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防控

2021-03-24赵春阳田雪莹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财务风险分析

赵春阳 田雪莹

摘要:近年来,社会企业作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从筹资、经营和收益分配三个维度分析当下社会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结合社会企业的特性,立足本土环境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防控财务风险的举措,以期为社会企业的运营活动与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社会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引言

社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社会企业规模较小,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社会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企业,也与非营利组织在运营模式上存在很大差别,作为中小型企业中基础相对薄弱的一员,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社会企业,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鲜有对社会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本文从筹资、经营和收益分配三个维度分析社会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并结合社会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提出防控财务风险的建议。

二、社会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目前社会企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社会企业的概念于2006年引入中国,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慈展会认证的社会企业仅有234家。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认定社会企业的组织类型,绝大多数的社会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为商业企业,或者在民政部门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社会企业的行业分布广泛,涉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作为政府和市场以外的第三种力量,社会企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使命。大部分社会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与传统的商业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力、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薄弱,在财务管理方面更是缺乏专业经验。由于缺乏合适的融资渠道、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社会企业存在明显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方式,狭义的财务风险仅指企业的筹资风险。而广义的财务风险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由于企业的资金运动贯穿运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本文认同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同时结合社会企业在实际运营中暴露的问题,将社会企业的财务风险定义为社会企业在筹资活动、经营活动以及收益分配活动中存在的资金不确定性。

筹资风险主要体现在筹资额的不确定性、融资渠道的不稳定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无效性,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资金供需市场的影响,企业可能很难以可接受的资本成本筹集到需要的资金。社会企业主要通过留存收益和外部融资获取资金,以满足正常运营和扩大规模的需要,与商业企业相比,社会企业面临更大的外部融资困境,筹资风险更加显著。投资风险来源于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包括对厂房、设施等有形资产或者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投资,以及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投资,投资风险表现为企业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经营风险是指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不规范问题导致的经营性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以及生产经营信息计量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而导致的决策失误风险等。社会企业引入商业机制参与社会治理,用商业手段获取的资金不仅要满足企业自身需要,还要用于公益事业,因此要重视经营风险的识别和防控。受企业未来经营战略和资源配置计划的影响,收益分配一直是热点话题。兼具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相比,在收益分配决策上需要更细致慎重的分析。收益分配风险表现为不合理的分配决策对企业运营、资金周转、股东积极性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作为企业完整财务循环流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收益分配应得到管理层充分的关注和考量。

三、社会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

1. 运用商业手段获取收入的能力弱

尽管社会企业从事商业活动,从市场中取得收入,其收入难以满足扩大运营规模的需要。部分社会企业转型于非营利组织,未能完全适应由依靠政府拨款转向依靠市场交易获得收入的过程。与传统商业企业相比,社会企业市场竞争力弱,环境适应性差,现阶段社会企业难以按照正常的安排和流程开展线下业务。承接公益创投项目的社会企业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入的实现。但工作人员的薪酬、办公地点租金以及其他维持企业运营的必要开支仍在发生,为社会企业带来严重的资金压力。

2. 缺乏合适的融资渠道

尽管我国社会企业的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态势,但来源于商业创投机构、社会投资机构的投资所占比重不大,融资主要依靠社会组织、个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与通过借贷活动获取资金的商业企业不同,由于缺乏官方统一的认定标准以及法律制度的保障,社会企业在商业贷款上受限,这给社会企业的融资活动带来很大挑战。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行業生态作为支撑力量,有的社会投资机构熟知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也有意想投资社会企业,但由于缺乏了解意向企业具体信息的途径,资金的提供方和需求方往往难以高效沟通,从而难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当下的社会公众对社会企业这种新型组织形式普遍缺乏了解,更有甚者持怀疑态度,认为社会企业承担公益组织的责任却以商业活动为途径赚取利润,其动机不纯,因此拒绝为社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二)经营风险

1. 收支管控制度不健全

收入额和支出额的计量与核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准确的数额能够真实反映现阶段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部分社会企业凭证记录不完整,会计、出纳由一人兼任,违背“钱账分离”的原则,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社会企业员工规模来看,大部分社会企业属于小微型组织,专业财务人员的缺失是导致缺乏健全收支管控制度的主要原因。从社会企业产生的途径来看,由非营利组织转型而来的社会企业出现收支管理不到位的可能性更大。非营利组织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政府拨款,这与来源于商业活动的收入在发生频率、收入规模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转型为社会企业后,难以适应新的运营模式,在收支计量、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问题,资金使用效率低。社会企业需要以财务信息为基础资料分析企业的资金存量、经营性现金流量和资本结构,准确的财务信息有助于社会企业认清自身处境,合理配置现有资源,从而渡过难关,不完善的财务信息则会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

2. 预算信息不完整,预算执行不到位

无论是从事产品生产还是提供服务的社会企业,预算信息都应作为其经营活动的参考,预算需要贯穿于社会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在制定预算方面,当前多数社会企业对预算的认知停留在预测收入和成本的层面,割裂了企业运营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得预算信息不完整;在预算执行方面,往往意识不到预算对企业经营的指导作用,将其束之高阁,自然难以执行预算,使得企业开支无度,造成资源浪费。社会企业需要意识到预算的重要性,用预算指导运营,抵御可预见的财务风险。

(三)收益分配风险

自负盈亏是社会企业有别于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性,也是其与商业企业的相似之处。如果说商业企业的收益分配是出于股东自身利益的诉求,那么社会企业的收益分配需要体现其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双重价值导向。社会企业想要在完成社会使命、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下维持稳定的发展,收益分配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社会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将一部分利润分配给股东,让他们看到社会企业运营的成果,有助于激发股东对公益事业的热情、鼓励更多的潜在投资者明白社会企业的运行机制,从而以更多的资本驱动社会企业的发展,将社企做大做强。社会企业面临的收益分配风险,一方面源于分配与留存的比重失衡,另一方面源于企业员工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误解。收益分配不仅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更现实地影响着企业当下的生存,社会企业若过度分配企业盈余,将导致内部资金不足,造成资金短缺的风险,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四、社会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举措

(一)政府层面

1. 助力良好行业生态的形成,打造高效的融资环境

对于社会企业的发展,政府应给予重视。就短期而言,政府可以设置社会企业扶持资金,委托社会企业支持机构或其他行业组织筛选出以社会使命作为首要目标、通过企业运营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或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政府亦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将部分公共服务交由社会企业提供,一方面能为社会企业提供收入,缓解其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就长期而言,政府应该多措并举助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企业行业生态,营造四位一体的“社会企业——投资机构——社会企业支持机构——社会公众”网络体系。正如前文所言,虽然社会企业的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态势,但来源于商业创投机构、社会投资机构的投资所占比重不大,社会企业从网络体系中难以得到充足的支持。政府可以建設社会企业融资平台,吸引商业创投机构和社会投资机构的参与,使其充分了解社会企业的信息,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模式提高社会企业融资效率,扩大融资规模。

2. 推动社会企业法律制度的建设,构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稳定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社会企业的发展。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现阶段社会企业在开展业务、组织活动方面存在限制。目前已有地方政府在社会企业立法方面积极展开探索,佛山市顺德区出台了社会企业认定标准和扶持办法,成都市出台了地方性指导意见,北京市发布了社会企业认证办法。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社会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如火如荼。政府应在制度建设上予以帮助,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将国家层面的立法提上日程,明晰社会企业的概念,改变国内社会企业概念不清、众说纷纭的现状,明确社会企业的权利与义务,支持社会企业的发展。

3. 促进社会企业认知程度的提升,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公众对社会企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公众普遍不了解社会企业的概念,容易将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混淆,不能理解社会企业“营利”与“公益”并存的模式。公众认知水平的提高难以实现一蹴即至,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宣传与推广。政府应促成社会企业研究中心的建立,立足本国国情开展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企业理论研究体系,为社会企业立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在理论研究以外,研究中心还有两项重要职能:一方面为社会企业家和社会创业者答疑解惑,指导社会企业的发展,将研究理论用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及时向公众宣传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公众对社会企业的了解,以期提高公众对社会企业的认知水平。政府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有关社会企业的新闻资讯、社会企业家访谈等信息,展现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增进公众对社会企业的理解,缩短公众和社企间的距离。

(二)社会企业层面

1. 在社会“痛点”中发现业务增长点,提高获利能力

社会企业需要从亟待解决的社会“痛点”入手,从“痛点”中发现业务增长点,用自身的商业行为对接社会需求,这样既能高效取得收入维持企业运营、创造经济价值,又能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社企发展的前提和依托,社企应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社会问题,如教育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从社会需求出发寻找业务的增长点。明晰现阶段存在的社会“痛点”后,社会企业才能精准地提供产品或服务,切实解决社会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获利能力,又有助于实现社会使命,体现社会企业存在的价值。

2.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完善的收支管控体系

社会企业需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财会知识,树立风险管控意识。收入环节和支出环节与社会企业的资金流动紧密相关,对收支的严格管控是社会企业适应商业运作模式的重要标志。完善的收支管控制度要求社会企业的财务部门做到:第一,细致完整地登记凭证,并做好凭证的整理和保存;第二,实行“钱账分离”,会计和出纳不得由同一人担任,确保交易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三,做好收入与支出的分析工作。根据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支情况,识别各项业务对总收入的贡献程度及其成本耗费,客观评价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从而动态调整对各项业务的资源分配,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根据收付实现制确认的收支情况,了解企业目前的现金存量,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资金流断裂的风险。社会企业应加快进度建立完善的收支管控体系,重点关注企业的支出情况,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约留存资金。同时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存在的财务风险。

3. 培养全面预算意识,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标准

仅对收入和成本进行简单的预估难以满足控制和决策的需要,社会企业应培养全面预算意识来应对财务风险。社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涵盖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要求社会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都纳入预算,除了销售收入和成本预算,日常经营费用、固定资产费用、专项支出等费用预算也值得重视。时间维度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保障,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仅包括预算制定期对企业运营各方面的细致筹划和分析,而且包含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纠偏行为和对执行结果的评价与总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考核相关指标评估当前状态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判断存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建立绩效考核标准,在预算执行结束后分析经营成果,评价各部门、各员工对经营成果的贡献度,将其与社会企业内部每个成员的绩效挂钩。通过全员参与预算标准的制定,社会企业成员的工作内容和计划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个人业绩与企业经营表现相联系,既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有助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社会企业需要尽快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引入弹性预算法,根据预测的业务量制定弹性预算,提高预算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这一举措有利于管理层认清在外部环境的不同状况下企业运营的大致趋势,以便提前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4. 明确社会企业的价值观,合理分配企业收益

社会企业的收益分配不同于商业企业。若分配比重过大,一方面可能导致使命漂移,有悖于社会企业将公益性放在第一位的初衷,也更易招致公众的质疑;另一方面,仅从企业运营角度出发,过度的收益分配降低了企业的资本存量,加剧了企业的不稳定性。相反,若留存比重过大,且缺乏合理的留存资金使用规划,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形成有效激励,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社会企业的员工应该明确企业义利兼顾的价值观念和商业模式,不能将收益简单地看作投入资本的回报,而应理解为企业经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社会企业的收益分配应结合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考虑:社企发展的起步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应减少收益分配的比例,规避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社会企业商业模式趋于完善、运营趋于稳定,可在满足企业内部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度提高收益的分配比重。

5.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中心,设立储备金制度

社会企业需要保持警惕以應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未雨绸缪,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中心。预警中心的职责是在分析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基础上,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点。同时运用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手段,设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上限,对业务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对异常环节采取控制措施,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财务风险预警中心的建立有助于社会企业降低应对风险的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资金储备充裕的企业往往能更加从容地应对风险,社会企业需要设立储备金制度,从经营收入和外部融资中提取固定比例的资金,严格限制其使用范围,用以缓冲外部环境变动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向德伟.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财政研究,1995(05):43-47+28.

[2]鄂秀丽,季小杰.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J].财务与会计,2005(07):38-39.

[3]张彪,彭希.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与风险防范[J].统计与决策,2010(22):142-144.

[4]徐义明,孙方社.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研究[J].财会通讯,2015(17):96-98.

[5]张继德,胡月.新常态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动因、初始条件与策略研究[J].会计研究,2016(08):58-63+97.

[6]唐莹.浅议人工智能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J].财务与会计,2018(23):69.

[7]万俊杰.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面临的挑战与修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8(22):72-73.

[8]覃倩.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9(03):75.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财务风险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