师认为在指导教育硕士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较少,影响了其指导质量。

由此可见,由于大部分教师沿袭对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和教学内容,缺乏主动变革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致使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缺乏创新性。同时,教育硕士的培养是任课教师、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相互合作的过程,其中合作沟通能力对指导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教师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较少,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提升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对策

提升指导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要从国家政策引导、院校制度建设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等方面共同发力,努力促使教育硕士指导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一)国家应加大政策引领,强化监督落实

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领。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指出:指导教师应加强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推进高校指导教师与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实施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工程。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定:教师应注重自身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指導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合作,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研究能力。201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要求培养单位进一步提高对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完善导师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导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健全导师评价机制。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明确导师职责和工作规范,加强研究生导师岗位动态管理,严格规范管理兼职导师。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专业学位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各行各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行业产业导师,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指明了方向。但是,目前从国家政策层面尚未出台针对实践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标准,从而影响了双导师合力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应该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实践导师的任用,以保证实践导师的培养质量。与此同时,有关主管部门应及时关注现有政策的实施情况,不断加强考核和评估,以确保政策执行到位,不流于形式。

(二)院校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培训考核机制

第一,高校应建立健全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高校只有切实践行双导师制,才能有效促进教育硕士任课教师、理论导师、实践导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实践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亲身感悟教师职业的复杂性,还能够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累积实践性知识,逐步构建更加清晰的职业理想,促进良好职业情操的形成与发展。第二,高校应制定和完善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考核标准。目前许多高校还是沿袭学术型指导教师的标准,未能体现出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高校必须提高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提升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要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第三,应建立高校与教育硕士实践基地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目前许多高校建立的实践基地是依靠个人关系维系的,由于校内导师很少深入到实践基地了解基础教育现状,致使其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教学研究缺乏实践性、创新性;而实践导师几乎很少实质性地参与到教育硕士的培养环节中,导致教育硕士指导教师间缺乏相互沟通。因此,建立与教育硕士实践基地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将对任课教师、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指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应建立健全与教育硕士指导教师职业情操、职业理念、文化素养和师德素养相关的系统性培训机制,对不同类型指导教师实行常态化分类培训,对于首次上岗的指导教师要实行全面培训,强化对教师职业知识的测试和培训,以期不断提升教师的指导水平。第五,应健全指导教师分类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将教育硕士在学期间的反馈评价与行业评价相结合,完善评价机制;应加强对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教研能力考核,侧重对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实践性的考评,引导教师既重学术,又重实践。

(三)教师应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应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从职业素养能力、职业知识水准、实践能力、教研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第一,职业素养能力方面,指导教师应加强对职业理念与师德素养的重视,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充分尊重、了解学生,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不断加强文化素养的提升,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终身学习的态度。第二,职业知识方面,指导教师应增加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储备,注重职业知识中学科知识与实践知识两个指标之间的衔接与有效融合。课程教学是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尤其对于教育硕士的职业性培养目标来说,任课教师应该改变“实践是学生校外实习环节的事,实践教学是由校外导师来指导,与自己的课程教学无关”的观念。同时,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应该积极参与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的指导,从真正意义上践行学校所设立的双导师制。第三,实践能力方面,指导教师应提升对学生学位论文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的能力。理论导师主要对学生进行的是学术论文、研究项目、教学技能大赛等方面的指导。其中,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对学位论文的指导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关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重要问题”进行选题。同时,实践导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适时以实例引导学生构建职业理想。实践导师一方面需要对“怎么进行教学”的问题进行系统指导,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力等;另一方面需要对“怎么进行管理”给予言传身教,包括与教育硕士的沟通能力、与家长和同事间的合作能力、对课堂以及班级的管理能力等。第四,教研能力方面,应强化指导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与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性。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实践能力对于教育硕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主题应该与教育硕士培养相契合,避免教而不研、授而不研;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硕士增强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第五,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方面,指导教师应加强合作沟通的有效性和指导的创新性。一方面,指导教师相互间应形成良好的合作沟通方式,通过定期举办教学沙龙、研讨、联合进行课题研究等方式密切合作,提高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的合力;同时,指导教师应增强与教育硕士的有效沟通,形成良师益友的指导氛围。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关键,指导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认真了解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及特点,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大胆探求创新性培养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发展能力,最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0-12-23]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 content_5554488.htm.

[2] 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08):37-47.

[3] 毕景刚,韩颖.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教研员的角色与职业素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8):31-33.

[4] 胡丽园.教师胜任力评价的影响因素与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7(09):36-39.

[5] 王亚萍.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54-56.

[6] 顾明远.EDM教育: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1(07):17-18.

[7] 王恩科.改革在职教育硕士课程 培养专家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50-52.

[8] 刘彬,杨欣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及其实现路径——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例[J].大学教育科學,2020(04):79-85.

[9] 钟秉林,和震,张斌贤.教育专业学位新拓展 职业教育发展新举措——写在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之际[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21-25.

[10] 高文财,杨颖秀.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基于4所部属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4):11-16.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M.Ed Supervisor: A Survey of Four Universities

TANG Wei-min LI Xia PENG Wan-yi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4 universities in L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supervisors include: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professional concept and ethics need to be improved;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 teachers needs to be enriched, and the guidance a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utors needs to be enhanced; in terms of practical ability,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dissertations and th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re lack of practicality and guidance; in term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the correl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mong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is low;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bility, supervisors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guidance are lack of innovation, and supervisors lack effective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upervisors, the state should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superviso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promo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aster of education; master of education supervisor; professional literac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bility

(责任编辑 李震声)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实践能力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