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高中生互助学习策略浅谈
2021-03-24刘旭丽
刘旭丽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以问题学习为中心,以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围绕问题师生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合作性学习品质”是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学生作为整个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不同的学生在与环境、与他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合作共享等互助学习品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获得成长。
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高中生互助学习培养首先要做好“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的搭建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使教学能够有效开展的基础,所以恰当的、高质量的“学习共同体”的搭建非常关键。在建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两点:
1. 小组成员构成
小组人数以5~6人为宜,男、女生占比基本均衡,尽量做到小组成员之间基础互补、能力互补,尽力做到每个成员都有自己可发挥的优势或者较为明显的特长。一般建议学习能力或者学习层次相近的学生成组,这样对于“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来讲,教与学的效果都会更好一些。
笔者所带班级共有45位学生,5人一组,共组建了9个学习小组,皆为3男2女或者3女2男的组合。因为本班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绩也较为突出,所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好,那么在搭建学习小组时尽量让学习层次相近的学生成为组员。由于学习氛围较好,“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助力的作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互助学习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2. 小组培训
“学习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学生之间互助学习,以期达到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较高学习效率的团队,所以学生既有自主学习也有互助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明确的小组学习规划,包括学习纪律、学习目标、成员分工等。笔者认为,学习规划应该尽量细致一些。
在引导学生制定小组学习规划时,笔者要求小组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学习纪律要统一,然后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好各科学习小组长的职责分工;一个很有意义的小组名称也不能忽视,要引导同学们认真确定。
特别要求学生明确定位。“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学习形式,要发挥好这种形式的作用,但不能依赖其他组员,学生首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而后“学习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合作探究性品质的培养
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但在学校教学中,学习又一定是发生在群体中的行为,老师要把学生在群体学习中的特质挖掘出来,营造互助合作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问题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巧设学习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养成互助学习的品质。
例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笔者引导学生要关注作者苏轼的豪放之风。这首词是苏轼身处黄州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苏轼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作。如何从作品中窥探出词人的豪放特性,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豪放可以理解为豪迈、奔放,学生在感知词作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词中意境的阔大以及情感的豪爽,但对苏轼其人的潇洒舒朗、旷达超脱并不能解读到位。笔者在引导时抛出问题:林语堂认为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对此应作何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有学生认为苏轼虽然遭遇逆境,但仍然乐观,笔下的意境博大雄阔,内容关照历史和当下,这种一笑而过的胸襟足见其豪放;有学生认为苏轼身处困境,但能“一樽还酹江月”,强大的内心展示其豪放,值得赞叹。笔者继续引导:苏轼首先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遭遇不顺,身处困境,难道一点不痛吗?难道真的一贯豪放?甚至似乎有一点没心没肺?同学们继续思考,然后就有同学提到,苏轼痛,苏轼不平,但可贵的是他的不平往往能通过对人生的參悟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表现出乐观豁达,这才是属于苏轼的真正的豪放。至此,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理解得就非常准确了,这就是合作探究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合作探究不仅是生生之间的,还是师生之间的,所以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学生思考的深浅、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都被激发出来,那么对知识的把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合作共享性品质的培养
在“问题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发挥“学习共同体”这个载体,让课堂的教学容量更为饱满,让学生的知识获得更加充分,引导学生合作共享,做好分享者和聆听者的角色。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的话,一节课的时间不足以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分享的机会,但如果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那么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非常充足的机会去合作共享,去收获更多。
例如,在对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进行群文比较解读时,我请学生分享自己读到的苏轼精神突围的不同方式并加以适当分析。学生的共享分析简直令人惊喜,值得大赞。同学们结合具体的作品,提到了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通过与历史对话,观照古人,感悟出“一樽还酹江月”,把短暂人生的烦恼融在酒里,洒入江中,释然而豁达。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寄情山水,从大自然的变与不变中思辨人生,获得哲学上的开悟,从而使内心圆融自适。在《后赤壁赋》里,苏轼又通过鹤化道士、道士化鹤,展示其高蹈归空、超脱出世的道家思想,走向道家的“虚空”,以化解现实的苦闷,获得精神的自恰。更有学生提到对当下的自己的启发:人生不得意之处时有,但和自己对话,努力开解自己,这既是对生活的认知,也是对自己的爱护,这种内心的强大太令人佩服和感动了。接着有同学继续延伸,由苏轼联系到其他文人的作品,说到辛弃疾虽也遭遇坎坷,但始终充满热情,始终保有奋勇御敌的激情,唱出一曲慷慨悲歌,这也是一种自我精神勉励的方式。又联系到杜甫深沉的家国情怀,即使年老体衰,即使国破家亡,也始终热爱着、担忧着这一方水土,这种深情支撑着杜甫的精神。还有很多,之后就有学生总结似乎我们读过太多的作品,我们认识了太多的文人大家在曲曲折折的人生路上都有让自己自适的方式,这真是一种生命的修为,令我们学习、思考,并有所收获。课堂教学结束了,但相信同学们的思考和分享不会停止,而这种学习的品质必将帮助学生继续前行。
“学习共同体”更便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教师恰当、精准的问题导引下,学生知识的学习不会过多地依赖被动获得,而可以是在合作共享中主动习得,所以教师应该多多营造这样的课堂情境,相信教与学的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一点思考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对发挥学生合作性学习品质非常有利。课堂教学尝试由教师主导转换为学生主导,教师引导或者指导,会有令人惊喜的教学收获。
学科教学内容大致由教师设计,但具体到课堂学习小目标,学习形式则应该考虑学生的特性,尤其在复习备考的阶段,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收集学生的疑惑、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学习共同体”这个载体,或者合作探究,或者合作共享,再加上老师适当的点拨,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很有针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专注而积极,教与学的效果好。
【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问题导学课堂的高中生合作性学习品质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81175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