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阳古镇的古法冶铁
2021-03-24毋楠
毋楠
摘 要:坩堝炼铁初起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泽州县大阳镇有着丰富的煤炭矿藏资源,大阳地区的炼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因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抽丝技术,明嘉靖年间至清末,大阳的手工制针业兴盛了400余年。
关键词:坩埚冶铁;大阳;手工制针
被称为“九州针都”的晋城泽州县大阳镇有着丰富的煤炭矿藏资源,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就开始采炼,传统冶炼在这里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从战国时期的“阳阿古剑”到宋金时期的军械基地,从春秋时期的冶铁兴起到明清时期的“九州针都”,大阳古镇历史的传承与发展都跟炼铁相关。
1 大阳古法冶铁的历史
《泽州府志》中记载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高平人氏毕振姬对阳阿之剑的论述:“阳阿之剑,又曰阳纡之剑,今其地,工锻炼,名大阳,由来远矣。”根据毕氏的观点,传说中战国时期的“阳阿古剑”应在大阳锻造。1995年,在高平永禄乡长平之战1号尸骨坑遗址出土了铁质箭头,也可表明铁器在当时已经应用于军事。那么,“阳阿古剑”的铸造极有可能是铁铸或铜铁混铸。目前,“阳阿古剑”尚无考古发现,它的质地我们仍无法定论。
坩埚炼铁初起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在封建专制社会,冶铁业以官营铁冶为主,历代统治者对于铁矿的开采及铁的生产基本上采用统制的政策,直至明中后期才有所松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给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此后,官营铁冶日渐减少,民营铁冶也就多起来了,这一时期,大阳地区的炼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2 古法冶铁的流程
2.1 方炉炼坨铁(生铁)
古代坩埚冶铁的方法,先用坩土、炉渣、矿渣(图1)混合制作成坩埚(图2)并烘干,方炉地底设有风道,底面先铺一层脚碳,然后在坩埚内放置冶铁原料(铁矿、黑土、引煤),整齐排放入炉,坩埚之间要加放夹碳。风箱通过炉底风道给风控制热量,连续燃碳加热26个小时方可炼成坨铁(生铁)。
2.2 炒炉提纯炼钢
坨铁要经过炒炉来提纯精炼。炒炉是平地上的圆形炉,用硬木材做燃料,炉内的温度不足以熔化生铁,却足以熔化生铁内所含之渣滓,使其与铁分离。当坨铁熔化至黏稠状,工人会把黏稠状的铁液搅拌成5千克左右的铁团,再用长铁叉把铁团从炉中取出,在铁砧上锻打,去掉铁中的碳元素,使生铁去掉部分脆性,变成半熟铁(又可称之为钢)。
2.3 条炉炼小板铁(熟铁)
下一道工序是用条炉继续加工,条炉的功能就是把半熟的铁团放入炉膛,燃无烟煤块将其烧软至通红取出,通过两到三次锻打,使之进一步脱碳,成为锻制铁器的基础原料—小板铁(熟铁)。一开始的炉场以方炉为主,19世纪初,大阳的炒炉、条炉兴起,在这里形成了完整的冶铁体系,并走向冶铁规模化。
古法冶铁有炉必有鼓风工具,冶铁是热量与力量的结合,也是力气同技术的配合。拉风箱给风是力气活,握铁叉夹坩埚、铁团是力气活,抡大锤锻打同样是力气活,但都不能使蛮力要用巧劲儿。长铁叉总长近3米,光铲面就有一尺多长,用铁叉把炒炉内半液态状的5千克左右的铁团夹出来,技术性很强,好比用夹子夹起整桌热豆腐的难度系数(图3)。
锻打条炉烧软的铁团,只在晚上作业,仅打锤这一道工序就需要三个人合作完成,分为头锤、二锤、三锤。头锤扎眼,二锤补窟窿,三锤钳口,要把握好抡锤锻打的固定节奏,依次抡锤,锤打声好似一声闷雷伴两声轰响。这不仅仅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三人配合默契,锤锤打在点上,自然多出效益,如果节奏不对乱了章法,就会浪费时间。千锤百炼之后,一块块小板铁(熟铁)终于成型,它的价格是坨铁(生铁)的数倍。
2.4 铁的铸造和锻造
铁的铸造和锻造大多在街头铁匠铺里完成。方炉冶炼出的坨铁(生铁)可以放置坩埚,通过货炉加热化成铁水,然后倒入沙子制成的各种模具,浇铸成人们需要的铁器。这种用沙子做模铸造的工艺称为“翻砂工艺”,又称“砂型铸造”。由于生铁的铸造模具需要较好的透气性,所以采用沙子制模,但做出的产品难免显得粗糙,多用于大型农具。而经过炒炉、条炉多次加工的小板铁(熟铁)可以由铁匠直接锻打成各种各样工艺精美的生活用品。
3 “九州针都”的形成及兴衰
因为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抽丝技术,明嘉靖年间至清末,大阳的手工制针业兴起,每年农闲的冬季便是做针的最好季节。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锤打钻磨响声一片。这番热闹的场面吸引了诸多无业的外乡人来大阳讨生计,古镇接纳了他们,他们择居大阳,加入手工制针的大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存在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东西大阳出现了针翁会。
针翁会设在针翁庙,负责制针材料的采购加工、钢针生产、半成品回收及深加工、成品的销售等。钢针的加工是由各个加工户完成,各户到针翁庙领取截好的铁线,完成“锉尖儿、锤冠、钻眼儿、磨光”等步骤,前期这几道程序比较简单,妇女和儿童都可以参与。然后把这些半成品送回针翁会,领取加工费(图4、图5)。针翁会再统一完成后期具有技术含量、工艺复杂的炒制、淬火、抛光环节,最后分类包装销售。那时,大阳的钢针供应全中国并远销中亚。因此,历史赋予大阳“九州针都”的美誉。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教育的兴盛。“有官不在大阳夸”,明清两朝多仕官的文化现象正是佐证,官商结合的社会现象也屡见不鲜。为官的士绅和经商致富的商人在这里置田产、兴土木,修建起了一座座富丽豪华的高墙大院,店铺林立、古风四溢的明清五里长街得以形成。
如果说盛极必衰是社会发展的定律,大阳自然也无法幸免。受到闭关锁国的国家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和重农轻商的社会风尚等影响,在400多年的岁月长河里,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毫无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功,机器生产的洋针涌进中国。手工针的质地无法同洋针相比,大阳制针作坊的老百姓日夜辛苦劳作,依然无法降低成本与洋针的价格抗衡,衰落成为必然。
德国实业家李希霍芬曾在这时来到大阳进行考察,他在《中国》一书中写道:“商贩们照例从远方前来,就连现在,产量还是很大的。但这些人是怀着忧郁的心情来端详我拿给他们看的英国针的。因为他们应当心里明白,这种针比他们的要高明多了。”最终,一座座昼夜不熄炉火的炉场纷纷关停,闷雷般轰鸣的敲击锻打恢复了寂静。
4 大阳古镇的崛起
如今,大阳镇大力发展旅游业,深藏在这座古镇背后的文化、历史渐渐浮出水面,展现在世人面前。签约策划对大阳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北京集团公司,他们聘请专家挖掘整合了大阳的特色文化,并用场馆的形式向游客展示。旅游对文化的促进,让这座明清古镇焕发了勃勃生机,而文化对旅游的烘托,让这里的每一条街巷更显得悠长厚重。
大阳古镇因发达的冶铁业盛极一时,因机器大生产的入侵而没落,在现代工业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手工制造又重新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众人追捧的时髦。人们渴望重温古老传承的工艺制作,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被古代的工匠精神深深折服。历史不怕追溯就怕遗忘,技艺不怕重拾就怕失传。在业内专家和老匠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大阳古镇已经恢复了古法冶铁、手工制针等技艺。
每逢节假日,大阳景区热闹非凡,游客接踵而至,在张家老宅、棋盘院等明清老宅,镇史馆、古法制铁馆、民俗演艺园和传统木作馆等人文体验馆中,参观者人头攒动、络绎不绝。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自然会引发全新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褪尽繁华、沉寂多年、一度被经济搁浅的大阳古镇必将乘着全域旅游的春风在新时代崛起。
参考文献
[1]李希霍芬.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M].李岩,王彦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朱樟.泽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