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置悬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21-03-24王琪

考试与评价 2021年1期
关键词:数学问题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王琪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师要打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其前提是引入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还需围绕着教师颇为关注的话题进行教学反思。其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教师应抓住课堂问题的有效性、探究性等方面的特征,巧妙地为学生设计数学问题,以发挥“设置悬念”方法的教学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设置悬念  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设置悬念”是一种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设置悬念,能够帮助小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真正学有所得,还能使其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甚至形成可保障其學习实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引入多种可行的设置悬念方法,让学生围绕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问进行探究学习。

一、“设疑”的时机

1. 于导入处设疑

导入环节是每节课的开端,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整堂课的学习基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新课导入环节设置恰当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2. 于重难点处设疑

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二者构成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主体,其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学重点处设置恰当的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完成主要学习任务,如在《比较分数大小》一节的教学中,在讲解完比较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方法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自主探究新知识,进而深刻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完成主要学习任务;在教学难点处设置恰当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避免出现知识漏洞。

3. 于易混淆处设疑

小学生对相似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而小学数学中涉及很多相关联的概念,常同时出现,导致小学生很容易将这些数学概念混淆,形成小学数学的学习障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易混淆处设置恰当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如在《垂直》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垂直”、“直角”和“90°”等经常一起出现的概念,使学生注意到这三个相关联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其对这三个相关概念的内涵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设置疑问与悬念的策略

1. 从生活场景处设疑

教师要保障设疑的有效性,就要抓住某一特殊点,巧妙地设置疑问,让学生抱着这一疑问主动参与到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来。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结合贴近生活这一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需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创设生动的生活场景。基于此,教师可从生活场景处进行设疑,最大化地发挥生活情境下设疑法的教学作用,让学生抱着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兴趣,集中精神,投入到以数学疑问为中心的探究学习活动中。

以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一课为例,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购物经验,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场景,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人民币的换算与简单计算等知识内容融入生活场景之中。此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则可巧妙地设疑:“在购物过程中,如果顾客给错人民币、店家找错零钱,那么你知道怎么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吗?”这一疑问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不认识人民币或者不会换算人民币、不会准确计算自己应拿回来的零钱的时候,在生活中犯过的错误。这一疑问可巧妙地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促使其主动融入课堂上的生活场景之中,挖掘其中蕴含的各种知识点,并掌握其中的数学技能,学会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2. 在趣味情境中设疑

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可有效激起学生对情境内容的探索兴趣,并促使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而教师在创设趣味情境的情况下进行巧妙地设疑,这既可发挥趣味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的积极作用,还可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作用,让学生抓住有效的疑问点,精确且深入地展开学习。因此,教师应先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改善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氛围,再结合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设置疑问。

以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为例,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显示屏上引入一张小朋友们正围着大圆圈做击鼓传花的游戏,此时小学生瞬间想起了自己做过的击鼓传花游戏,调动了自己的认知经验,快速地融入了这一情境之中。于是,教师可抓住机会,为学生设置疑问:“观察图片,小朋友们在参加这个游戏的时候,是怎么排列的?”在这样的设疑法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乐于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3. 在合作探究中设疑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设疑,则可以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载体,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数学疑问,使其围绕着数学疑问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在合作探究的学习环节中,教师设置的数学疑问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探究学习方向,有利于加快学生的探究学习步伐,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率。

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设置悬念,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一直活跃在疑问的交叉点,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与探索欲望,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到解疑的探究学习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提取知识、内化知识,最终可保障学生的学习实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精心设疑,增强学生对数学疑问的探究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秀梅.“设疑”艺术让数学课堂有趣起来[J].中国农村教育,2018(10):39-40.

[2] 王业高.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疑激思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版),2019(05):216.

猜你喜欢

数学问题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