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像成语的成语
2021-03-24
在《挑战不可能》的一期节目中,几位参赛小选手要从30组词语中选出两个假成语。主持人撒贝宁被“喝西北风”“加减乘除”给迷惑了,甚至扬言,如果它们是成语,就“吃掉手卡”,结果被连连“打脸”。
没错,这两个词都是成语!“我读书少别骗我!”网友和小撒一起“翻车”,但也感慨:从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经”的成语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起来看看那些不像成语的成语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吧。
博士买驴
这个看起来很有画面感的成语,出自《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博士在古代为官名。古时候,有个非常自负的读书人,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常常卖弄笔墨,炫耀文采,人们便嘲讽他为“博士”。
有天,“博士”到集市买驴,付钱后,他叫卖驴的人写个凭据。
卖驴的人不识字,就让他代写。
“博士”洋洋洒洒写了三大张纸,满篇都是空话,甚至没有提到“驴”字。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一段话:“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博士买驴”用来讽刺写文章连篇累牍,却说不到点子上。
惨绿少年
这也是个容易造成误解的成语,出自搜集整理唐朝奇闻怪事的文集《幽闲鼓吹》。
唐朝时,潘孟阳当上了户部侍郎,他母亲认为自己儿子没什么本领,却窃取高位,早晚会出事。
潘孟阳很不服气,认为周围的官员都和自己差不多。他母亲就让儿子请他的同僚们吃饭,自己偷偷观察,发现这些人果然没什么才能,于是放心了。
不过,潘孟阳的母亲唯独见到末座一位身穿绿色官服的少年,与众不同,认为他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后来这位名叫杜黄裳的少年,果然出人头地,当上宰相。
“惨绿少年”一词中的“惨”通“黪”(cǎn),意为暗淡。“惨绿少年”引申为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
药店飞龙
“药店飞龙”的确是个与中医、药店有关的成语,但意思却不如字面上那么雄浑。它出自南朝乐府《读曲歌》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道:“自从别郎后,卧宿头不举,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描写一个独守闺房的女子,因为终日思念夫君而为伊消得人憔悴,身子瘦得像是落入药店的飞龙,只剩一副骨架。
“药店飞龙”中的“飞龙”指的是中药龙骨,它是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
“药店飞龙”,如今用来比喻人瘦骨嶙峋。
哀梨蒸食
这个像是菜名的成语,与吃有关,却不是一道菜。它出自《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桓南郡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桓温之子桓玄,他遇到什么人惹他生气,往往发怒道:“你得了哀家梨,总不该再蒸来吃了吧!”
这里的“哀家梨”是指汉代秣陵这个地方哀仲家里种的梨,个儿大味美,名气很大。
“哀梨蒸食”,用来讽刺蠢人做蠢事,糟践好东西。
从井救人
“从井救人”,难道是从井里救人?这个不能从字面含义理解的成语,实际出自《论语》。
《論语·雍也》中有这样的内容——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弟子宰我爱钻牛角尖,喜发怪问。他以假设情景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人掉下了井里,有仁德的人会不会跟着跳下井去?
对此,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就此讲了一个道理:有仁德的人,一定会去井边救人,但是他不可能也去陷落井中;他可能被别人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因此,孔子说“何为其然也”,意思是为什么会那样做呢?
“从井救人”,是指跟着跳下井去营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方法不当,于人于己都无好处。现多比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拯救别人。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难道不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的长城吗?答案是,并不仅仅如此。作为成语,它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著名将领,曾跟随宋武帝刘裕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刘裕死后,其子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因为檀道济是前朝重臣,而且几个儿子都勇猛善战,宋文帝害怕控制不了他,就把他杀了。
檀道济在被捕时,非常愤怒,拿起一杯酒一饮而尽,把帽子扔到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意思是,你们这样干,是自毁长城啊!
“万里长城”用以比喻国家赖以守卫疆土保国安民的将士。
冬日可爱
这又是个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成语,出自《左传》。
《左传·文公七年》中曾有云:“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魏晋时期的经学家杜预后来在注解《左传》时写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赵盾是赵衰的儿子,春秋时期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曾任晋国卿大夫。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受到冲击与削弱。晋国国君襄公死后,赵盾在拥立谁为国君这一问题上,与晋国大夫贾季产生争执。
后来,贾季被人问道:“赵盾与他的父亲赵衰相比,哪一个更贤明?”贾季打了个比方说:赵衰是冬日太阳,赵盾是夏日太阳。
意思是:赵衰好像冬天的太阳,使人感到温暖、亲切,人们愿意接近。赵盾杀伐决断,手段狠辣,令人感到恐怖。
“冬日可爱”用来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与之相对的成语是“夏日可畏”。
半部论语
“半部论语”,在字面意义上的确是半部《论语》。它出自宋代文言逸事小说《鹤林玉露》。
《鹤林玉露》中曾有这样的记述:北宋时期,政治家赵普出身小吏,读书不算多。他辅佐宋太祖赵匡胤东征西讨,统一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继续担任宰相。
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
宋太宗有次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回答:“臣平生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半部论语”旧时用来指对儒学经典《论语》的夸赞,比喻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能治理国家。