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和开展策略初探
2021-03-24董慕贤
董慕贤
摘 要: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教育作用。它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基地,在不少地方它更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广大群众日常自我学习、文化休闲的场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乃至核心方向,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不断用心研究,为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蓬勃开展出谋划策,使博物馆公共教育真正成为社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亦能推动博物馆自身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文章中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试从充分认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和开展策略方面着手进行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教育;重要性;开展策略
众所周知,博物馆从最初只是王公贵族的私人陈列室发展到今天向普罗大众免费开放的人文知识殿堂,它的职能已不仅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物,而是人类文明记忆和传承、发展及创新的重要阵地。其因独特的教育使命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人类教育的终身学校。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充分认识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并真正发挥好它,是当前博物馆从业人员面对和亟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1 要充分认识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发生改变,博物馆行业的理论与实践也不断创新和发展。国际上,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心已经从对收藏品如何保存、保护转向对收藏品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研究后的启示教育人们。博物馆自身也由最初的文物作品收藏中心转化为今天的通过文物作品传播知识文化的公共教育中心。博物馆职能的这一重大转变最集中体现在2007年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上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其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这就清楚表明,博物馆由过去的以收藏研究为首转变为现在的以服务教育为首,“服务教育”成了第一位,或者说政府设立博物馆的终极目的就是公众服务教育。博物馆职能的不断演化不是偶然的,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也是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是如何实现的呢?或者说为什么博物馆具有“与生俱来”的公共教育职能呢?首先,博物馆存放的都是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即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物品;其次,经过博物馆具有极强专业知识人员的深入研究、发掘,藏品反映的历史原貌、给现代人们带来的启示意义得以清晰;最后,通过展览、讲解,藏品具有了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博物馆正是通过自身特有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向人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对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审美情趣进行教育和熏陶,最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公共意识。
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对自身的职能转变和社会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公共教育活动投入了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不错的效果,许多博物馆成了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成了人们了解历史、认识世界的课堂,成了普罗大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等。在不少地方,博物馆还被学校开辟为第二课堂,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好地方。这些也印证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博物馆公共教育如何开展呢?策略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2.1 首先要针对公共教育进行详细的背景调研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博物馆在发挥公共教育功能,开展教育活动前首先要进行两方面的背景调研:第一,在同行业博物馆之间进行的横向及纵向的调研。具体来说,横向调研就是对本地区对外开放的博物馆的营业范围或开展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并以此达到相互借鉴的作用。藏品不同或互补性强的博物馆可以合作办展览、合作出相关教材、在线上开展互助宣传等。纵向调研是指在藏品相似的同类型博物馆之间也要通过比较找到自身的优势,进而对教育活动的侧重类型进行清晰定位,避免出现过于雷同的教育活动目标和开展策略。横向及纵向的调研能够使博物馆在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时达到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更能找准自身清晰的社会定位。目前,我国城市里博物馆的数量不多,特别中小城市中还很少,所以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施展空间还很大,只要各个博物馆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再辅以横向、纵向的精确调研,就应该能找到自身在公共教育方面的优势、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第二,对博物馆周边人群的特征需求进行调研。大的层面,就是要对所处城市的文化定位、政府文化建设的打造方向进行调研,以便配合城市的文化建设;小的层面,就是要对博物馆所在的周边社区情况进行精确的调研,即调查了解博物馆周围人群的构成,包括民族、宗教或文化上的特征,同时还需要对大多数来馆人群的职业、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进行统计和分析。博物馆进行以上两方面的背景调研,是为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地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实行不同年龄群体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大家都知道,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生理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不能一概而论。就青少年阶段来说,也还要再具体细分。比如小学生群体,他们对图像思维更直观,所以我们的教育活动一定要以体验为主,应该围绕藏品和展陈,运用音乐的、美术的、体育的、戏剧的、科技的手段进行环节的设计,通过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进行感受。目的不在于让他们能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他们感受到博物馆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让他们愿意在父母的陪伴下多次进入博物馆,这才是第一位的。在快乐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了、学习了、感悟了一些东西就更好了,并不需要有完整的体系化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提升。再比如针对中学生群体,就要开展“博悟课”了,博是博物馆的博,悟是感悟的悟。就是在博物馆展厅开设的课程中要求他们在“博”的过程还要“悟”,如果没有感悟、没有感受到文物展品背后的信息意义,那教育活动就算失败了。所以,博物馆要提前布置任务,设定任务单元,让他们到博物馆展厅里自主地学习、发现,找到解决办法,悟出它的原理,哪怕是错误的也没关系。同时要鼓励甚至是硬性要求他们勇于分享,即把所感所悟大声说出来,因为分享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学生们学会奉献。学生把他的感受也就是学习所悟分享给大家,就是最好的奉献。现场的分享不仅仅能提升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日后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拿笔者工作的广州艺术博物院为例,每年的“六一”期间,我们针对广州的小学生开展“小题大做”艺术教育实践课程,通过小学生自己画、自己策划属于自己的展览,让他们对博物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带动成千上万个家庭对博物馆产生兴趣并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而针对成年人群体,公共教育的课程设计就要有系统性、针对性。比如办历史名家的作品展览,可以以该名家的人生重大事件节点为纵向时间轴来详细阐述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情感,也可以以该名家所处的境况为线索横向阐述他在顺逆境中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作品反映,使观众能在对比中体会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表达出的不同情感,进而总结贯穿出该作者的人生观。还是以笔者所在的广州艺术博物院为例,广州艺术博物院每年定期邀请美术、书法名家来院举办大师普及教育讲座活动,广州艺术博物院成了广大美术、书法爱好者的打卡地,也取得非常不错的社会效果。所以,博物馆在统一的教育目标下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习群体,只有实施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才能收获应有的良好教育效果。
2.3 举办与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教育展览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哪怕同一年龄层次的群体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暂且引用国外博物馆学专家研究成果,可以将来博物馆学习的人群分成四种类型:常识型、分析型、想象型和实践型。如果博物馆的展览只是简单按照时间顺序对藏品进行摆放,那肯定会让入馆学习的人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对历史久远的展品没有详尽和生动的解释的话,那么更加会使参观的人感到一片茫然甚至“逃之夭夭”。所以博物馆在办展览、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前需要分析人们来博物馆参观的基本动机,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人群将展览分成不同类型的展现方式。针对常识型人群,要求对展览里每一件展品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地详述;针对实践型人群则要求在展览中多设互动体验的环节;而针对想象型人群则应该在展览中充分利用灯光、影像、音效等技术设计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达到他们穿越历史身临其境的共鸣效果;对于分析型人群则要在展览中多提供可产生逻辑连接的信息,甚至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所以,博物館的展览只有充分考虑和结合人们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进而达到公共教育的目标。
2.4 从参观人群兴趣与需求出发的教育策略
众所周知,博物馆具有历史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收藏的展品多为珍品、精品。但现阶段博物馆大多数展览都遭遇不为人知、参观人员寥寥无几的窘境。其中的原因除了宣传工作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要扭转这一局面,博物馆应该改变自己“高冷”的形象,在办展览、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时以参观人群的兴趣为基础,以参观人群的知识需求为出发点。比如通过充分挖掘历史题材进行重新演绎,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让文物“动”起来、历史“活”起来。内容上要根据时间节点选取能激起人们共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展览或活动的中心;形式上尽量少用简单的陈列,而是采用诗歌朗诵、情景剧、音乐剧、小品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比如通过互动性强的陶艺制作、广绣入门等项目,吸引好动、爱思考、勇于参与的青少年学生人群。以笔者工作的广州艺术博物院为例,每季度一次的陶艺课程是青少年学生争相报名的热门项目。
2.5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策略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互联网社交,而且移动终端就是一种社交媒体,博物馆只有在联系观众的情况下实现移动应用,通过技术更新达到形式的丰富,增强受众群体对它的兴趣,提高观众黏性,才能为博物馆自身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借此,博物馆正好改变自己以往的形象,丢掉“庄严肃穆”,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如社交软件、视频网站等。如今,美术馆、博物馆能否在微信、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媒介上活跃起来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可否认的是,公众已然参与其中,比如人们通过一些社交软件实现了视频、图片、收藏、建筑等的共享,再比如人们通过社交软件分享参观攻略、参观时的图片和信息、观后感想等。国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抓住这样的发展机会: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通过街头的移动互联网“古迹数字墙”与观众进行互动,可以传多媒体文件、穿越历史、观看三维展览等。观众打开卢浮宫官方网页下载指定的播放器,就能够通过网络参观虚拟的卢浮宫,自由地在古罗马、古埃及、东方和希腊美术、雕刻等艺术长廊中穿梭。更珍贵的是,卢浮宫博物馆将馆藏的几千件藏品资料发布在网上,这是观众实地参观博物馆时无法实现的。关于其他藏品,网站还配有相关的文字简介,内容与作品标示牌上相同。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虚拟博物馆开始成为服务发展的趋势。这一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博物馆人在推进公共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加强与新型技术的融合。比如在博物馆的互联网站中设置专家论坛、网上文物鉴定家园等交流平台,鼓励观众在线与文物专家进行互动交流,激发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这种交流平台的创设能为广大群众指明文物的研究方向,调动广大群众的学习参与热情,真正实现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又比如从博物馆教育产品的创新层面着手,从趣味性角度出发吸引更多的人从互联网平台自主了解相关内容,特别是通过益智游戏的开发,将博物馆展品与大众感兴趣的网络游戏进行有机结合,让人们通过游戏进一步了解博物馆展品的历史典故、由来、相关人物、使用背景等文化信息,使人们在感兴趣的玩游戏过程中自主挖掘、探索文化知识。在利用益智游戏实现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目的方面,我国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根据自己藏品的特色,结合人们对游戏的喜好,开发出一款《神器活现》3D网络游戏,人们通过这款游戏能认识和了解到各种珍贵的文物,3D的视觉效果也加深了人们对文物的感受,人们在感兴趣的游戏娱乐中不知不觉把文物知识、发展历史都学习了。笔者觉得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相关做法非常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学习。只有大胆与时俱进地创新才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工作不断上台阶的保证。
3 结语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诸迪在2016年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上所说,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展览、收藏、研究、交流等职责,更肩负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藏品、展览、学术、研究有效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公共教育资源,努力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水平,扩大服务辐射影响,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核心使命和终极目的,是博物馆亟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每一个博物馆人都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华惠伦.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文博,1990(6):80-82.
[2]姜楠楠.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科学之友,2012(28):115-116.
[3]任蕊.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模式及策略初探[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7):7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