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2021-03-24王言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课程思政英语教学

王言

【摘 要】 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拓展大学生文化视野、实现德育素质提升、树立正向价值观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意义,而后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认知模糊、缺乏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理性判断、英语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教育能力等问題及成因,最后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持续改进和创新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英语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1-0044-03

大学英语是高校一门重要必修公共课程。因此,新时代要想发挥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就要注重实现公共文化课程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素质和思想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针对目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展开分析。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认知模糊

笔者在A大学通过抽样问卷调研的形式随机邀请300名大学生填写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调查问卷(多选)》。

首先,在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概念的认知问题上,73.4%的受访大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概念有较为宏观而模糊的认识。不过也有18.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就是用英语上政治理论课,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而认为通过第二语言和西方社会文化素材的学习,可能会对自己的“三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受访大学生仅占24.7%。其次,当问及高校是否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和实施思政教育的问题时,67.3%的受访大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持肯定态度,并认为可以有效实施。也有21.9%的受访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10.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英语“课程思政”没有意义。最后,在问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时,54.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中西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28.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自身面对多元文化的鉴别力。17.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英语“课程思政”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加强“隐性思政课程”的学生认知教育,以降低大学生错误认知对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产生的抵触情绪。

(二)高校英语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教育能力

问卷调查中,只有33.4%的受访学生表示英语课程教师会在讲解文章的时候分析作者传递的核心价值和蕴藏的人生哲理,而仅有12.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英语教师在课程教授中会合理恰当利用教材,深掘文化内涵,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巧妙地将思政道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当问及“您的英语教师是否会在日常教学中拓展性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新闻”时,只有31.6%的大学生表示老师会经常性引入这些话题进行班级讨论,大部分的受访学生认为英语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法、词汇和句型知识的教授上。这就表明高校英语教师日常教学以传授英语知识技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为主,很少会考虑语言教学之外的德育目标,忽视了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元素。

二、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立德育人”观念落实不到位、课程的选材缺乏思政元素、高校英语教师没有很好落实“三全育人”,从而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提升,下面将重点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

(一)“立德育人”观念落实不到位

当前,不少高校谈及到立德育人的责任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工作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专业课程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就可以,他们没有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端正学生三观认识,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公平正义感和明辨是非对错的责任。也就是说,很多高校没有树立大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系统全局理念,所以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长期没有起色和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立德树人责任落实不到位,思政教育长期停留于固有课程理论说教有着较大关系。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选材缺乏思政元素

一方面,多数教师认为英语文化中从来不缺乏爱国主义、伦理道德、环保生态、团结友善、人生进取以及民主法治教育等等方面的素材案例,这说明英语教学和潜移默化的隐性思政教育并非不能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中更为缺乏的是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价值观介绍类的文章。很多学生表示在教材学习中基本没有遇到过介绍中国诗词、历史事件、人文景观、琴棋书画类的文章,反而是当代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大量关于好莱坞、迪士尼、西方饮食文化与人文景点的文章。这就表明当前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更注重英语表达的原汁原味,忽视的反而是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以及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选取。

(三)高校英语教师没有很好落实“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反复强调大学思政教育一定要坚持显性与隐性的融合,深入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关键是要求高校全体教师职员将立德树人视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而不是片面认为思政教育是某些老师和管理部门的责任,全程育人重点强调的是育人工作从来都不能一蹴而就,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渗透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而当前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过于侧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对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看重,忽视挖掘英语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思政教育元素,没有很好落实“三全育人”。

三、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立足上述讨论的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力求能够最大化地延伸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效。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实践:

(一)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

各大高校首先有必要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提出明确的德育要求,使得思政教育目标渗透于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之中。其次,高校英语教师要主动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立德育人的责任纳入到自己的英语教学计划之中,让传统思政课程教学的内容有目标、分专题、有步骤地渗入英语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持续增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性和亲和力。最后,无论是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者,还是教学一线的英语老师,都要着力探寻英语语言文化学习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通的部分,真正构建起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治教育课程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制定严格有效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让大学生真正理解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学习,潜移默化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推动建成一个以传统思政理论课为核心,以人文专业学科教育课程为辐射的“大思政”课程体系,以此来深化和强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在实现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给大学生群体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

(二)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如何利用好大學英语教材,挖掘课文中思政教育资源,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在课堂之上潜移默化地将其表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大学英语教师在推动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备课时的着力点。通过翻阅外教研究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教材内容,里面就有介绍中华传统儒家思想、民族传统佳节、当代中国航天精神、生态环保公德教育等有关“课程思政”教学的丰富资源。而从具体的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上看,不难发现每个单元英译中部分与中译英部分形成鲜明的中西文化对比关系,这样就可以让大学生在比较中西历史文化和价值理念异同的基础上,传承和汲取更多的文化精华。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的第一单元的英译中部分介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哲人智慧,而汉译英部分则主要阐述了春秋时期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文化思想和《论语》经典。如果教师能够深入挖掘《论语》中的道德与智慧,并将一些经典论述用英语展示出来,让学生记住,成为英语写作的重要素材,不但能够拓展和丰富大学生的英语知识,而且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教材的第二单元,又以西方圣诞节和风俗习惯介绍与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形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文化对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语佳节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该教材的第三单元的英译中部分介绍的是英国伦敦地铁的发展历史,而汉译英描述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进步,彰显的是中国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和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此类课程内容选材不但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自信心。

由此不难看出教材开发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就是要通过中西文化对照的方式,将更多思政教育话题元素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让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培养语言综合应用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利用教材引申话题,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巧妙便捷地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学会正确认知理解中西文化和道德价值取向上的差异,重塑正确的三观,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持续改进和创新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

高校英语教师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及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融于一体,以提高自身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力。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21世纪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课程内容为例,主要介绍的美国人赞赏的奋斗精神就是在于敬重那些没有背景,却肯于吃苦、任劳任怨,最终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实现个人梦想、赢得成功的优秀人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主题辩论、主题演讲等形式来阐述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异同,利用多媒体来介绍中国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播放一些创业名人关于梦想奋斗的精彩演讲片段,让学生分组用英语阐述一些自己熟知的名人奋斗历程,或者以补充课外阅读和听力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内涵的理解。这样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拥有用英语表达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大学生勇于追逐梦想的激情,并让大学生坚信成功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努力奋斗者。此外,英语写作训练也是可以改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针对课程教材安排的内容,布置一些诸如the spirit of “DO—It—Yourself”为主题的小作文,从中测查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审美情趣,充分发挥写作教学展示学生思想动态的特殊功能。

四、结束语

英语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有着独特的语言社会交际价值和文化互动意义,而其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属性决定了与自然科学相比,更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融入与提炼。这样不但有利于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促进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全面发展,也在更宽的范围内拓展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使得原先思政课程教育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具体化、生活化,而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些新模式和新方法同样会让传统思政教育变得更为生动有趣,由此对大学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将是显著而富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李晨,丁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行性分析及其实施路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40-43.

[2]靳秀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1):61-63.

[3]和伟.“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路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9,36(6):96-100.

[4]刘思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2):1-4.

[5]贾晓琳.试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现代交际,2020(2):174,175.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课程思政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